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布優部落 重建排灣族核心價值
採訪‧攝影 / 陳秀卿 協助單位 / 水保局台東分局
撒布優三面倚山,一面對向無垠的太平洋,從山頂東望,視野遼闊。在部落裡即可看到太麻里金針山的亭台黃花,與金針山的依存關係緊密。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正計畫協助撒布優納入金針山旅遊動線中,讓遊客參與撒布優的優質文化。
人口數僅有600多人的撒布優部落卻是由四大部落裡共八大家族所組成。民國39年間,南大武山「舊賓茂部落」之「巴法法瀧家族」遷徙於此,被視為部落開拓者,爾後3年間,布頓、近黃、史卡多等部落家族陸續陸續遷來。排灣族頭目為世襲制,每個家族都各自有頭目和屬於家族故事,因此出現一個部落八大頭目的情形;排灣族講求男女平等,八大頭目中也有女性。
台灣雲豹為圖騰
每個家族頭目家都樹立石碑,紀錄家族的史蹟,也成為部落文化景觀特色。例如,布頓部落的「邏法尼耀家族」,300年前由大武山麓「布頓部落」之祖先建立其部落王國,歷經多次遷村,民國40年間配合政府遷村計畫,遷移至現居住地「撒布優」,祖先曾有人獵到台灣雲豹,因此,此家族即以雲豹做為圖騰。
撒布優部落的主要道路入口處,即矗立八大頭目齊聚一堂的雕刻品,在山雲海天間顯得融洽祥和。走進部落,每個家族都擺設不同的雕刻品、不同的家園造景,木工坊有人忙著燻木料做家具用品,布工坊裁縫車唧唧響,樹下則有
原愛木工坊和布工坊是部落裡新興國小前校長鄭漢文的發想。他認為,部落族人手巧,只要再稍加切磋訓練,有機會成為產業,於是在國小內成立布工坊,利用廢棄的軍營成立木工坊。
手工創作藝術村
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古寀纑說,族人喜歡十字繡,大多只是家裡繡繡,裝飾傳統服飾裝飾,鄭校長認為此技藝甚好,即請師傅訓練她做包包。布藝產品費工,不敷工資成本,但勾繡時老人、婦女聚在一起聊天,當做娛樂,沒有壓力,互相比較觀摩學習創作,聯絡情誼。
布工坊裡的產品琳琅滿目,背包、手提包、提袋、福袋、零錢包、手機包,每一項都是手工製作,各自創作,因此,每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
成立原愛木工坊是為了讓學生的父親有工作,讓「不」工作的人有機會出頭天,變成「木」工坊。原愛木工坊每一項作品都沒有鐵釘,全用接榫技巧。木料來源,有漂流木、村民到山上看到枝木帶回來,鋸一鋸、燻一燻,化腐朽為神奇。在老師傅教導之下,「木工坊」出品的桌椅,在多次展覽中闖出名號,曾創下兩天賣光70、80張桌椅的紀錄。工坊牆上兩面黑板和冊子全是密密麻麻的訂單,師傅們的手從早到晚沒停過。
詳全文請見99 年9月號《鄉間小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