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作,台東歷坵種出洛神新味
文圖/鄭雅云
11 月,入冬以後踏進擁山望海的南方部落,可以看見農人一致忙著採收洛神的身影,在台東縣的幾個主要產區,如金峰鄉、太麻里鄉、卑南鄉、長濱鄉等更是如此,人們放下平日的工作,在外地的親朋好友也回到部落幫忙,農作時大夥齊聚,你一言我一語的好不熱鬧。
洛神花又名洛神葵,每年 5、6 月小米收成之後,將土地稍加整理,就可將洛神花種子灑入田地播種,比起一般經濟作物,洛神花的種植成本較低、容易照顧,很適合經常必須外出工作的村中農人。台灣到處都能見到洛神花田,卻不若台東縣栽種得多,尤其是金峰鄉、太麻里鄉、卑南鄉、長濱鄉等各村落,更是洛神葵主要栽種地。
溫馨互助,感受濃濃在地味
栽種洛神花是台東原鄉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之一。每年 11 月間立冬之初為洛神花的採收期,由於洛神花收成期約 1 個月,此時,每戶通常不分男女老少全部出動,今天幫忙陳家的,明天採收王家的,後天做林家的,農友們合作無間,直到採收完成為止;山坡上一字排開熱鬧的「換工」景象,正是原住民地區特殊的農耕文化,是極具人情味的互助方式。
只不過,近年來一般慣行農法施打化學藥劑,已破壞原有的生態體系,再加上氣候變遷,收成的質與量更是受到衝擊。於是,台東歷坵部分農人心中逐漸萌發恢復傳統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幾位志同道合的農友攜手合作,將一塊休耕田重新整闢作為公田,種起小米、洛神花和黃豆;由於不撒農藥與除草劑,在間拔雜草、趕鳥捉蟲的同時,似乎也和土地變得親近了。
望著如野火燎原般的洛神花田,從事種植 10 餘年的杜媽媽笑著說:「採用友善耕作的洛神花田,細看花萼果實飽滿、充滿光澤,而且蟲害、枯爛少,真的很美。」
手做加工,把香甜留在農鄉
洛神葵它紅彤彤的「果實」鮮豔欲滴,只要經過簡單天然的加工,就可以做出連廚神都讚不絕口的風味。但是,果醬對於傳統農鄉,仍算是陌生的產品,農友們只得不斷反覆摸索,從果萼清洗、調理、糖煮到裝瓶,過程絲毫不敢馬虎。當成功熬出第一批洛神果醬時,大伙的眼神裡都藏不住滿滿的喜悅,友善耕作團隊的成員杜傳道有感而發地說:「做食物是良心事業。」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61 卷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