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橋仔頭「磚」出第二春
刊登日:103/02/26
640
坐落於彰化八卦山腳下的橋頭社區,居民善用山脈黏土層發展磚窯產業,曾經締造一段輝煌的磚窯產業史。隨著建材轉變,磚窯的大煙囪不再冒煙,農村也回歸平淡。但是,最近的橋頭不一樣了,以磚雕做為農村的重要資產,凝聚社區的向心力,也讓橋仔頭找到活絡產業的新方向。
不再冒煙的大煙囪靜靜地佇立在橋頭社區角落,似乎見證著昔日橋頭磚窯繁盛的景象。橋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岳珉表示,因為地處天然土石豐富的八卦山脈下,居民善用其黏土層做為製磚材料,造就了當地磚瓦窯業的興起。歷經燒瓦的龜仔窯、目仔窯(又稱登窯)、半自動化輪燒方式生產紅磚的八卦窯( 又稱輪窯)、自動化生產的隧道窯等階段,橋頭的磚窯曾擁有這麼一段風光的歷史。
十五萬經費 創造百萬環境
李岳珉是橋頭社區推動社區營造的靈魂人物及火車頭,曾在鄉公所任職,而後擔任花壇鄉民代表會副主席,原本就對社區事務相當熱心,擔任協會理事長之後更積極推動清淨家園、綠美化、文化保存和產業再造,期望將橋頭打造成一個環境美麗、產業活絡的社區。
一開始,李岳珉發動社區環保志工,共同將一處原本髒亂的荒地加以整頓,成為社區居民晨間運動及兒童遊樂的場所,而這個化腐朽為神奇的空間就是「靜音兒童公園」,裡面處處可見以磚雕和花草樹木營造社區特色的用心。公園旁邊的馬家環保步道,原本只是荒廢排水溝旁的小路,在李岳珉和協會理事許智文等人的規劃及號召之下,集結社區志工的力量,將水溝邊的水泥護牆彩繪成既美觀又有教育價值的「台灣俚語牆」。這些用心規劃建設的價值,李岳珉說:「是環保志工以十五萬經費,創造出百萬的環境。」
目前橋頭社區的環保志工大約有八、九十人,分為四個小隊,每週輪流打掃公園及整理社區環境,向心力十足。一位居民說:「看理事長做得那麼辛苦,相當感動,所以就加入志工行列,而且自動自發,每個假日都會出來打掃。社區是大家的,要大家一起來維護才夠力!」
找回失落已久的磚窯產業
除了美化環境外,橋頭社區的下一步,是要將失落已久的磚窯產業找回來。其實只要一進入橋頭社區,就會看到八卦窯造型入口意象,接著還有磚房、磚雕牆、磚雕門牌⋯ ⋯ 等以磚雕延伸而來的設計或擺飾。其中目標最顯著的,當然是位於靜音兒童公園旁的八卦窯遺跡,目前它已列為歷史建築,是整個橋頭社區最特別的資產。
順達窯業是目前少數僅存的磚窯。成立於民國54 年,走過從風光至沒落的歷程,老闆娘廖嫦娥表示,曾有一段磚瓦賣不出去的時期。後來,知道政府推行磚瓦產業振興方案之後,就積極和政府接觸,進而將磚瓦從建材轉型為文化創意商品。
這個決定,很多同業在當時並不看好,認為做文化產業會「餓肚子」,但她跟先生張澄淵卻認為,唯有轉型才能保存磚窯產業,再造新生命,於是朝著這個方向默默耕耘。在此之前,其實已有人在進行社區的資源調查,發現許多社區的寶貝,例如八卦窯、古井、馬家庄、土地公百年老榕⋯⋯等,但初期社區對文化的重視仍在萌芽,缺乏有力的推手來整合。
學習磚雕 培養生活美學
直等到民國95 年李岳珉接任協會理事長,積極推動社區事務及發展在地產業,廖嫦娥看到他的作為後相當感動,在彼此都有心「復興」磚窯文化的共識下,便決定結合社區力量推廣磚雕文化。於是,廖嫦娥與家人將原本晒磚的廠房及空地整理出來,營造磚雕文化園區,並開設工作坊及磚雕班,分為初級班和進階班,讓社區居民從磚雕的學習中培養生活美學。
「報名參加初級班的學員從大人到小孩都有,很多是公務員,看他們對磚雕從陌生到熟練,結業後兩相比較,可以看見他們進步神速。很多人再進階挑戰更困難的磚雕技法,感覺滿好的。」廖嫦娥提到磚雕學員的表現,為他們的成果感到高興,也為磚雕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協會理事許智文說,自從做了磚雕牆之後,大家都開始對磚雕產生濃厚興趣。「磚雕班報名的人一期比一期多,將來可能全村都來做磚雕,變成一個生產合作社。」李岳珉則表示,他們有個願望,希望結合全村的力量,做出全國最長的磚雕牆。未來,還可以進一步將社區特色資源整合起來,以磚雕為主力,家家戶戶用磚打造院牆或門牌,可以形塑一個磚雕文化藝術村的面貌。
「現在社區已經走出來了,我也逐漸分攤任務給居民參與,希望能持續不斷走下去。」雖然對於後繼是否有人的問題仍有些憂心,但是李岳珉說,值得高興的是,透過各種社造及文化紮根活動,已經在居民心中砌出一道「社區磚雕牆」,當更多人共同將這道心牆連結起來,就更能穩固橋頭磚雕文化藝術村的版圖,為橋頭社區未來的發展打下堅穩的地基。
出處 《遇見台灣真實的感動》
不再冒煙的大煙囪靜靜地佇立在橋頭社區角落,似乎見證著昔日橋頭磚窯繁盛的景象。橋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岳珉表示,因為地處天然土石豐富的八卦山脈下,居民善用其黏土層做為製磚材料,造就了當地磚瓦窯業的興起。歷經燒瓦的龜仔窯、目仔窯(又稱登窯)、半自動化輪燒方式生產紅磚的八卦窯( 又稱輪窯)、自動化生產的隧道窯等階段,橋頭的磚窯曾擁有這麼一段風光的歷史。
十五萬經費 創造百萬環境
李岳珉是橋頭社區推動社區營造的靈魂人物及火車頭,曾在鄉公所任職,而後擔任花壇鄉民代表會副主席,原本就對社區事務相當熱心,擔任協會理事長之後更積極推動清淨家園、綠美化、文化保存和產業再造,期望將橋頭打造成一個環境美麗、產業活絡的社區。
一開始,李岳珉發動社區環保志工,共同將一處原本髒亂的荒地加以整頓,成為社區居民晨間運動及兒童遊樂的場所,而這個化腐朽為神奇的空間就是「靜音兒童公園」,裡面處處可見以磚雕和花草樹木營造社區特色的用心。公園旁邊的馬家環保步道,原本只是荒廢排水溝旁的小路,在李岳珉和協會理事許智文等人的規劃及號召之下,集結社區志工的力量,將水溝邊的水泥護牆彩繪成既美觀又有教育價值的「台灣俚語牆」。這些用心規劃建設的價值,李岳珉說:「是環保志工以十五萬經費,創造出百萬的環境。」
目前橋頭社區的環保志工大約有八、九十人,分為四個小隊,每週輪流打掃公園及整理社區環境,向心力十足。一位居民說:「看理事長做得那麼辛苦,相當感動,所以就加入志工行列,而且自動自發,每個假日都會出來打掃。社區是大家的,要大家一起來維護才夠力!」
找回失落已久的磚窯產業
除了美化環境外,橋頭社區的下一步,是要將失落已久的磚窯產業找回來。其實只要一進入橋頭社區,就會看到八卦窯造型入口意象,接著還有磚房、磚雕牆、磚雕門牌⋯ ⋯ 等以磚雕延伸而來的設計或擺飾。其中目標最顯著的,當然是位於靜音兒童公園旁的八卦窯遺跡,目前它已列為歷史建築,是整個橋頭社區最特別的資產。
順達窯業是目前少數僅存的磚窯。成立於民國54 年,走過從風光至沒落的歷程,老闆娘廖嫦娥表示,曾有一段磚瓦賣不出去的時期。後來,知道政府推行磚瓦產業振興方案之後,就積極和政府接觸,進而將磚瓦從建材轉型為文化創意商品。
這個決定,很多同業在當時並不看好,認為做文化產業會「餓肚子」,但她跟先生張澄淵卻認為,唯有轉型才能保存磚窯產業,再造新生命,於是朝著這個方向默默耕耘。在此之前,其實已有人在進行社區的資源調查,發現許多社區的寶貝,例如八卦窯、古井、馬家庄、土地公百年老榕⋯⋯等,但初期社區對文化的重視仍在萌芽,缺乏有力的推手來整合。
學習磚雕 培養生活美學
直等到民國95 年李岳珉接任協會理事長,積極推動社區事務及發展在地產業,廖嫦娥看到他的作為後相當感動,在彼此都有心「復興」磚窯文化的共識下,便決定結合社區力量推廣磚雕文化。於是,廖嫦娥與家人將原本晒磚的廠房及空地整理出來,營造磚雕文化園區,並開設工作坊及磚雕班,分為初級班和進階班,讓社區居民從磚雕的學習中培養生活美學。
「報名參加初級班的學員從大人到小孩都有,很多是公務員,看他們對磚雕從陌生到熟練,結業後兩相比較,可以看見他們進步神速。很多人再進階挑戰更困難的磚雕技法,感覺滿好的。」廖嫦娥提到磚雕學員的表現,為他們的成果感到高興,也為磚雕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協會理事許智文說,自從做了磚雕牆之後,大家都開始對磚雕產生濃厚興趣。「磚雕班報名的人一期比一期多,將來可能全村都來做磚雕,變成一個生產合作社。」李岳珉則表示,他們有個願望,希望結合全村的力量,做出全國最長的磚雕牆。未來,還可以進一步將社區特色資源整合起來,以磚雕為主力,家家戶戶用磚打造院牆或門牌,可以形塑一個磚雕文化藝術村的面貌。
「現在社區已經走出來了,我也逐漸分攤任務給居民參與,希望能持續不斷走下去。」雖然對於後繼是否有人的問題仍有些憂心,但是李岳珉說,值得高興的是,透過各種社造及文化紮根活動,已經在居民心中砌出一道「社區磚雕牆」,當更多人共同將這道心牆連結起來,就更能穩固橋頭磚雕文化藝術村的版圖,為橋頭社區未來的發展打下堅穩的地基。
出處 《遇見台灣真實的感動》
上一篇
就是要活下去
下一篇
花蓮宮前社區,河東最美人情小鎮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3%
我喜歡:33%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kenny(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2/28
good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2/26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