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一物一農-新時代的烏金傳說
刊登日:102/09/05
1,186
暖呼呼的冬陽讓人心花朵朵開,陣陣南風讓城市中的人們仍舊清麗舒爽。 但這樣的氣候,在遍布魚塭的雲林口湖鄉,卻讓烏魚養殖戶煎熬頭痛…2011年,天氣時序大亂,考驗著養殖戶的技術與經驗,也標誌著這個別於撈捕野生烏魚的新時代。
清晨六點.海風送來淡淡鹹腥味.在阿禾師驅車帶領下,我們沿著魚塭旁的小徑,和早起覓食的白鷺鷥們,一道準備去烏魚採收的現場。來到魚塭,只見採收大隊正在固定魚道、準備下網等前置作業,岸邊也開來了兩臺裝滿碎冰的機動車,隨側在後。魚塭的主人莊國顯先生,正跟其他漁友議論前幾天又起南風的怪異氣候,不安擔憂的神情,透過不曾離手的香菸,完全表露無疑。
母體養殖難度高
「今天這池是二年級的烏魚,通常要有6到7兩的烏魚卵,但是今年氣候異常.冬天還吹南風,讓烏魚開始出現排卵的現象。如果連續兩天吹南風,你就會看到整個村莊的漁民24小時不眠不休搶收烏魚.搶在烏魚排卵前採收的景況」.莊國顯一邊迅速對抓上來的幾尾烏魚取樣,一邊解釋南風對烏魚養殖的影響。
取樣,是判斷這池烏魚卵是否成熟且大小適當,以決定要不要採收和採收多大烏魚的必要動作。一旦魚塭主人決定.採收大隊便會依著手感和經驗,篩檢出符合條件的烏魚,分批放入冰塊貨車裡冷藏、送回家中殺魚取卵。
一般烏魚養殖,需要二至三年才能採收,因此漁民習以一至三年級之稱代替魚齡,其中每年換池一次的動作尤為重要。莊國顯強調,雖然目前魚塭多會混養白蝦和臺灣鯛,來吃掉烏魚身上的寄身蟲,和池底淤泥的螺類、貝類,運用天敵擔任清道夫,讓水池環境更好,但定期換池仍然是保持好水質,最直接又天然的方法。特別是前置的整池曝曬,以日照、茶粕、石灰等資材消毒、殺寄生蟲,至少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急不得,但比任何藥物更好用。
「水質監測和飼料管理,是養殖烏魚最關鍵的兩大技術,因為抱卵的母體生物很容易受外來因素影響,像我養了18年還是每年都在探索、學習,得看天吃飯…」,莊國顯笑著說。
低溫製程保鮮味
趁著烏魚運回家中的空檔,阿禾師補充說明.莊國顯與其他漁民不同之處,在於會先將烏魚放血乾淨再採收,這是2010年諮詢嘉義大學水產品檢驗中心後,開始實驗的保鮮新方法。「雖然比較費工,但腥臭味都不見了,烏魚子的醃製程序也跟著改變,待會到現場你可以跟傳統做法比較看看」,阿禾師說。
回到莊國顯堆滿座座烏魚小山的住家前院,以「前刀去胸鰭→二刀剖肚→卵吟→取腱」、四人一小組的陣線,正分成兩組俐落處理新鮮烏魚.精準快刀講究的不只是保鮮的速度。還暗藏不能傷到烏魚卵的下刀功夫。剛取下的簍簍金黃烏魚卵,正要進入繁複的加工過程。從清洗去除血絲、分裝冷凍硬化、鹽醃脫水、整形修補到低溫壓製等手續,摘採到完成的七到十天內,逐漸成形的烏魚子,有如皇太后般躺在木板上進進出出,受盡眾人的關愛伺候.好似一年一度的出巡盛會。
「要製作出皇太后等級的烏魚子.關鍵在於醃製和冷藏階段,兩者息息相關」,阿禾師一語點出內行人的門路。醃製方法人人會,各家手法卻大不同,魚卵大小、成熟度、魚塭水質鹹度等細節調整,決定了成品的鮮度與鹹度。放血乾淨的烏魚子,腐化較慢,不需再像傳統製法以大量食鹽醃漬,可大幅降低鹽量,增添烏魚子的鮮味。以低溫冷藏取代傳統曝曬,則可控制含水量,杜絕日曬不均、風沙附著及曝曬腐敗等外在天候因素,以實驗多年的溫濕度,壓製出緊實彈牙的口感。
產銷履歷的挑戰
從清早忙到近午,莊國顯終於可以稍喘口氣,招待大家到客廳喝茶,話家常的同時,赫然發現低矮的牆面,貼滿各式烏魚子獎項。連續三年獲得烏魚子金鑽獎與全國十大優質烏魚子的匾額旁,一紙小小的「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證書」,被貼在最靠近莊國顯辦公桌的地方。
「為了推廣自創品牌和參加比賽,我在2008年年底就申請加入產銷履歷,當時很多同期加入的漁民隔年就退出了,因為太麻煩啦」。莊國顯口中的「麻煩」.指的就是每周都要固定上網登打水質紀錄和投餵紀錄,不但需要經過查核單位審核,更要隨時準備好檢驗報告供驗證單位檢查,而驗證單位除了每年兩次的定期現場查核,更會在不定期、不告知漁友的情況下,直接突襲養殖現場,得經過重重考驗,才能拿到三年一期的驗證證書。
這幾年實際操作下來,莊國顯認為,紀錄養殖動作有助漁民回溯過程,且對於藥物的規範.也激發他試驗較天然的替代管理方式,對產品品質和品牌確實有加分效果。但他也坦承,產銷履歷目前只顧及到「產」的品質,都尚未解決「銷」的通路。
產銷履歷的美意應是針對生產、加工、設計、行銷的全套輔導措施,農、漁民辛苦生產優質的產品,應有更專業的團隊,來策劃行銷通路,讓消費者熟悉、信任加入產銷履歷的產品後.進而督促生產者,也才能讓更多人都能享用到優質安全的農產品。
文圖 董淨瑋
清晨六點.海風送來淡淡鹹腥味.在阿禾師驅車帶領下,我們沿著魚塭旁的小徑,和早起覓食的白鷺鷥們,一道準備去烏魚採收的現場。來到魚塭,只見採收大隊正在固定魚道、準備下網等前置作業,岸邊也開來了兩臺裝滿碎冰的機動車,隨側在後。魚塭的主人莊國顯先生,正跟其他漁友議論前幾天又起南風的怪異氣候,不安擔憂的神情,透過不曾離手的香菸,完全表露無疑。
母體養殖難度高
「今天這池是二年級的烏魚,通常要有6到7兩的烏魚卵,但是今年氣候異常.冬天還吹南風,讓烏魚開始出現排卵的現象。如果連續兩天吹南風,你就會看到整個村莊的漁民24小時不眠不休搶收烏魚.搶在烏魚排卵前採收的景況」.莊國顯一邊迅速對抓上來的幾尾烏魚取樣,一邊解釋南風對烏魚養殖的影響。
取樣,是判斷這池烏魚卵是否成熟且大小適當,以決定要不要採收和採收多大烏魚的必要動作。一旦魚塭主人決定.採收大隊便會依著手感和經驗,篩檢出符合條件的烏魚,分批放入冰塊貨車裡冷藏、送回家中殺魚取卵。
一般烏魚養殖,需要二至三年才能採收,因此漁民習以一至三年級之稱代替魚齡,其中每年換池一次的動作尤為重要。莊國顯強調,雖然目前魚塭多會混養白蝦和臺灣鯛,來吃掉烏魚身上的寄身蟲,和池底淤泥的螺類、貝類,運用天敵擔任清道夫,讓水池環境更好,但定期換池仍然是保持好水質,最直接又天然的方法。特別是前置的整池曝曬,以日照、茶粕、石灰等資材消毒、殺寄生蟲,至少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急不得,但比任何藥物更好用。
「水質監測和飼料管理,是養殖烏魚最關鍵的兩大技術,因為抱卵的母體生物很容易受外來因素影響,像我養了18年還是每年都在探索、學習,得看天吃飯…」,莊國顯笑著說。
低溫製程保鮮味
趁著烏魚運回家中的空檔,阿禾師補充說明.莊國顯與其他漁民不同之處,在於會先將烏魚放血乾淨再採收,這是2010年諮詢嘉義大學水產品檢驗中心後,開始實驗的保鮮新方法。「雖然比較費工,但腥臭味都不見了,烏魚子的醃製程序也跟著改變,待會到現場你可以跟傳統做法比較看看」,阿禾師說。
回到莊國顯堆滿座座烏魚小山的住家前院,以「前刀去胸鰭→二刀剖肚→卵吟→取腱」、四人一小組的陣線,正分成兩組俐落處理新鮮烏魚.精準快刀講究的不只是保鮮的速度。還暗藏不能傷到烏魚卵的下刀功夫。剛取下的簍簍金黃烏魚卵,正要進入繁複的加工過程。從清洗去除血絲、分裝冷凍硬化、鹽醃脫水、整形修補到低溫壓製等手續,摘採到完成的七到十天內,逐漸成形的烏魚子,有如皇太后般躺在木板上進進出出,受盡眾人的關愛伺候.好似一年一度的出巡盛會。
「要製作出皇太后等級的烏魚子.關鍵在於醃製和冷藏階段,兩者息息相關」,阿禾師一語點出內行人的門路。醃製方法人人會,各家手法卻大不同,魚卵大小、成熟度、魚塭水質鹹度等細節調整,決定了成品的鮮度與鹹度。放血乾淨的烏魚子,腐化較慢,不需再像傳統製法以大量食鹽醃漬,可大幅降低鹽量,增添烏魚子的鮮味。以低溫冷藏取代傳統曝曬,則可控制含水量,杜絕日曬不均、風沙附著及曝曬腐敗等外在天候因素,以實驗多年的溫濕度,壓製出緊實彈牙的口感。
產銷履歷的挑戰
從清早忙到近午,莊國顯終於可以稍喘口氣,招待大家到客廳喝茶,話家常的同時,赫然發現低矮的牆面,貼滿各式烏魚子獎項。連續三年獲得烏魚子金鑽獎與全國十大優質烏魚子的匾額旁,一紙小小的「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證書」,被貼在最靠近莊國顯辦公桌的地方。
「為了推廣自創品牌和參加比賽,我在2008年年底就申請加入產銷履歷,當時很多同期加入的漁民隔年就退出了,因為太麻煩啦」。莊國顯口中的「麻煩」.指的就是每周都要固定上網登打水質紀錄和投餵紀錄,不但需要經過查核單位審核,更要隨時準備好檢驗報告供驗證單位檢查,而驗證單位除了每年兩次的定期現場查核,更會在不定期、不告知漁友的情況下,直接突襲養殖現場,得經過重重考驗,才能拿到三年一期的驗證證書。
這幾年實際操作下來,莊國顯認為,紀錄養殖動作有助漁民回溯過程,且對於藥物的規範.也激發他試驗較天然的替代管理方式,對產品品質和品牌確實有加分效果。但他也坦承,產銷履歷目前只顧及到「產」的品質,都尚未解決「銷」的通路。
產銷履歷的美意應是針對生產、加工、設計、行銷的全套輔導措施,農、漁民辛苦生產優質的產品,應有更專業的團隊,來策劃行銷通路,讓消費者熟悉、信任加入產銷履歷的產品後.進而督促生產者,也才能讓更多人都能享用到優質安全的農產品。
文圖 董淨瑋
上一篇
番石榴入菜-辣鮮番石榴椒麻雞
下一篇
婚紗秘境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7%
我喜歡:48%
很實用:11%
夠新奇:2%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5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森元(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0/17
GOOD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6/17
good
soro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2/10/04
good
Carol(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2/10/01
哇~好多好多金光閃閃的烏魚子~
小魚(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2/09/09
看到黃澄澄的魚卵,讓我口水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