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上吹嗩吶
圖˙口述 / 劉興欽 撰文 / 林少雯
從前的農業社會,尤其是農家,在農忙時節,總是全家總動員,一起下田去工作。當時的生活步調雖然比不上現代這麼匆忙,但是農民肩挑手鋤和靠兩隻腳步行的重勞動工作,非常辛苦,在農事中唯一輕鬆的工作就是放牛了。
「獨自放牛高山上,葉編嗩吶很響亮。笨牛聽了笑著說,我是天下一級棒。」
從劉興欽大師寫的這首打油詩可看出,放牛雖然輕鬆,但是要有好心情並且懂得自得其樂,才能比下田愉快愜意,否則連笨牛都會看不起的。
放牛,大多是小男孩的工作。放牛,只要帶牛去山上吃草,到溪澗中泡水,將牛看緊,不要讓牛跑去踩人家的田或菜園,或吃田裡的農作物就可以了,的確,看起來是件輕鬆的工作。
放牛雖然輕鬆,卻不一定快樂。因為放牛總是一個人帶著一頭牛,獨自在山上,牛又不會陪你講話,所以是非常孤獨和寂寞的。如果能夠有伴就不一樣了,可以聊天說笑或一起玩耍,但是,大半時候,牧童都是獨自一人,要懂得如何自處,才會讓放牛時光變得充實又快樂。
劉興欽大師小時候,經常一個人放牛。他非常懂得自我解悶,總是用他的巧手,在野地上隨手摘些樹枝樹葉等遍地可得的東西,做一支竹槍,在腦海中製造一個假想敵,然後與敵人作戰,這樣就能在牛背上或樹下玩個半天,玩倦了一種就再做另外一種玩具;他也觀察螞蟻、蚯蚓、蜜蜂等在忙些什麼;或趁鳥媽媽不在,爬到樹上看小鳥的窩,找些小蟲餵給小鳥吃。
更有趣的是製作一些會發出聲音的樂器來玩,像摘一片月桃葉來做嗩吶。月桃的葉片長長寬寬的,將葉子摘下來後捲成筒狀,像一支喇叭那樣,然後在捲出來的長筒上面開幾孔,就可以當嗩吶吹。他一邊用嘴巴對準喇叭口,輕輕地向筒中吹氣,一邊用手指按不同的孔洞,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且聲音非常響亮,很遠都聽得到。
手邊有了樂器,愛吹什麼就可以吹什麼。但是劉興欽在子弟班中不夠認真,他是揹鼓的,沒學會怎麼吹嗩吶,只能在老牛面前有模有樣地假裝一番,胡亂吹出不成調的曲子。不過他越吹越高興,可以吹上大半天,把記憶中聽過的歌全拿出來亂吹一通。
在深山野林之中吹嗩吶,聽眾就是滿山的樹木花草和各種飛鳥及野生動物,當然還有那頭溫馴的老牛。只見牛兒非常捧場地頻頻回首,而且面帶微笑地望著小主人。
一頭牛,一個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就這樣逍遙自在,自得其樂地讓嗩吶聲傳遍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