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

文圖 / 徐仲
「各位同學,請將你們手中的一號碗舉起,放到鼻前5公分處,閉上眼睛深呼吸…,用心地去聞米飯的香氣,妳們會聞到有些品種的稻米帶有茉莉花香,有些則是帶著糕餅的氣息,這種『飯香』,是挑動食欲最原始的味道。」
「接著,將米飯放進口中,先咀嚼幾下,感覺這款米飯的彈性和口感;然後慢慢體會米飯本身的香甜味兒,還有那咀嚼後的餘韻…。孩子,每種稻米都值得你們用心品嚐呀。」
講台上,研究台灣稻米的宣大平先生如同老練的指揮家,將每一種米的特色用品評的方式表現出來。他表示,台稉9號的黏性及彈性都不錯,台稉16號的口感略軟,高雄139號的甜味豐富且有嚼勁,台稉4號則有著淡淡的芋頭香。
台灣米 很精采
講台下,15位美食科技大學的學生,一手捧碗一手拿筷,專心地學習如何「吃飯」。看著這群阿兜仔聚精會神地聽講,偶爾發出驚嘆的咿呀聲,我在一旁滿臉得意,為台灣稻米的精采而自豪著。
回想起1年前,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正討論2009年5月左右,該派學生到亞洲哪個國家做飲食文化探訪時,我提出歡迎到台灣了解亞洲稻米文化的論調。校方當時曾經質疑,想了解稻米文化為何不選日本呢?(日本慢食分會和義大利慢食總部關係良好)
我婉轉地表示,台灣是研究亞洲稻米文化非常重要的所在。以飲食文化來說,明朝及清代時,台灣民眾習慣的是較硬與不具黏性的秈稻,後來日本人統治台灣時,才引進稉稻品種,逐漸讓台灣人習慣較軟黏及具有彈性之稉米。以地理方面來說,台灣是全世界栽培日本型稉稻(Japonica type rice)的地區中,緯度最低的一個國家。
如果學生在5月時拜訪台灣,正可以體會由熱帶(台灣南部)到亞熱帶(台灣北部)的稻田景觀,屈時高雄的某些稻田已經收割,宜蘭的稻田卻依舊翠綠呢,這種景象是其他溫帶產米國家見不到的!
一連串溝通下,今年我如願以償帶著這群吃麵比米多的阿兜仔,到台東縣池上鄉的多力米故事館,請宣大平先生上一堂台灣稻米課,再請米商梁正賢先生挑選4款稻米品種,以農改場評論稻米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不同米種的差異。
「我們義大利的米比較大粒,香氣卻沒你們的稻米濃郁,比如我手上這款香米,竟然有芋頭味耶,真是太神奇了!」做過廚師的Marco Servetto 驚嘆著。他接著詢問:「我對這款香米的商機很有興趣,不知道台灣哪個香米的品牌最有名?哪個地區是香米的主要產區?」
詳全文請見99 年8月號《鄉間小路》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