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生榖粒 為台灣依舊美好的事物 掌聲鼓勵

文/梁宏彰 圖/李建德
一鍋香噴噴的爌肉呼嚕呼嚕的燉著,市場買來兩把農家親手栽種的青菜,洗三杯產地鮮碾的好米,大火炒菜、文火燉煮…大家七手八腳準備餐點,邊煮也邊吃,在小酌片刻酒酣耳熟的夜裡,分享彼此生活。我們是那麼樣慣於與眾人分享美好事物,一把青菜一粒米,原來…那是台灣有名的人情味,來自於料理與飲食過程的喜樂相隨。
    
    
走,從日常生活的碗底出發
2006年起,「掌生穀粒」出發探訪台灣各地用心耕作的稻農,以影像記錄產地的風土環境,用文字書寫農人們的耕作故事。它是四季更迭、風雨飄搖刻在泥土裡的痕跡、它是農人們走過田埂,坐在樹下整理農具的印象…在這趟米的旅行裡,我們在花東的田野裡找回古早農業時代吃到新米時的純然感動,同時,也在台灣的飲食文化底蘊裡發掘到台灣農業的生機與商機…
四年來,我們有績效的將台灣東部在地好米,塑造成一份感恩的禮物,而創造了它的新價值。掌生穀粒不是一個販售農產品的單位,而是一個創造質感農業文化生活的品牌。我們熟練於「將傳統舊有的事物,賦與它新的面貌」,並替消費者提供價值,於是它們就出現了新的靈魂與生命。這樣新興的農業產銷模式將會是一頁新時代的序章,在不影響傳統既有市場下,開創出一片嶄新的藍海市場。
並且,它的珍貴價值在於行銷農學精品的同時,也行銷一個地方。各地獨特的風土條件指引了食材與料理飲食的不可取代性,它其實就是我們的文化底蘊—過往「以農立國」的古老召喚,藉由文化創意的深入,搖身一變成為「以農利國」創新商業模式,我們看見台灣農業盛世的到來。

一座農學產業之島的浮現
掌生穀粒希望作一個台灣農業的百年品牌,而「以農利國」就是它的核心價值。向內深度探索,以精緻且細膩的手法創造台灣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向外輸出文化,傳遞台灣在地生活的文化價值。這個農學品牌既照顧到產地的“生意”使之生生不息,並且,藉由經營過程中的記錄與傳播,提昇產品形象、深化產品價值。
這種與在地農友建立的創新夥伴關係,就好像「掌生榖粒」是“出版”農業作者作品的出版社。農友們專心顧好每一期的收成,就像作家負責耕耘文字;作品的設計包裝與行銷企劃則交給有感情的專業團隊;勞動的生產者,仍是食物的擁有者。我們期許這樣創新的農業產銷模式,將會為我們帶來:文化的傳承與傳遞 — 以農立國/文化 。
詳全文請見100 年1月號《鄉間小路》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