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健、景觀、綠肥等多功能作物─蕎麥

文圖/廖宜倫‧林訓仕‧劉凱翔 臺中農改場
台灣蕎麥之栽培起源於日治時代,引種之初大多種植於南投縣之竹山地區,之後擴展至中部地區撒播於田間做為綠肥作物。由於含有芸香甘 (Rutin) 及多種有益健康成分,深受日本人的喜愛,並於民國 78 年成功外銷日本,惟因價格偏高之故,銷日工作因而中斷。目前彰化縣二林鎮農會有系列蕎麥加工產品,未來將可配合週休二日規劃秋裏作開花時辦理農村生活營,使國人不只能買到及吃到蕎麥產品外,亦可享受在一片蕎麥花海中悠遊田間的樂趣。


踏著心愛的二輪車,微風徐徐的倘佯在二林鎮儒林路的腳踏車步道上,除了溫和的陽光輕灑在臉龐上,帶來一絲冬天裡久違的暖意,望眼過去,盡是雪花般的花海景觀,這個除了親臨日本北海道才能一賭的蕎麥花田景色,意外的在中臺灣的一個小鎮裡就能觀賞,另人不甚驚喜。
蕎麥,原產於中國大陸,日據時代經引進臺灣栽培的一個雜糧作物,因栽培期短且容易栽培等特性,被用來作為冬季裡作之短期作物,以增加農民額外收入或補救糧食不足的危機。自古以來蕎麥被當作是麵食,餅乾等食品之材料。因為生長期短,可以迅速補救因天災所造成的缺糧危機,又被稱為救荒作物,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一直致力於蕎麥新品種的選育作業,以提高單位產量為主,並輔以提升蕎麥品質,育成有蕎麥品種臺中 1 號、2 號、3 號及 5 號等品種,均具有高產、優質且適應性廣等特性,可供農民栽培使用。
然而隨著科學及醫學的進步與發達,人們對於糧食的要求,不再僅於吃的飽就好,還要能兼顧保健身體的功效,蕎麥經證實含有高量的類黃酮素─芸香苷及槲皮素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超氧化自由基、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及抗衰老
等作用,蕎麥另含肌醇類-D手性肌醇具有降血糖之功效,為現代人類針對高血脂、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疾病等保健功能成份的來源。

然而,臺灣自推行休耕轉作制度以來,致力於推廣冬季時期能栽培綠肥及景觀作物,在一片以波斯菊、向日葵為主的五彩繽紛花田中,純然雪白的蕎麥花海,更顯出孤芳自賞的別緻,古代詩人白居易「村夜」的詩句裡,描述著『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等千古流傳詩句中,更襯顯的蕎麥花海的氣勢磅礡與氣質優雅。又因蕎麥的生長期短,短短 50 日就可達盛花期,到達最高生物產量收穫量,經翻耕入土壤中,有助於土壤有機質的基質增加,所以亦是良好的綠肥作物。因此,冬季裡作的作物中,蕎麥就兼具有景觀及綠肥作物等功能。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61 卷第5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