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巴塱 祖靈庇護之地
文圖/陳秀卿
清明前夕,在阿美族青年蕭明山帶領下,探訪位於海岸山脈山腳下的太巴塱阿美族祖靈文化發祥地。抵達目的地前,蕭明山要求大家各摘一片柚子葉貼身存放,以視對祖靈的敬畏,陰陽兩界相互不打擾。
部落之名 源族語白螃蟹
太巴塱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側,昔日白螃蟹甚多,阿美族語白螃蟹音為AFALONG,漢人稱之為「太巴塱」。部落東側一處小山坡,考古學家挖出約2000年前的陶片,屬卑南文化遺址之巨石文化最北端。這裡有許多禁忌和傳說故事,也因此維繫太巴塱的社會組織和文化傳承。
太巴塱是臺灣最大的原民部落,人口四千八百多人,集中居住,九成八是阿美族人,多數務農種稻。此地土壤為海岸山脈的沖積壤土,肥沃且富有多種微量元素,日治時期,名為「富田」,十幾年前改為原名「太巴塱」,當地的北富國小也更名為「太巴塱國小」,為全國第一所以原住民地名為名的國小,目前學生人數140人,最多時曾高達三千人。
太巴塱國小肩負傳承阿美族文化使命,在校園內傳授陶藝課程,並在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協助下,校園內興建一棟傳統的茅草屋,讓學生不忘本。相較於其他平地原住民部落,太巴塱地理位置較封閉偏遠,再加上發祥地的傳說禁忌,傳統社會架構還算完整,尤其年齡階層制度在豐年祭時,頭目地位凌駕於政府行政體系之上。
許多長者與外界接觸少,只會講阿美族語,而此部落也出現隔代教養現象,小朋友為了和祖父母溝通,母語自然從這樣的家庭結構中傳承下來。因此,太巴塱國小學童會講母語的比例居全國各原住民社區之冠,校方幾乎也不需再特別開授母語課程。而在社區裡穿梭的中生代也幾乎用母語交談,這種情況在現代其他部落已很少見。
太巴塱國小是國家棒球選手的培育地,也是職棒選手的搖籃。周廣輝教練、職棒選手陳義信、王光輝、林文城、王光熙、黃忠義、鄭兆行等,都來自太巴塱國小。為了激起部落小孩對棒球的熱情,水保局花蓮分局特別協助校方在圍牆上設置英雄榜,臚列這些選手的玉照和棒球事蹟,成為許多學校觀摩的項目,也是棒球迷熱愛的據點。
詳全文請見100 年5月號《鄉間小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