花布燈籠高高掛 喜氣洋洋瑞源村
採訪‧攝影 / 陳秀卿 協助單位 /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
鹿野鄉位在台東縱谷的中區,處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縫合之境,西側有中央山脈,東側為海岸山脈。瑞源村和瑞隆、瑞和、瑞豐等村,即是清代文獻上所稱的「鹿寮埔」,日據時期,日本農民移民至此,改名為「大原村」,台灣光復後,人口逐漸增加,而分為「瑞」字輩四村。
瑞源村是鹿野鄉最大客家庄,居民大都是約在民國20年代移入,其中以原籍桃、竹、苗的移民為多數,其次是高、屏移民;閩南族群則是在民國40年代遷移至此,最早在此居住的原住民幾乎都是阿美族群。目前全村人口數約1200人,原、客、閩各占三成,少數是民國50年代到此開發的退輔會轄下農場場員,各族群胼手胝足,齊心開墾,為瑞源村奠定水稻和甘蔗產業基礎,但憶往當年,卻是一段段辛酸與包容體諒相互交織的發展史。
根據地質學者
最大資產 凝聚社區意識
客家後代,也是花布工場負責人曾瑞惠說,水稻是台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但瑞源土壤貧瘠,缺乏灌溉水源,栽培不易。民國43年間,村裡的米商
儘管豐源圳使600公頃旱地成為良田,但周邊仍有許多貧瘠土地,民國50年間到此開墾的歐陽忠智村長感受最深。他說,當時有600名退伍軍人到武陵、瑞源等地開發,首要任務就是搬開園區石頭,再到水圳頭挑風化石漿填到園區,增加土壤沃層,種植花生、玉米、甘蔗等雜糧作物。
詳全文請見99 年6月號《鄉間小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