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就有好心情
冬天日照減少,很容易使 人 心情低落,憂鬱症的發生機率也變高。憂鬱症的成因很多,例如具特殊人格特質,習慣負面思考,或遇到重大壓力時,大腦神經荷爾蒙作用失調,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調)進而引發憂鬱症。
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的營養素
雖然至今沒有確切證據顯示憂鬱症和食物直接相關,但若缺乏 讓 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及荷爾蒙平衡的鈣、葉酸與鐵等營養素,很容易引發憂鬱症。
鈣質是天然的鎮靜劑,有助神經刺激的傳達。 當鈣質不足時,神經就會緊張,讓人開始鬧彆扭、脾氣暴躁,甚至因為神經無法放鬆而失眠。因此,多吃含鈣的食物,例如牛奶、起士、小魚乾等,有助於穩定情緒。
醫學文獻也有缺乏葉酸會導致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及早發性失智症)產生的報告。麥克吉爾大學的研究發現,被控制無法攝取足夠葉酸的人,在 5 個月後,會出現無法入睡、健忘、焦慮等症狀,研究人員因此推論,缺乏葉酸,會導致腦中血清素減少,造成憂鬱症。在食物中,綠色蔬菜富含葉酸,每天攝取足量的綠色蔬菜,如花椰菜、菠菜、青江菜等,可避免血清素不足而引發的焦慮症狀。
鐵質攝取不足會使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減少、不足,導致憂鬱症狀發生。因此含鐵的葡萄、牛肉等食物,也可穩定情緒。
減少自由基產生的抗氧化劑
外在 壓力會讓身體產生更多自由基並且氧化自由基, 體內自由基過多容易干擾神經系統調節, 使身體組織受傷害,尤其會破壞細胞膜, 一旦神經傳導失衡,身心狀況也會有所波動,因此抗氧化劑對情緒的影響也很大。
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包括蔬果類:如櫻桃含豐富的 花青素( anthocyanin ) ; 深黃色蔬果,如彩椒、木瓜 …… 等含 β胡蘿蔔素 ( Beta-carotene) ; 堅果與雜糧類:含維生素 E ,可消除自由基,加強抗氧化作用。
保持正面思考的 Omega-3 脂肪酸
匹茲堡大學 康可林 博士指出,大腦內主管情緒的區域,其灰白質含量可影響情緒和心情變化。在匈牙利舉行的「美國身心健康協會」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調查55 名成年人平日攝取 Omega-3 脂肪酸的份量,再用核磁共振攝影分析其大腦主管情緒區域的灰白質。結果發現,平日攝取越多 Omega-3 脂肪酸的人,其腦內灰白質較多,較少出現負面情緒。攝取較少者,腦內灰白質較少,對事物較易抱持負面看法,也會比較衝動。
由於 Omega-3 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必需元素,內含多種脂肪酸,其中 EPA 、 DHA 與 ALA 是形成身體細胞與細胞膜的成分之一。人體無法自行有效製造 Omega-3,必須從食物或補充品中攝取,為確保在飲食中攝取足夠的 Omega-3 份量,建議每週最少須攝取兩份含無污染的深海高脂肪魚類或含 Omega-3 的食物,包括植物性食物,如種籽類、油、堅果等,可供給人體ALA ;含高脂肪的魚類,如鯖魚、鯡魚、沙丁魚、鮭魚等,可提供 EPA 與 DHA 。
讓心情變好的澱粉、黑巧克力
當情緒緊張,希望放鬆心情時,可以多吃一些含複合澱粉類的食物,如:五穀飯、全麥餅乾、全麥麵包…… 等,但不建議吃高脂肪、高糖的糕點類,因為這類食物吃下去後,會使胰島素快速增加,而胰島素會使酪氨酸與苯丙氨酸在血中濃度降低,使色氨酸很快進入細胞中轉換成血清素,身體內的色胺酸濃度依然很低,但卻達到增加血清素的目的,血清素增加可讓人明顯變快樂,但這種方法,長久下來會使體內胰島素不平衡,影響身體健康。
有很多憂鬱症患者或有睡眠障礙的人,會固定補充 100% 的黑巧克力。因為巧克力中的黃烷醇和多酚是很強的抗氧化劑,其所含的可可鹼和極少量的咖啡因,可改變低落的情緒,而其中的PA 脂肪酸則能刺激腦內啡分泌,幫助安定神經。但是最好不要吃含糖巧克力,因為糖會使胰島素上升,產生假想性的情緒改變,長期下來,對身體健康不利。
正確的飲食觀念
除上述飲食建議外,維持均衡飲食更是不能忽略,在每日飲食中,還必須注意以下的細節:
1. 維持充足的熱量:醣是產生熱量的重要來源,可使體內肝醣儲備增加,利於保護腦細胞,提高工作效率,減輕疲勞程度。
2. 攝取質優的蛋白質:蛋白質與神經活動關係密切,大腦所需的蛋白質在瘦肉、魚、蛋、乳及豆製品。蛋黃中含豐富的卵磷脂和肌醇磷脂,為大腦和神經組織不可或缺。
3.不食用含 phenylalanine 的人工甘味劑與阿斯巴甜( aspartame )的食物:憂鬱傾向的人對含有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 補充品的攝取要有所限制,它含有一種化學物質 phenol ,容易造成過敏。
4.選擇易消化的低脂飲食:避免高比例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或食用過多的肉類或油炸食品,如漢堡和薯條,會使頭腦變遲鈍、疲倦。
5.睡前避免食用培根、火腿、香腸、葡萄酒、乳酪、巧克力、糖、茄子、菠菜、蕃茄、馬鈴薯:這些食物含乾酪胺 (tyramine),會促進 norepinephrine 的分泌,使大腦興奮。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除了補充必需的營養素,在飲食細節上多用心之外,充份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加上規則的運動如散步、游泳或從事任何愉快的活動,都可以釋放壓力,讓心情變好。 適度的運動可增加腦內啡,有效擺脫憂鬱、失眠等身心症,但若過度劇烈、汗水淋漓,則容易造成換氣過度,增加耗氧量,反而使體內自由基增加,加速老化,必須避免。總之,飲食均衡、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加正面思考的能量,就能擁有好心情。
撰文、攝影: 劉芳婷
諮詢:營養顧問王憶慈
暖昀聯合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柯乃綺
(以上資料由安全農業入口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