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菇類經營規劃概說(下)
刊登日:102/12/05

七、行「銷」管理
行銷在傳統上有所謂4P,即產品(Production)、價格(Price)、通路(Place)和促銷(Promote),以產品的特性和附加價值做價格訂定,然後尋找合適的通路並適時做促銷活動,現代消費者選擇多樣化,光靠養生訴求來行銷是有難度的,口碑要建立,經營者就必須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檢視生產包裝流程捫心自問「這樣的產品你能安心購買嗎?」,答案若是否定的,即使是通過ISO 9001(註1)、ISO 22000(註2)或是HACCP(註3)、TGAP(註4)和吉園圃等認證來加持或依靠知名人物代言產品,假面具也總有被拆穿的一天,維持產品的品質是經營者一生的責任, 苟且不得。
再來產量必須穩定,尋找通路時,不論是盤商或超市及賣場均要統計和估算每日之銷售量,搭配銷量作生產規劃,產品才不會因為儲存過久而劣化,若經營宅配,須確保訂購專線暢通且有人接聽、網路訂單定時收,且網頁管理要做好。現今在各超市賣場的生鮮食品區,時常可見架上之菇類有白色黴狀物(大多為菇類菌絲)或已發黃變質,由於並未標示出廠和保存期限,加上通路端僥倖心態,導致產品品質劣化仍未下架,這會導致品牌信譽受損,以自有品牌在超市賣場販售,最好與對方簽約明定下架條件,藉以維持品牌信譽。視經營所需,必要時還可導入顧客管理系統,建立顧客群資料庫,逢年過節或顧客生日時,便寄發e-mail或賀卡問候,隨信附上產品或特惠目錄,以鞏固既有客戶群,亦可採會員制,以會員團購享優惠或介紹新會員即享優惠等方式吸引舊雨新知。
八、「人」員管理
人員管理包含員工福利、訓練、教育和考評,管理最重要也最難處,就是適才適用,對員工作職前訓練及在職教育,實是讓員工可以勝任工作相當重要之關鍵,此外還可搭配適切的福利措施和考評獎勵制度,凝聚員工向心力,將組織核心願景深化員工於心中,隨著組織經營規模擴大要更徹底執行考評獎勵制度,讓制度來管理人事,以減少人情世故導致之困擾。由於員工職前訓練及在職教育的重要性,臨時工不宜過多,可考慮整個產銷班或鄰近菇場共同聘請員工,員工隨產銷班或鄰近菇場的生產計畫移動於各菇場間。
員工福利制度往往是經營者最想忽略的區塊,但適當的激勵是必須的,可約定獲利達目標時給予一定獎金,和依不同工作性質亦可給予不同津貼,例如為鍋爐操作員投保意外險和給予危險津貼,或給予銷售業務員績效獎金和油料津貼等。無論如何,要能做到在管理時公平公正獎罰一致,在人性面上對員工有所關懷和良性互動,若能讓員工認為他和組織是生命共同體,讓成員覺得他們和組織是共榮共衰的,相信所有人都會積極為公司獲利做出努力。
九、研「發」管理
一般傳統栽培場較少自行研發附加產品或加工產品,但是菇類有許多可開發的部分,例如栽培廢料可再製成堆肥或類似泥炭土的植物栽培介質、太空包塑膠袋回收再製、各式菇餅、素食高湯塊、調理包等,以經營鮮菇市場者而言,研發調理包也可應付庫存鮮菇屆臨保鮮期卻未販售的情形,亦可將超市賣場需下架的貨品回收,在菇品未劣變前加工製成調理包,而製作菇餅可調節市面上鮮菇的總量,避免鮮菇量過多而跌價,惟必須注意從事食品加工生產需申請牌照。
研發可自行投入開發,或直接引進現有的生產技術,例如自農業試驗所簽技術轉移引入新興菇類菌種與栽培技術,直接引進技術可避免嘗試錯誤,自行研發則可擁有獨家撇步。研發亦得負責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將生產流程詳細紀錄存檔外,任何研發時的試驗方式和好壞結果也都要記錄,引進的技術更需詳細建立檔案資料,並針對所經營的菇類詳加蒐集國內外相關研發和產業發展資料。
十、「財」務管理
經營者往往僅將財務管理視為是記帳,然而財務管理包含會計記帳、理財和增資或轉投資規劃等,小規模時可以自行記帳,當規模做大時就必須建立會計制度。原物料採購要貨比三家,對原物料供應商做資料管理,記錄供貨價格和貨品良率,對供應商排出採購順序,若有加入產銷班或能集結鄰近菇場,所有共通資材都可共同採購以節省成本;菇場如由股東合資經營,須詳列資產負債表(記載組織在特定時點的資產、負債與股東權益的結構狀況)、損益表(記載組織在特定期間的營收、支出項目與金額,以反映組織在該期間的營運結果)、股東權益變動表(表達組織在特定期間股東權益變動情形)和現金流量表(表達組織在特定期間之現金流入與流出變動狀況)定期提供給股東。
至於增資或轉投資規劃則視乎經營者的野心和眼光而有不同,增資可自行投入亦可邀人入股,轉投資則需詳加研究投資目標長期以來公開說明書的財務分析報表,通常投資目標的負債比率[(負債總額 資產總額)×100%]超過60%或長期資金占固定資產比率{[(股東權益+長期負債)固定資產]×100%}小於1就代表其財務結構不佳,宜避免投資。
十一、結語
經營者一定要記住自己也是消費者,時常以消費者的立場來批評自己生產的產品,如此才會不斷要求自我突破和改善。有批判才有改善,若經營者每天不斷重複做著和昨天相同的事,卻希求會有優於前天的產出和收益,那無疑是異想天開。經營,就是要不斷累積組織內好的事物,不斷排除或改善不好的事物;規劃,也不是在投入產業前做一次即可,時勢不停在改變!
● 註1:ISO 9001為品質管理標準,適合各種行業產品之認證。
● 註2:ISO 22000為食品安全管理系統,以ISO 9000之精神,融入HACCP之原理所訂,適用於食品供應鏈所有直接或間接的供應商。
● 註3:HACCP為Hazard Analysis CriticalControl Point之縮寫,譯為「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起源於美國太空總署為提供太空人食物而訂定,後引用做食品衛生安全規範。
● 註4:TGAP為Taiwan Good AgriculturePractice之縮寫,是臺灣好農業規範的簡稱,指農產品之產製過程,依照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標準化作業流程及模式進生產(含初級加工及屠宰)作業,有效排除風險因素,低環境負荷,以確保農產品安全與品質之作業規範。
文圖 李瑋崧、呂昀陞、陳美杏/農業試驗所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6%
我喜歡:33%
很實用:6%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05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5/14
好讚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6/16
g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