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興衰 風華再現─忠孝里
臺東縣成功鎮忠孝里,行政名稱很正規,卻有不尋常的「身世」。這裡曾是清朝東海岸的軍事商業中心、日治時期的經貿重鎮、東海岸第一個漢人聚落;臺東縣第一座廟、第一間教堂在此興建、東海岸最早的大商舖在此發跡;擁有百年學校、派出所遺蹟;日治時期的柑桔栽培區,今人仍稱為「柑仔山」,這裡還擁有特殊的地質景觀和原始森林。
百年興衰,忠孝里人口外流,土地荒蕪,漁業沈靜,但忠孝里自有其一條歷史的軌跡脈絡,文史記載或口述相傳,忠孝里都在東海岸線上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在農村再生先期規劃中,即將忠孝里納入,委託林自強技師率領的雲橋工程顧問公司進行探討規劃,希望讓忠孝里尋著它特殊的歷史紋路再現風華。
忠孝里分成美山、小港、玉水橋和石雨傘等四個聚落,人口1,300人,大都集中在美山和小港一帶,六成阿美族人,四成閩南和客家族群。
小港,顧名思義即是小海灣港口,早期稱為「成廣澳小港」,其形狀如螃蟹的兩螯,又稱為「蟳廣澳」。文史紀載,平埔族人乘船藉由成廣澳海灣上岸,隨即移往各地,真正有移民進駐約在清同治年間,宜蘭漢人遷居於此,進行番產品交易和農耕,當時約有5、6戶。
1878年,清廷誘殺165名大港口社阿美族人,史稱「大港口事件」。事件發生後,清廷和當地原住民關係緊張,吳光亮坐鎮,並開通由大港口經秀姑巒溪河道交通直通縱谷,再加上成廣澳的港灣條件,成廣澳便成為清朝時期軍隊駐紮及軍需轉運站,嗅到商機的漢人也依河海交通從事貿易而定居,使成廣澳成為當地唯一的漢人聚落,也成為當時東海岸線上的重要口岸。
人文史蹟 令人讚歎
在東海岸沿線,除了幾千年的史前遺跡和出土文物外,百年以上的文化古蹟較少見,但在忠孝里卻都能尋到歷史的刻痕,安座在台11線旁的小港天后宮,建物雖小卻搶眼,恭奉的神像和內部陳設已被香火燻得灰黑,充滿了歷史古味。
1871年,鹿港閩南人劉進來到東部擔任通事,在鹿港天后宮求得媽祖分靈隨行保佑。劉進來穿越中央山脈,再翻過海岸山脈到臺東縣長濱,南下成廣澳,3年後興建廟宇,後來稱為小港天后宮,是為臺東縣境內最早建立的廟宇。民國38年間,天后宮遭祝融,因請不到西部師傅修抖拱圖案,便請當地平埔族人繪製,創下原住民參與廟宇建築的先例。
採訪‧攝影 / 陳秀卿
協助單位 /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
詳全文請見99 年11月號《鄉間小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