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告別藍色憂鬱
刊登日:102/03/18
815
天空灰濛濛的、人也懶懶的,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感興趣的事也變得沒有吸引力。冬季日照變短,人容易變得憂鬱,如果憂鬱的情緒嚴重到影響生活作息,不想出門、不想上學、不想工作,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小心憂鬱症已找上你。
研究顯示,台灣人一生中約有百分之十的機率會罹患憂鬱症,三十歲到四十歲是好發期,女生因各時期女性荷爾蒙變化的問題,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比男生高出一倍。天氣變化大的季節,正是憂鬱症好發的危險時刻。
一般人常誤以為憂鬱症是「個性問題」、「心理疾病」,事實上,醫界已實證,憂鬱症是一種「大腦疾病」,因為負責大腦神經傳導的物質血清素分泌不足,再加上環境壓力的誘發,才會讓人「想不開」。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腦部在核磁造影下,負責決策力的額葉呈現不活化的狀態,造成患者無法做決定和判斷,思考一直被「鎖」在憂鬱的狀態之下。
隨著現在代人環境壓力遽增、生活形態不規律,加上醫療診治的進步,憂鬱患盛行率逐年成長。台灣精神醫學會日前即指出,台灣一九九六年到二 ○○三年的七年內,憂鬱症就醫治療盛行率增加十點三倍之多。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更將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和愛滋病,併列二十一世紀三大最需要重視的疾病。在全球性疾病負荷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上, WHO 分析各種疾病造成的失能程度,憂鬱症在二○○ 四年是次於下呼吸道感染與腹瀉的第三名,推測其在二○ 二 ○年會攀升到第二名,二 ○三○年將會躍居首位。
憂鬱症是先天體質和後天壓力交錯的一種疾病。其中先天體質上,目前研究找到,負責血清素運送轉運子基因 5-HTTLPR 是關鍵之一,與人的情緒有密切相關性,這個基因變體較長的人、快樂的能量較強,面對負面狀況或突如的打擊,較不易受影響;反之,這個基因體較短的人,面對壓力時較容易受到影響,產生負面的想法。
歐美科學家研究還發現,當兩個人所經歷的生活壓力一樣多時 , 帶有抗壓力較低的 5-HTTLPR 短鏈基因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抗壓性高的人增了二點五倍。雖然目前還未證實,憂鬱症是基因遺傳的疾病,但確實發現,憂鬱症有家族傾向,因此家中若有人罹患憂鬱症,更須格外警覺。
至於外在環境上,身處慢性長期的壓力環境下,是誘發憂鬱最恐佈的殺手。其中喪親、喪偶、失業、升職等是最常見的心理壓力;而生理上的遽然改變,如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等全身發炎性疾病、老人家突然跌斷腿不能行動、婦女產後及停經等,也會因生理的改變影響心理、造成大腦的變化,引發憂鬱症。
一旦發現自己或親友,突然行為模式或個性發生迥然不同的改變,如年輕人學業成績不明原因遽降;成年人則不愛出門、活動量減少、吃不下、睡不著、無法下決策、覺得自己什麼都是錯的;老人家突然成天喊這裡痛、那裡痛,就醫檢查卻沒有生理上的疾病,都是憂鬱症的警訊,應及早就醫。
要避免被這種情緒的「藍色蜘蛛網」給網住,平時生活上就要做好情緒和大腦的保養。
保持規律運動:運動是抗憂鬱最有效的藥方。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一周若能維持一到三次的有氧運動,持續數個月以上,效果甚至和吃抗憂鬱劑一樣。因為運動可增加大腦血流量、同時也讓心臟有力,可讓大腦「抵抗力變強」,即使分泌失衡,恢復也很快,人便不容易憂鬱。
多吃快樂的食物: 飲食中若色胺酸攝取不足,也會影響大腦血清素的分泌,在奶類、魚類、肉類都含有色氨酸,在均衡飲食上,可以選擇香蕉、堅果、芝麻、蜂蜜、高纖餅乾、深色蔬菜等,都是富含色胺酸或吃了會增加快樂營養素的食物;另外深海魚、橄欖油等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管發炎反應,也是保養大腦的好食材。至於高油、高熱量的食,則會引發身體發炎反應,吃的時候可能很爽快、其實是會讓人變憂鬱的食物。
營造良好睡眠品質:睡得好防百病、解千愁。臨床發現,憂鬱症或躁鬱症病人一旦睡不好,就容易發作。大腦和機器一樣,要慢慢開機、慢慢關機,要維持良好的睡眠,睡前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得讓大腦慢慢放鬆,把電視、電腦關掉,減少大腦的干擾和使用,睡前多做深呼吸,專心入眠。
日照要充足: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早期農業社會憂鬱症發生率較低,除了和當時醫療診斷技術不足有關外,也和當時生活形態較接近人體自然生理需求有關。人的大腦設計十分精巧,愈接近自然的生活節奏,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愈健康,建立規律的生理時鐘、有充足的日照,才能讓大腦基因運作處於最佳狀態之下。日夜不停工作或生活日夜巔倒,不僅身體難消受、人也難快樂。
(以上資料由安全農業入口網提供)
研究顯示,台灣人一生中約有百分之十的機率會罹患憂鬱症,三十歲到四十歲是好發期,女生因各時期女性荷爾蒙變化的問題,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比男生高出一倍。天氣變化大的季節,正是憂鬱症好發的危險時刻。
一般人常誤以為憂鬱症是「個性問題」、「心理疾病」,事實上,醫界已實證,憂鬱症是一種「大腦疾病」,因為負責大腦神經傳導的物質血清素分泌不足,再加上環境壓力的誘發,才會讓人「想不開」。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腦部在核磁造影下,負責決策力的額葉呈現不活化的狀態,造成患者無法做決定和判斷,思考一直被「鎖」在憂鬱的狀態之下。
隨著現在代人環境壓力遽增、生活形態不規律,加上醫療診治的進步,憂鬱患盛行率逐年成長。台灣精神醫學會日前即指出,台灣一九九六年到二 ○○三年的七年內,憂鬱症就醫治療盛行率增加十點三倍之多。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更將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和愛滋病,併列二十一世紀三大最需要重視的疾病。在全球性疾病負荷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上, WHO 分析各種疾病造成的失能程度,憂鬱症在二○○ 四年是次於下呼吸道感染與腹瀉的第三名,推測其在二○ 二 ○年會攀升到第二名,二 ○三○年將會躍居首位。
憂鬱症是先天體質和後天壓力交錯的一種疾病。其中先天體質上,目前研究找到,負責血清素運送轉運子基因 5-HTTLPR 是關鍵之一,與人的情緒有密切相關性,這個基因變體較長的人、快樂的能量較強,面對負面狀況或突如的打擊,較不易受影響;反之,這個基因體較短的人,面對壓力時較容易受到影響,產生負面的想法。
歐美科學家研究還發現,當兩個人所經歷的生活壓力一樣多時 , 帶有抗壓力較低的 5-HTTLPR 短鏈基因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抗壓性高的人增了二點五倍。雖然目前還未證實,憂鬱症是基因遺傳的疾病,但確實發現,憂鬱症有家族傾向,因此家中若有人罹患憂鬱症,更須格外警覺。
至於外在環境上,身處慢性長期的壓力環境下,是誘發憂鬱最恐佈的殺手。其中喪親、喪偶、失業、升職等是最常見的心理壓力;而生理上的遽然改變,如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等全身發炎性疾病、老人家突然跌斷腿不能行動、婦女產後及停經等,也會因生理的改變影響心理、造成大腦的變化,引發憂鬱症。
一旦發現自己或親友,突然行為模式或個性發生迥然不同的改變,如年輕人學業成績不明原因遽降;成年人則不愛出門、活動量減少、吃不下、睡不著、無法下決策、覺得自己什麼都是錯的;老人家突然成天喊這裡痛、那裡痛,就醫檢查卻沒有生理上的疾病,都是憂鬱症的警訊,應及早就醫。
要避免被這種情緒的「藍色蜘蛛網」給網住,平時生活上就要做好情緒和大腦的保養。
保持規律運動:運動是抗憂鬱最有效的藥方。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一周若能維持一到三次的有氧運動,持續數個月以上,效果甚至和吃抗憂鬱劑一樣。因為運動可增加大腦血流量、同時也讓心臟有力,可讓大腦「抵抗力變強」,即使分泌失衡,恢復也很快,人便不容易憂鬱。
多吃快樂的食物: 飲食中若色胺酸攝取不足,也會影響大腦血清素的分泌,在奶類、魚類、肉類都含有色氨酸,在均衡飲食上,可以選擇香蕉、堅果、芝麻、蜂蜜、高纖餅乾、深色蔬菜等,都是富含色胺酸或吃了會增加快樂營養素的食物;另外深海魚、橄欖油等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管發炎反應,也是保養大腦的好食材。至於高油、高熱量的食,則會引發身體發炎反應,吃的時候可能很爽快、其實是會讓人變憂鬱的食物。
營造良好睡眠品質:睡得好防百病、解千愁。臨床發現,憂鬱症或躁鬱症病人一旦睡不好,就容易發作。大腦和機器一樣,要慢慢開機、慢慢關機,要維持良好的睡眠,睡前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得讓大腦慢慢放鬆,把電視、電腦關掉,減少大腦的干擾和使用,睡前多做深呼吸,專心入眠。
日照要充足: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早期農業社會憂鬱症發生率較低,除了和當時醫療診斷技術不足有關外,也和當時生活形態較接近人體自然生理需求有關。人的大腦設計十分精巧,愈接近自然的生活節奏,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愈健康,建立規律的生理時鐘、有充足的日照,才能讓大腦基因運作處於最佳狀態之下。日夜不停工作或生活日夜巔倒,不僅身體難消受、人也難快樂。
撰文、攝影: 楊惠君
諮詢: 台北馬偕精神科醫師林穎
(以上資料由安全農業入口網提供)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7%
我喜歡:50%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8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優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讚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好
秀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讚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好文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棒
阿立(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2/05/12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