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粉墨登場十三彎的故事─花蓮赤柯山
刊登日:103/04/14
1,341
花蓮「赤柯山」,不是行政名稱,也不是山名;赤柯山因生長赤柯樹而得名,因栽培金針而盛名。赤柯山農作物四季更迭快速,農民比牛仔還忙,卻都練就十八般武藝,採製金針、採茶焙茶、烹飪是基底,各自又精練絕活,成為園藝老師、社造專家、製糖高手、生態解說員、手工建築師,三不五時還要放下農事,粉墨登場表演「十三彎的故事」。
到赤柯山,除了賞金針、品茗、喝菊花茶、享用風味料理外,每一位農民的經歷更精采,故事都動人。
十三彎的幼囝仔成棟樑
赤柯山的孩子就讀高寮國小,單趟腳程近兩小時,去也是月,回也是月,上下學得拿油燈照明。從山上到山下,經過十三個彎道,孩子們在這個彎道上留下許多有趣的故事,也是赤柯山居民共同的記憶。如今,當年在十三彎行走的孩子長大了,成為赤柯山發展的中堅分子,年齡約在45~55歲。因為他們,赤柯山不只是金針產區,也是臺灣重要的中海拔山區的觀光休閒遊憩區。
從民國49年到86年間,赤柯山只是金針產區,偶見攝影者到山區拍攝金針花、屋頂曬金針的畫面,如詩如畫,很吸睛。爾後,金針價格嚴重下跌,再加上國內觀光市場需求,休閒農業蓬勃興生,花蓮縣政府於是輔導針農轉型休閒產業,部份金針任其開花,開始呈現「黃澄澄的花海景觀」。
赤柯山的金針工寮改裝成體驗農家,農民學習休閒產業,婦女外出學習烹飪,取得證照;與遊客接觸後不斷吸取新知,吟軒茶坊的製茶師傅黃明因此成為蛙類解說員,現在還做無毒蜜香紅茶,女主人林秀桃是製糖高手;加蜜園的潘素琴搖身成為園藝老師,男主人周慶南的木工精巧,一手打造咖啡屋;汪家古厝楊玲鑾是蝴蝶專家;萱園居張茂游夫婦栽培過各種植物,有實驗精神;張武增是植物達人,百問不倒;潘素燕年輕歸鄉,學習社造,帶動赤柯山文化底蘊,成立「十三彎農民劇團」,帶領劇團南征北討;赤柯農場的陳錦竹是赤柯山的公關,爭取開闢道路等建設,兒子陳期泓候鳥返鄉,扛起赤柯山發展的重責。
文‧圖/陳秀卿
詳全文請見102年8月號《鄉間小路》月刊
到赤柯山,除了賞金針、品茗、喝菊花茶、享用風味料理外,每一位農民的經歷更精采,故事都動人。
十三彎的幼囝仔成棟樑
赤柯山的孩子就讀高寮國小,單趟腳程近兩小時,去也是月,回也是月,上下學得拿油燈照明。從山上到山下,經過十三個彎道,孩子們在這個彎道上留下許多有趣的故事,也是赤柯山居民共同的記憶。如今,當年在十三彎行走的孩子長大了,成為赤柯山發展的中堅分子,年齡約在45~55歲。因為他們,赤柯山不只是金針產區,也是臺灣重要的中海拔山區的觀光休閒遊憩區。
從民國49年到86年間,赤柯山只是金針產區,偶見攝影者到山區拍攝金針花、屋頂曬金針的畫面,如詩如畫,很吸睛。爾後,金針價格嚴重下跌,再加上國內觀光市場需求,休閒農業蓬勃興生,花蓮縣政府於是輔導針農轉型休閒產業,部份金針任其開花,開始呈現「黃澄澄的花海景觀」。
赤柯山的金針工寮改裝成體驗農家,農民學習休閒產業,婦女外出學習烹飪,取得證照;與遊客接觸後不斷吸取新知,吟軒茶坊的製茶師傅黃明因此成為蛙類解說員,現在還做無毒蜜香紅茶,女主人林秀桃是製糖高手;加蜜園的潘素琴搖身成為園藝老師,男主人周慶南的木工精巧,一手打造咖啡屋;汪家古厝楊玲鑾是蝴蝶專家;萱園居張茂游夫婦栽培過各種植物,有實驗精神;張武增是植物達人,百問不倒;潘素燕年輕歸鄉,學習社造,帶動赤柯山文化底蘊,成立「十三彎農民劇團」,帶領劇團南征北討;赤柯農場的陳錦竹是赤柯山的公關,爭取開闢道路等建設,兒子陳期泓候鳥返鄉,扛起赤柯山發展的重責。
文‧圖/陳秀卿
詳全文請見102年8月號《鄉間小路》月刊
上一篇
暖暖包與鐵中毒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2%
我喜歡:40%
很實用:2%
夠新奇:2%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9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GOOD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讚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棒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好文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good
老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3/19
就是美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5/15
很好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5/15
花蓮縣政府於是輔導針農轉型休閒產業,部份金針任其開花,開始呈現「黃澄澄的花海景觀」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4/16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