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X競爭力
文圖/徐仲
窗外陽光燦爛,屋裡熱烈喧鬧。一抬頭,斜對面遞過一大碗義大利麵,我夾了兩「捲」後,瞧見遠處一瓶橄欖油,在眾多手掌構成的橋梁間傳遞,自我眼前越過,直到長桌盡頭,同時耳邊傳來歡愉的喊聲:「誰能幫忙把起司粉遞過來?」
這是典型的義大利用餐方式,然而我們人在臺中。
算算日子,這群來自義大利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的學生已在臺灣旅行九天,對於「家鄉味」的渴望應該到了極限。如同臺灣的旅行團到異地時,總會安排一頓中國餐,我貼心地請開義大利餐館的朋友獻藝,照顧這群義大利朋友。
餐後,在滿足的咖啡啜飲聲中,一位同學讚嘆著,這頓義大利餐是他在多國旅行的飲食經驗中,嘗到最貼近義大利的義大利菜。另一位同學則臉帶遺憾地表示,如果能提供義大利火腿和香腸當前菜,這頓飯就更完美了。
「我也想提供義大利火腿和香腸,只是困難度很高啊!」聽到同學們的心聲,我聳聳肩表示,義大利火腿和香腸都屬於生鮮肉品,在臺灣現行法規中,歐洲屬於疫區,肉品根本不能進口,所以還是請大夥兒回義大利再吃吧!
這句話一出口,換得全場靜默,他們睜大眼睛,張口結舌,不敢置信。其中一位同學舉手提問:「在臺灣周邊的國家,比如日本、中國、新加坡等,義大利火腿都可以進口,為什麼臺灣不行呢?疫區的評定標準是什麼呢?」
我雙手一攤,這種攸關檢疫的重大政策,怎會是我等市井小民所能理解?
臺灣西餐 何需競爭力?
「讓我們向臺灣的義大利餐廳經營者致敬!」大夥兒紛紛舉杯,就義大利人的角度,缺乏「火腿」這類食材,餐廳就失色許多。我隨之補充,除了醃漬類肉品難以取得外,諸如葡萄酒、乳酪等食材,進入臺灣的關稅也不低!
眾人再度舉杯,向站在廚房門口苦笑的餐廳老闆致敬。
「食材受到這麼多限制,臺灣西餐的國際競爭力不會受到影響嗎?」同學好奇提問。我愣了一下,默默地三度舉杯。
這很難回答!自從米其林這本紅色小冊子進軍亞洲市場後,周遭朋友聚餐聊天時,免不了提起外國人眼中的「餐飲觀點」,尤其是關於上海、新加坡、香港、東京等地的西餐水平。
這些都市或國家,總有一些代表性當地名廚坐鎮,他們多以挑戰「正統」為職志,做出來的菜餚比許多歐美廚師更「道地」,甚至有人將分店開到巴黎,以廚藝進行市場反攻。相對來說,臺灣的西餐依舊停留在「臺風洋食」的階段,往好處看,至少我們有著獨特風格,往壞處瞧,咱的西餐在國際市場上,實在缺乏話題性,也就是競爭力。
詳全文請見100 年5月號《鄉間小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