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七年級的農業大夢之三【青年VS農業】專題座談
刊登日:102/07/10
464
魔獸、iPhone、Facebook,逛街、唱歌、美食,音樂、電影、文創。
時下青年的生活繽紛多彩,從小在都市長大,也許從來不曉得臺灣會有這樣的地方—田疇廣闊,清風徐徐,也許還帶點淡淡的自製肥料味,晚上八點過後小吃雜貨店關得一家不剩,連泡麵也沒得買。更不會曉得,自己最愛的網路美食,正是因為這片沃野平疇提供了鮮甜的食材,才能有如此美味。
青年V S農業,究竟是兩個世界,或者其實如同繪本《向左走.向右走》,註定相遇,卻總是不斷擦身而過?隨著社會發展,現代都市中已見不到農業的身影,每日報章媒體,讚許的無不是科技新貴、商業大亨,而供給都市每日民生飲食的農民,一如其他所有沒沒無名的生產、製造者,隱沒在光鮮的布幕之後,持續為都市供給美味、方便的材料。看不見的幕後功臣,使得農業在都市的眼裡消失,都市青年對農業的認識就更是有限。本次座談, 邀請七位來自臺灣各地,就讀不同科系的七年級生,談談他們心目中的臺灣農村。探討時下青年對農業的態度與想像,並試著找出青年與農業的連結,描繪出美好的結局。
你覺得農業是什麼
農業是什麼? 在座的年輕人,也許對農業議題不甚瞭解,卻仍有各自的一番見解。
「種東西! 」剛在英國拿到多媒體傳播學位、現任職北美世界日報編輯的昕平說得簡潔。糧食生產自然是農業的重要使命,而一旁的雲涵、彥伯、Candice也有相同的見解。彥伯是新竹人,就讀清大生科系,回憶起小時候老家有個三合院,屋旁有田的情景,兒時的田埂路、腳踏車是他的農業印象。雲涵更認為農業肩負民生經濟的責任,「因為自古就是以農立國嘛!」
另一方面,也有人抱持不同的觀點。清羽家住高雄,是臺大機械所的學生,他印象中的農業是個凋零中的夕陽產業,種田的都是老人,子女在外,似乎有些寂寞的感覺。就讀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的寶淇和方維,對農業的印象則是比較弱勢、落後的產業。無論是民生大計,或是夕陽產業,都還是在都市生活以外幾十公里之遙的事情。那麼農業與青年,還有更緊密的關係嗎?
農業和你有關係嗎
來自屏東的雲涵,曾就讀中國醫藥大學, 隻身在臺北工作, 假日上街買菜、下廚是她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南大數位學習科技所的Candice,同樣北上工作,她認為農業與自己最大的關聯,還是在日常生活飲食,「沒有農人辛苦的耕種,我就吃不到便當啦!」昕平在出國留學以前完全沒有上過市場,在英國,一年學著自己買菜、挑菜, 到中國商店買米, 漸漸喜歡上煮飯。喜歡新鮮食材的她,對於農業還有一件在意的事,「到市場上去買蔬果的時候,有時候會搞不太清楚它們的產季。像有一次,我買到一種很好吃的柳丁,隔一個禮拜再去,老闆就說產季已經過了, 買不到了。讓我既驚訝又困惑。」寶琪是香港僑生,「會想到農業,大概就是要出去玩的時候。」她在臺灣待了四年,經常到鄉間遊玩,鄉村的山水田園、人情溫暖,都讓她對臺灣農村的風光印象深刻。
對農村的印象如何
昕平延續產季的話題,接著說,在農村可以買到平常買不到、好吃的農產品; 小時候她和家人一起到休閒農場玩,雖然覺得泥土髒髒的,但是爸爸把她扛在肩上摘橘子,現採的橘子很好吃,還是玩得很開心。另外在少數幾次到朋友家拜訪的經驗中,也讓她體會了鄉村人們的親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鄉下的蚊蟲、小生物特別多,讓從小住公寓的她很不習慣。方維則有不同看法,她認為農村的風景雖好,但是房舍老舊,大多是老人與小孩,缺少年輕的活力與動力。雲涵也附和著說, 自己到農村旅遊的經驗就是「早睡早起身體好,好山好水好無聊」。
你會對農村感興趣嗎
如何引起青年對農村的興趣?在場的人一致認為,應該從年輕人會有興趣的事物切入,才能讓都市青年看見農業與農村。
Candice說,一些有理念、溫馨的小市集是個不錯的方法,一次聚集較多品項的農產,逛一次可以買到好東西;有的地方結合創意市集,是假日午後很棒的去處。彥伯補充說道,農村的行銷應該結合年輕人有興趣的事物,像是文創商品、戲劇等,例如他身邊有的朋友很喜歡旅遊,如果能用更年輕的宣傳,規劃給年輕人的農村旅遊路線,對愛玩愛冒險的都市人來說,一定很有吸引力。昕平說,朋友間「呷好到相報」是影響她決定的重要因素。
如果有認識的人推薦,或是朋友就住在鄉間,那麼不管怎樣她都會想要過去拜訪朋友。另外,對她而言,「故事」是最好的宣傳。因為工作關係,昕平看過許多農村報導,她說,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最能吸引她的目光。她曾看過一篇報導,介紹一個種香菇的原住民農村,原本受到大陸進口的衝擊,產業沒落,人口外移,學校也荒廢了。村長突發奇想,將學校的一部分改建成民宿,用教課換宿的方式,只要去上一堂課就可以免費住宿。
報導說,有一個環遊世界的老船長和太太到那裡,說了很多海洋的故事;還有一位歐美飯店亞洲分部的總經理退休後,去和小朋友講述他在各國的所見所聞……部落裡的小朋友聽到很多不一樣的故事,部落經濟也因為這些旅客來訪而稍微好轉,年輕人開始慢慢回鄉了。昕平說,像這樣有意思的故事,會讓人不斷回味,進而也會想要實際到當地去看一看, 農村的人、事、物,就會是最好的宣傳。
青年 VS 農業
此次座談邀請的對象是一般的大學生或所謂的「時下青年」,而他們對農村與農業的概念和印象,一方面過於模糊,另一方面則以負面居多。多數人印象中的農村是落後破舊的,居民主要是老人或隔代教養的小孩。即使農村有著美麗的好山好水,但受限於交通因素,農村對他們而言,反而像是遙不可及的他鄉。
或許某些人會認為,這是都市人的「偏見」。但不能忽略的是,隨著經濟發展,臺灣的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現今居住於都市的臺灣人口高達 8 0 % 。換句話說,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臺灣人,他們的成長與生活經驗難以與農村發生實質的聯繫。面對此種難以改變的現況, 如何讓都市青年與農村產生連結,實為當務之急。因此,我們更應從都市青年的角度重新思考,未來相關農村與農業宣傳的方向與作法。此次參與座談的青年,對此也紛紛提出極具創意的想法與意見。簡單而言,要讓都市青年認識農村,應從他們日常的都市生活出發,透過他們熟悉的事物,進而連結其與農村和農業的關係,而七年級生的農業大夢亦將順勢孕育而生。
時下青年的生活繽紛多彩,從小在都市長大,也許從來不曉得臺灣會有這樣的地方—田疇廣闊,清風徐徐,也許還帶點淡淡的自製肥料味,晚上八點過後小吃雜貨店關得一家不剩,連泡麵也沒得買。更不會曉得,自己最愛的網路美食,正是因為這片沃野平疇提供了鮮甜的食材,才能有如此美味。
青年V S農業,究竟是兩個世界,或者其實如同繪本《向左走.向右走》,註定相遇,卻總是不斷擦身而過?隨著社會發展,現代都市中已見不到農業的身影,每日報章媒體,讚許的無不是科技新貴、商業大亨,而供給都市每日民生飲食的農民,一如其他所有沒沒無名的生產、製造者,隱沒在光鮮的布幕之後,持續為都市供給美味、方便的材料。看不見的幕後功臣,使得農業在都市的眼裡消失,都市青年對農業的認識就更是有限。本次座談, 邀請七位來自臺灣各地,就讀不同科系的七年級生,談談他們心目中的臺灣農村。探討時下青年對農業的態度與想像,並試著找出青年與農業的連結,描繪出美好的結局。
你覺得農業是什麼
農業是什麼? 在座的年輕人,也許對農業議題不甚瞭解,卻仍有各自的一番見解。
「種東西! 」剛在英國拿到多媒體傳播學位、現任職北美世界日報編輯的昕平說得簡潔。糧食生產自然是農業的重要使命,而一旁的雲涵、彥伯、Candice也有相同的見解。彥伯是新竹人,就讀清大生科系,回憶起小時候老家有個三合院,屋旁有田的情景,兒時的田埂路、腳踏車是他的農業印象。雲涵更認為農業肩負民生經濟的責任,「因為自古就是以農立國嘛!」
另一方面,也有人抱持不同的觀點。清羽家住高雄,是臺大機械所的學生,他印象中的農業是個凋零中的夕陽產業,種田的都是老人,子女在外,似乎有些寂寞的感覺。就讀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的寶淇和方維,對農業的印象則是比較弱勢、落後的產業。無論是民生大計,或是夕陽產業,都還是在都市生活以外幾十公里之遙的事情。那麼農業與青年,還有更緊密的關係嗎?
農業和你有關係嗎
來自屏東的雲涵,曾就讀中國醫藥大學, 隻身在臺北工作, 假日上街買菜、下廚是她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南大數位學習科技所的Candice,同樣北上工作,她認為農業與自己最大的關聯,還是在日常生活飲食,「沒有農人辛苦的耕種,我就吃不到便當啦!」昕平在出國留學以前完全沒有上過市場,在英國,一年學著自己買菜、挑菜, 到中國商店買米, 漸漸喜歡上煮飯。喜歡新鮮食材的她,對於農業還有一件在意的事,「到市場上去買蔬果的時候,有時候會搞不太清楚它們的產季。像有一次,我買到一種很好吃的柳丁,隔一個禮拜再去,老闆就說產季已經過了, 買不到了。讓我既驚訝又困惑。」寶琪是香港僑生,「會想到農業,大概就是要出去玩的時候。」她在臺灣待了四年,經常到鄉間遊玩,鄉村的山水田園、人情溫暖,都讓她對臺灣農村的風光印象深刻。
對農村的印象如何
昕平延續產季的話題,接著說,在農村可以買到平常買不到、好吃的農產品; 小時候她和家人一起到休閒農場玩,雖然覺得泥土髒髒的,但是爸爸把她扛在肩上摘橘子,現採的橘子很好吃,還是玩得很開心。另外在少數幾次到朋友家拜訪的經驗中,也讓她體會了鄉村人們的親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鄉下的蚊蟲、小生物特別多,讓從小住公寓的她很不習慣。方維則有不同看法,她認為農村的風景雖好,但是房舍老舊,大多是老人與小孩,缺少年輕的活力與動力。雲涵也附和著說, 自己到農村旅遊的經驗就是「早睡早起身體好,好山好水好無聊」。
你會對農村感興趣嗎
如何引起青年對農村的興趣?在場的人一致認為,應該從年輕人會有興趣的事物切入,才能讓都市青年看見農業與農村。
Candice說,一些有理念、溫馨的小市集是個不錯的方法,一次聚集較多品項的農產,逛一次可以買到好東西;有的地方結合創意市集,是假日午後很棒的去處。彥伯補充說道,農村的行銷應該結合年輕人有興趣的事物,像是文創商品、戲劇等,例如他身邊有的朋友很喜歡旅遊,如果能用更年輕的宣傳,規劃給年輕人的農村旅遊路線,對愛玩愛冒險的都市人來說,一定很有吸引力。昕平說,朋友間「呷好到相報」是影響她決定的重要因素。
如果有認識的人推薦,或是朋友就住在鄉間,那麼不管怎樣她都會想要過去拜訪朋友。另外,對她而言,「故事」是最好的宣傳。因為工作關係,昕平看過許多農村報導,她說,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最能吸引她的目光。她曾看過一篇報導,介紹一個種香菇的原住民農村,原本受到大陸進口的衝擊,產業沒落,人口外移,學校也荒廢了。村長突發奇想,將學校的一部分改建成民宿,用教課換宿的方式,只要去上一堂課就可以免費住宿。
報導說,有一個環遊世界的老船長和太太到那裡,說了很多海洋的故事;還有一位歐美飯店亞洲分部的總經理退休後,去和小朋友講述他在各國的所見所聞……部落裡的小朋友聽到很多不一樣的故事,部落經濟也因為這些旅客來訪而稍微好轉,年輕人開始慢慢回鄉了。昕平說,像這樣有意思的故事,會讓人不斷回味,進而也會想要實際到當地去看一看, 農村的人、事、物,就會是最好的宣傳。
青年 VS 農業
此次座談邀請的對象是一般的大學生或所謂的「時下青年」,而他們對農村與農業的概念和印象,一方面過於模糊,另一方面則以負面居多。多數人印象中的農村是落後破舊的,居民主要是老人或隔代教養的小孩。即使農村有著美麗的好山好水,但受限於交通因素,農村對他們而言,反而像是遙不可及的他鄉。
或許某些人會認為,這是都市人的「偏見」。但不能忽略的是,隨著經濟發展,臺灣的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現今居住於都市的臺灣人口高達 8 0 % 。換句話說,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臺灣人,他們的成長與生活經驗難以與農村發生實質的聯繫。面對此種難以改變的現況, 如何讓都市青年與農村產生連結,實為當務之急。因此,我們更應從都市青年的角度重新思考,未來相關農村與農業宣傳的方向與作法。此次參與座談的青年,對此也紛紛提出極具創意的想法與意見。簡單而言,要讓都市青年認識農村,應從他們日常的都市生活出發,透過他們熟悉的事物,進而連結其與農村和農業的關係,而七年級生的農業大夢亦將順勢孕育而生。
上一篇
水稻合理化施肥技術成果觀摩
下一篇
從楊桃品種談臺灣楊桃外銷生產概況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8%
我喜歡:44%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8%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9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Sunny(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3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3
好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3
讚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3
好文章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3
good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3
實用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3
棒
Ann(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3
good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3
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