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認識臺灣常見毒蛇及中毒處理(一)
刊登日:103/06/13
2,284
隨著一場又一場忽大忽小的雨水,氣溫不知不覺的逐日升高,多少在洞穴中蟄伏了許久的生物,也開始從生理的睡夢中醒來,準備過一個精采的盛夏。夏天的舞臺,有知了的交響樂,有蛙蛙家族的大合唱,彷彿拉開夏日組曲的序幕,歡迎著一個個夏日的主角進場。在毒物諮詢中心,說到夏天,就不能不提到蛇,尤其是常見的毒蛇,它們可是夏天中毒事件的主角之一。〝毒蛇猛獸〞,一語說出人們對毒蛇的印象,也說出毒蛇咬傷處理的重要性。盼望藉著本文,讓讀者對於幾種常見陸生的毒蛇的習性及毒性有基本的認識,有朝一日若不幸遭蛇吻,能有正確的處理觀念,讓傷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陸生蛇雖然都是在陸地上活動,但是它們的棲息環境卻有相當的差異性,可概括分為地棲、穴棲、水棲與樹棲,例如赤尾青竹絲身體細長,攀爬能力強,是屬於樹棲型的,其餘毒蛇大都屬於陸棲型的;不同的蛇對大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大有不同,這些差異性則決定了各個蛇種在平面面積的分布是廣泛或狹窄,例如臺灣的毒蛇中,青竹絲與雨傘節的棲地型態較為多樣。另外,蛇類因本身的生理與代謝特性,其偏好棲息的海拔範圍也有極大的差異性,例如青竹絲從高海拔到低海拔都可發現。依據專家針對臺灣有毒蛇類的族群現況、綜合分布的範圍與族群相對數量的調查結果,赤尾青竹絲是分布範圍最廣、數量最多的毒蛇,其次是龜殼花與眼鏡蛇,再次之為雨傘節;百步蛇與鎖鏈蛇因分布較侷限,且數量較少,因此不容易發現。
蛇類只有在獵食與防禦的時候才會出現攻擊行為,因人類不是蛇的獵食對象,所以只有當它們覺得人類對它們產生威脅時,才會出現防禦性的攻擊。至於毒蛇在何種情形下才會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威脅,而出現攻擊行為,則需視其防禦力的強弱而有不同。根據蛇類專家長期野外調查的經驗,臺灣毒蛇面對人類近距離的騷擾,攻擊性最強的是龜殼花及鎖鍊蛇,往往只察覺到陰影的晃動或光線的劇烈變化就會採取攻擊行為。所以,如果能事先了解不同毒蛇的習性,避免讓它們感覺受到脅迫而採取防禦性的攻擊,是避免被毒蛇咬傷最重要的原則。
蛇是一種爬蟲類,屬於變溫動物(或稱冷血動物),以肺部呼吸,以舌尖偵測周圍的味道,以腹部感覺神經查知地上100英呎遠的震動;視力敏銳無比,可精確測知近距離目標;攻擊的速度快速。蛇的口腔內有六排牙齒,上下各兩排,另兩排長在上面的口蓋部分。口腔中另有1~3對特別長的毒牙,出血性的毒牙一般比神經性的毒牙長。毒牙內有輸送毒液的溝槽,或為中空的管狀毒牙,毒牙上端聯於顱內的毒液囊,當毒蛇咬獵物時,上下牙床擠壓,會將毒液擠出毒液囊,經毒牙管或溝槽注入傷者的傷口裡造成中毒。
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形,氣候溫暖且潮濕,動植物生長茂茂,多山地、丘陵及溪流,很適合蛇的生長。臺灣的蛇類約有55種,毒蛇占有19種,包括海蛇7種,陸地毒蛇15種。最常見且毒性較嚴重的有屬於陸地上6種的毒蛇,它們是腹蛇科的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鎖鍊蛇及蝙蝠蛇科的雨傘節、眼鏡蛇。依其毒素的臨床症狀
表現,大致可將其分為三類:
(一)出血性毒素: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
(二)神經性毒素:雨傘節、眼鏡蛇。
(三)混和型毒素: 鎖鏈蛇。臺灣蛇類咬傷,通常發生在4月至10月,夏季的7、8、9月個案數最多。
出血性毒蛇簡介:
赤尾青竹絲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分類:腹蛇科響尾蛇亞科。
俗名: 赤尾鮐、竹葉青、青竹蛇、焦尾巴。
特徵: 頭部大、三角形,有頰窩,口內有一對大管牙,全身
翠綠,尾部後段磚紅色,腹面淺綠或黃綠色。多數的雌蛇在身體和腹部交接處有一條白色的細縱線,而多數的雄蛇除白色的細縱線外,其下緊接一條紅色細縱線。最大的全長約90公分。
習性: 尾部具有纏繞性,喜歡攀附在樹枝上,而將身體倒掛下垂。體色與環境極其相似,具有很好的保護色。攻擊性強,咬人率佔第一位,但是毒性弱、致死率低。白天和晚間均會活動,但以夜間活動較頻繁。常以小蛙、蜥蜴為食,卵胎生。
中毒症狀
毒牙痕明顯,局部疼痛,皮下瘀血,多數患者局部腫脹較輕微,少數有水泡;咬傷率高,但致死率低。
龜殼花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分類:腹蛇科響尾蛇亞科。
俗名:烙鐵頭。
特徵: 頭部大、三角形,有頰窩,毒牙大。全身背面為淡褐色至棕褐色,上面有形狀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互相連接成為鍊狀,在腹側為較小形的黑褐色斑紋。最大的全長約150公分。
習性: 常棲息於山坡地帶草叢或森林中,常在廢棄的房舍活動,主要在夜間活動,攻擊性強,毒性強,身上的斑紋具有明顯的保護色。以蛙、蜥蜴、鳥、鼠類為食,卵生。
中毒症狀
毒牙痕明顯,皮下瘀血,局部疼痛、腫脹明顯,少數有水泡或血泡。延遲治療者,腫脹程度迅速惡化,嚴重時造成間室症候群、橫紋肌溶血症。
百步蛇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分類:腹蛇科響尾蛇亞科。
俗名: 尖吻腹蛇、五步蛇。
特徵: 頭部呈顯著三角形,吻端尖,有頰窩。身體兩側有許多三角形黑色斑紋,較容易辨識。最大的全長約150公分。
習性: 主要棲息於山區林木的底層,常盤成一堆,屬於坐等型蛇類,其花紋和落葉相似,具明顯的保護色。攻擊性強,毒性強,主要在晚上和晨昏活動。以蛙、蜥蜴、鳥、鼠類為食,卵生。
中毒症狀
毒牙痕明顯,局部有劇烈疼痛,皮下腫脹迅速,皮膚表面快速出現水泡及血泡,咬痕處會持續滲血;因為凝血功能異常,可能合併其他器官的出血(牙齦出血、血尿、血便);延遲治療者,腫脹程度迅速惡化,嚴重時造成間室症候群、橫紋肌溶血症。
文 張桂香 臺北榮民總醫院毒物科
陸生蛇雖然都是在陸地上活動,但是它們的棲息環境卻有相當的差異性,可概括分為地棲、穴棲、水棲與樹棲,例如赤尾青竹絲身體細長,攀爬能力強,是屬於樹棲型的,其餘毒蛇大都屬於陸棲型的;不同的蛇對大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大有不同,這些差異性則決定了各個蛇種在平面面積的分布是廣泛或狹窄,例如臺灣的毒蛇中,青竹絲與雨傘節的棲地型態較為多樣。另外,蛇類因本身的生理與代謝特性,其偏好棲息的海拔範圍也有極大的差異性,例如青竹絲從高海拔到低海拔都可發現。依據專家針對臺灣有毒蛇類的族群現況、綜合分布的範圍與族群相對數量的調查結果,赤尾青竹絲是分布範圍最廣、數量最多的毒蛇,其次是龜殼花與眼鏡蛇,再次之為雨傘節;百步蛇與鎖鏈蛇因分布較侷限,且數量較少,因此不容易發現。
蛇類只有在獵食與防禦的時候才會出現攻擊行為,因人類不是蛇的獵食對象,所以只有當它們覺得人類對它們產生威脅時,才會出現防禦性的攻擊。至於毒蛇在何種情形下才會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威脅,而出現攻擊行為,則需視其防禦力的強弱而有不同。根據蛇類專家長期野外調查的經驗,臺灣毒蛇面對人類近距離的騷擾,攻擊性最強的是龜殼花及鎖鍊蛇,往往只察覺到陰影的晃動或光線的劇烈變化就會採取攻擊行為。所以,如果能事先了解不同毒蛇的習性,避免讓它們感覺受到脅迫而採取防禦性的攻擊,是避免被毒蛇咬傷最重要的原則。
蛇是一種爬蟲類,屬於變溫動物(或稱冷血動物),以肺部呼吸,以舌尖偵測周圍的味道,以腹部感覺神經查知地上100英呎遠的震動;視力敏銳無比,可精確測知近距離目標;攻擊的速度快速。蛇的口腔內有六排牙齒,上下各兩排,另兩排長在上面的口蓋部分。口腔中另有1~3對特別長的毒牙,出血性的毒牙一般比神經性的毒牙長。毒牙內有輸送毒液的溝槽,或為中空的管狀毒牙,毒牙上端聯於顱內的毒液囊,當毒蛇咬獵物時,上下牙床擠壓,會將毒液擠出毒液囊,經毒牙管或溝槽注入傷者的傷口裡造成中毒。
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形,氣候溫暖且潮濕,動植物生長茂茂,多山地、丘陵及溪流,很適合蛇的生長。臺灣的蛇類約有55種,毒蛇占有19種,包括海蛇7種,陸地毒蛇15種。最常見且毒性較嚴重的有屬於陸地上6種的毒蛇,它們是腹蛇科的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鎖鍊蛇及蝙蝠蛇科的雨傘節、眼鏡蛇。依其毒素的臨床症狀
表現,大致可將其分為三類:
(一)出血性毒素: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
(二)神經性毒素:雨傘節、眼鏡蛇。
(三)混和型毒素: 鎖鏈蛇。臺灣蛇類咬傷,通常發生在4月至10月,夏季的7、8、9月個案數最多。
出血性毒蛇簡介:
赤尾青竹絲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分類:腹蛇科響尾蛇亞科。
俗名: 赤尾鮐、竹葉青、青竹蛇、焦尾巴。
特徵: 頭部大、三角形,有頰窩,口內有一對大管牙,全身
翠綠,尾部後段磚紅色,腹面淺綠或黃綠色。多數的雌蛇在身體和腹部交接處有一條白色的細縱線,而多數的雄蛇除白色的細縱線外,其下緊接一條紅色細縱線。最大的全長約90公分。
習性: 尾部具有纏繞性,喜歡攀附在樹枝上,而將身體倒掛下垂。體色與環境極其相似,具有很好的保護色。攻擊性強,咬人率佔第一位,但是毒性弱、致死率低。白天和晚間均會活動,但以夜間活動較頻繁。常以小蛙、蜥蜴為食,卵胎生。
中毒症狀
毒牙痕明顯,局部疼痛,皮下瘀血,多數患者局部腫脹較輕微,少數有水泡;咬傷率高,但致死率低。
龜殼花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分類:腹蛇科響尾蛇亞科。
俗名:烙鐵頭。
特徵: 頭部大、三角形,有頰窩,毒牙大。全身背面為淡褐色至棕褐色,上面有形狀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互相連接成為鍊狀,在腹側為較小形的黑褐色斑紋。最大的全長約150公分。
習性: 常棲息於山坡地帶草叢或森林中,常在廢棄的房舍活動,主要在夜間活動,攻擊性強,毒性強,身上的斑紋具有明顯的保護色。以蛙、蜥蜴、鳥、鼠類為食,卵生。
中毒症狀
毒牙痕明顯,皮下瘀血,局部疼痛、腫脹明顯,少數有水泡或血泡。延遲治療者,腫脹程度迅速惡化,嚴重時造成間室症候群、橫紋肌溶血症。
百步蛇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分類:腹蛇科響尾蛇亞科。
俗名: 尖吻腹蛇、五步蛇。
特徵: 頭部呈顯著三角形,吻端尖,有頰窩。身體兩側有許多三角形黑色斑紋,較容易辨識。最大的全長約150公分。
習性: 主要棲息於山區林木的底層,常盤成一堆,屬於坐等型蛇類,其花紋和落葉相似,具明顯的保護色。攻擊性強,毒性強,主要在晚上和晨昏活動。以蛙、蜥蜴、鳥、鼠類為食,卵生。
中毒症狀
毒牙痕明顯,局部有劇烈疼痛,皮下腫脹迅速,皮膚表面快速出現水泡及血泡,咬痕處會持續滲血;因為凝血功能異常,可能合併其他器官的出血(牙齦出血、血尿、血便);延遲治療者,腫脹程度迅速惡化,嚴重時造成間室症候群、橫紋肌溶血症。
文 張桂香 臺北榮民總醫院毒物科
相關檔案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7%
我喜歡:35%
很實用:35%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6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29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29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29
Thank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29
棒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29
好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6/14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