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荔枝癭蚋之發生與防治
荔枝 (學名:Litchi chinensis Sonn.) (英名:lychee、litchi、Laichi、Lichu) 為無患子科 (Sapindaceae) 屬多年生亞熱帶果樹,原產中國華南,別名大荔、丹荔、荔支、勒荔、離枝、麗支,是熱帶五大名果之一,分布於臺灣、中國、越南、印尼、菲律賓及澳洲等地。栽培品種,依果實成熟期早晚分成極早熟的三月紅;早熟的玉荷苞、高雄早生;中熟的黑葉、沙坑小核;晚熟的糯米滋、港尾、桂味、淮荔等,產期集中在 4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
荔枝癭蚋原分布於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及澳洲東岸,隨著栽種品種日益增加,交通運輸頻繁,荔枝癭蚋於 2008 年傳入、並立足、再擴散,造成荔枝產業的嚴重損失。最初分布於雲林縣古坑鄉、彰化縣彰化市、芬園鄉、南投縣草屯鎮、中寮鄉、南投市及嘉義縣嘉義市、梅山鄉、竹崎鄉、番路鄉、中埔鄉。至 2010 年在臺中農改場轄內分布已擴及彰化縣彰化市、芬園鄉、二水鄉、員林鎮;南投縣草屯鎮、中寮鄉、名間鄉、國姓鄉、南投市;臺中市太平區、大里區、霧峰區及北屯區等鄉鎮。為了解荔枝癭蚋對中部地區荔枝產業的影響,對該害蟲之生態習性及為害情形做相關調查,以提供果農防治參考。
為害情形
荔枝癭蚋遠距離的傳播疑似嫁接株或接穗,經交通運移,成蟲也可能藉由風力散布,由新侵入地區快速向外圍擴散,例如八卦山地區於 2008 年僅在芬園鄉、彰化市及南投市等少數山頂上的荔枝園發生,至 2009 年間已擴及八卦山東面荔枝園,2010 年八卦山地區及八卦山以外東面的山區也陸續發生。
荔枝癭蚋成蟲喜陰涼遮蔽之潮濕地區,將卵產於荔枝嫩葉葉背主脈兩側,成行排列。幼蟲孵化後隨即由葉背鑽入葉肉內為害。初期在粉紅色嫩梢上出現白色水浸狀小點,隨著蟲體發育,在受害的葉肉組織局部開始增生肥大,葉片正、反兩面逐漸隆起,形成圓形小瘤狀蟲癭。蟲體密度高時,小瘤狀蟲癭愈多,則造成新梢向內捲曲變形,以解剖顯微鏡鏡檢,發現葉片背面的小瘤狀蟲癭皆有 1 – 2 個孔洞。
荔枝癭蚋幼蟲發育期間,被害葉仍繼續生長,當末齡幼蟲離開蟲癭後,蟲癭處則會乾涸枯死,嚴重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遇氣候環境適宜時,乾涸蟲癭處,會感染炭疽病 (Glomerella cingulata)、露疫病 (Peronophythora litchii) 等病害,造成防治上的困難度。
文圖/葉士財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61 卷第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