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島』起點-阿塱壹古道
文圖/洪輝祥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
上個世紀的70年代,交通部有了「環島公路」網的計畫,並逐步完成。而臺灣環海綿長1,172公里的海岸線,硬是被環島公路包覆著,成為快速切割的生態殺手與生冷的消波塊、擋土牆等水泥建築的「堡島」,讓臺灣濱海的生態系統,與孕育生命的海洋斷裂,連最後環島公路網1/100的天然海岸線也不放過。
本世紀初(2002年),政府宣式撤除軍管的山區、海岸檢查哨,環島公路網的最後一段(旭海-南田段),也正式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天然海岸線面臨一去不復返的命運。雖經環保團體不斷質疑、抗爭,也只在路線上避開所謂道路兩旁的生態敏感區,並在爭議聲中,2010年12月1日通過差異分析案,以山線替代海線的施工方式(內縮
快速?幸福?
道路,帶來便利與希望。便利人貨的交流,帶給路旁土地開發與增值的希望。所以,開路已是臺灣過去快速累積資本的不二法門,也是政治人物與工程單位的最愛,說開路是鍊金術也不為過了。
但是,我們過去爭取「快速」、「開發」的舊思維,所付出的代價是:山林崩解、生態浩劫。每逢雨季或颱風季節,各地災情四起,就是一項「」環境成本的展示。而墾丁國家公園,自1983年成立到2005年的記錄,在17種大型哺乳類動物中,消失的水獺、穿山甲、石虎、長鬃山羊、白面鼯鼠、大赤鼯鼠、食蟹蒙、山羌、黃鼠狼、麝香貓的消失,更是一項無言的警示。而附加的利息是:生命的威脅與幸福感的流失。
這些自然界的符碼,可曾啟發臺灣人?尤其是,脆弱的地體結構,在過去臺灣人幾十年的開發榨取下,原本已酥睡的巨靈(在百萬年複雜的板塊造山運動中歇息),受到過度開發的超限利用,正失去平衡,展開新的動態調整過程。
可怕的是,一旦地質年代啓動,大自然重新調整,恐怕不是人類生命年代可以理解的。何時才能重新恢復到地體穩定平衡的年代?短則50-100年,慢則是以千年為單位。換言之,我們正是以犧牲後代人的幸福,換取這一代人的「銀行存款」。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自私,更野蠻的行為了。
緩慢!永續!
如果,千年文化古道、萬年生態廊道都不保,臺灣還有什麼理由說「永續」!如果記錄中,道路沿線有15種稀有植物,25種特有植物,18種特有動物,36種特有亞種動物,包含4種一級保育類、26種二級保育類、19種三級保育類。臺灣人都無法珍惜,留給生態系統一個喘息的空間,那也代表臺灣人將受自然系統的阻絕,自外於大地的庇佑!
詳全文請見100 年3月號《鄉間小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