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地放牧豬 田寮有故事
朱大哥笑稱自己就是標準的「放羊的孩子」,小時後和兄弟姊妹一人一山頭的放羊工作,必須獨自在山上待一整天,在滿山遍野的芒草叢看顧羊群,逐草移動的羊群總會有幾隻越過山頭,跑到距離遙遠的村莊,直到有人辨識出羊耳的剪洞記號,打電話來叮嚀要記得過來牽回家,形成有趣的互動。
養豬致富,另一種反動
丁大哥,就是田寮以放牧事業起家的代表人物。現年65歲的他,描繪起早年農家生活的景況,和國小畢業即到林班伐木的歷程,仍不脫早期農家的傳統經濟模式。直到退伍後,以協助抓羊送羊到各地肉販為業,透過牧場與肉販間的供銷點來回,他發現大規模放牧的經濟價值,很快就決定在自家林地放養200~300隻羊,正式進入專業放養的產銷鏈中。
以羊為主業的穩定生活,在遇到山上野狗數量增多,嚴重影響羊群生存的問題後,他冒出不如試試把豬放養的想法,此念一動,讓他成為養豬致富的時代浪潮裡,首位採用放養的專業養豬戶。不符合圈養經濟效益的特殊方式,直至廿年後的現在也無人願意跟進。
丁大哥提及,全盛時期放養多達200頭豬,每天光準備豬仔們的食物就是一項大工程。常常必須遠到岡山收廚餘和屏東酒廠收酒糟,再加上自己栽種的地瓜、蔬菜、水果,大鍋拌煮經過多次煮沸消毒,按一日兩餐送到山上餵食豬仔們。若食材不足,也會善用周遭的野生牧草,其餘的就得靠豬仔們在坡地間自由覓食,把肥瘦交還給生物法則。
然而,隨著將放養豬視為主業,逐漸轉為生活習慣,丁大哥的豬隻數量已降低到十幾頭,依然以不借助疫苗、飼料、豬舍……等現代化輔助的傳統方式,滿足自己和親朋好友間的刁嘴。在農村面貌不復以往的當代,因為吃食習慣而保留自種自養的放養方式,就像是看不見的地下含水層,涵養了農村人情網絡與生活模式,延續早年農家種養結合的智慧,也形塑出田寮獨有的人豬文化。
文/董淨瑋 圖/謝昇佑、董淨瑋
詳全文請見101年11月號《鄉間小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