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從黑暗中重生的達蘭埠部落
刊登日:101/09/14
1,563
臺灣電力普及,但卻有一個地方至今仍未通電,在地人俗稱它「黑暗部落」。「黑暗部落」位於知名的金針產區─六十石山,行政區屬於富里鄉竹田村。此地居民逐金針而居,往返於山上的黑暗部落和山下的達蘭埠部落之間,同心協力生產有機金針,取得國際認證。並以「黑暗」做賣點,開發生態旅遊、文化體驗活動。部落從「黑暗」中重生,走向國際,也將部落帶向光明未來。
由於山區部落至今仍沒有電力照明,在六十石山發展休閒農業成名後,這個幾乎被遺忘的山谷部落「Gihalai」即被媒體稱為「黑暗部落」。山下的「達蘭埠部落」名稱由來也是有一段故事。達蘭埠部落目前有61戶,但約有20戶是空屋,長駐人口約130人,大都為老年人。像執行長潘務本這樣40多歲的壯年者不多;張英妹牧師因教會職務調動,10年前與先生到達蘭埠部落服務;協會總幹事王培恩則是因為4年前受不了都市停車一位難求的困擾,索性歸鄉,享受任意停車的自在,卻沒想到一頭栽進部落重生的工作中。
牧師帶頭推動有機金針
張英妹牧師是「黑暗部落不日花」有機金針的重要推手,但過程卻也跌跌撞撞,哭了8次,傷了8回,牧師不改其志,終於讓黑暗見到曙光。張英妹牧師說,為了帶動族人轉型有機,張牧師向漢人租一塊地,與夫婿親自下田操作,並成為吳美貌副研究員的研究田。展望會協助部落轉型,召開多次產業會議,與農民簽署有機意願書,補助有機資材,以換工制度解決人力問題。
張牧師說,「換工」(Malapaliw)制度是阿美族的傳統社會制度,部落內每家各出一人組成工班,今天到你家拔草,明天到他家,後天到我家。到了哪家,主人就負責當日的所有飲食。阿美族換工制度,充滿了互助合作的團結精神,也建構出一種和諧的社會氣氛,這種久違的氣氛因有機金針產業而重現,令許多族人驚喜欣慰。
黑暗部落共有22戶金針農,轉型有機之初,共有18戶參加,經一連串的課程研習,最後先篩選出12戶做為示範,面積18公頃,以金針「一日不採收即凋謝的特性」,取名為「不日花」,意謂「一日不辛勤,不日即成花」,也帶有勉勵族人唯有流淚播種才能歡呼收割的意味。
歷經多年的努力,黑暗部落「不日花」終於能申請有機認證,卻礙於土地為林班地而非私有地而受挫。但在吳美貌協助下,轉而向國際申請認證,終於在2008年通過瑞士生態市場研究所的國際認證,打響黑暗部落「不日花」的傳奇。
文圖:陳秀卿
詳全文請見101年8月號《鄉間小路》月刊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5%
我喜歡:42%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16
GOOD
鏡瑋(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16
好
小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2/10/27
部落重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