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野鼠全面防除
文圖/王建彬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野鼠除了會啃食農作物與損耗倉儲穀物,也會因穴居習性而破壞農田環境及設施,此外,野鼠也是多種重要疾病如漢他病毒等的傳染媒介,嚴重威脅民眾健康。為避免鼠類危害,政府每年均定期投入人力、物力及經費辦理野鼠防除工作,入秋之後各地農作物已陸續採收,田間食物來源減少,此時為防除田間野鼠的最佳時期,滅鼠工作不容忽視。
台灣地區氣候溫和,作物種類繁雜且終年不斷,因此對鼠類而言可供棲息隱匿的處所隨處皆是,且糧食不虞匱乏。因環境適宜,各種鼠類不但生殖潛能高,全年均可生產。仔鼠出生後約 2 – 3 個月即可達性成熟而開始生殖行為,母鼠懷孕期平均約 21 – 23 天,每胎可產 5 – 13 隻,且生產後即能再交配受孕,故每月幾乎可產一胎。因繁殖速度快速,加上天敵日趨減少,故鼠類對作物及環境衛生造成極大危害。
農地常見野鼠
鼠類為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囓齒目、鼠科,約有 261 屬、1,130 種。嚙齒目動物 (Rodentia) 均具一對上及下門齒,門齒終生持續生長,須同時進行磨損,否則整個咬合機制將受影響。台灣的鼠類有 2 亞科、7 屬、13 種,又於 1999 年花蓮例行調查時發現緬甸小鼠,故目前台灣已鑑定之鼠類共有 14 種 (不含寵物鼠及因研究、經濟或展示之進口鼠種),其中危害一般農作物的野鼠主要為田鼷鼠 (Mus formosanus)、赤背條鼠 (Apodemus agrarius)、小黃腹鼠 (Rattus losea)、鬼鼠 (Bandicota indica)、溝鼠 (Rattus norvegicus)、緬甸小鼠 (Rattus exulans) 等 6 種,而溝鼠亦會與屋頂鼠 (Rattus rattus) 及家鼷鼠 (Mus musculus) 在倉庫及住宅環境等地區出沒。
鼠類帶原之傳染病
隨著交通工具之進步及國際貿易之日益繁盛,他國鼠類侵入本地之可能性愈來愈大,使得過去由鼠類帶原之傳染病只在某一地區發生,且大多只會造成局部地區之流行,並不會造成快速的散播,演變至在任何地區若有鼠類帶原之傳染病發生,都可能導致全球性的大流行。鼠類主要為鼠疫、漢他病毒、腦炎、狂犬病、鼠型斑疹傷寒、鼠咬熱、鉤端螺旋體病、恙蟲病等 30 多種疾病的媒介者,且鼠糞中常含有大量之細菌,特別是沙門氏菌類 (Salmonella spp.),若誤食遭到污染的食物,則易引起食物中毒,危害人體健康。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60 卷第2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