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米食加工產品之開發-稻米預糊化技術
刊登日:103/10/07
892
臺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偏低主要原因為小麥、高粱、飼料玉米及大豆等穀物多仰賴進口;但在其他糧食如稻米、蔬菜、水果等項之糧食自給率均能超過平均值84%以上,因此農委會推動「在地消費,提振國產米食」之措施,期待藉由開發多元化創意米食,降低穀物進口倚賴度,提高國產糧食自給率,提倡縮短食物里程,充分發揮國產優質好米的新鮮優勢。
一、預糊化技術種類及應用
澱粉(starch)是稻米含量最多的組成分,並廣泛分布在植物體當中,稻米中之碳水化合物為主要提供熱量之營養成分,約占總熱量之9成。澱粉在生化及食品化學之觀點,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天然生澱粉(βn)、糊化澱粉(α)及回凝澱粉(βR)。天然生澱粉為一般分布於植物體中之澱粉,較少直接食用,大部分皆須經過水分添加、熱源供應歷經糊化後才可食用。澱粉顆粒由規則排列之結晶區及不規則排列之結晶區所構成,生澱粉有一定之結晶構造,經過加水、加熱後澱粉結晶型態發生改變,澱粉顆粒體積及黏度增加形成膨潤狀態(swelling),此過程即稱之為糊化,又可稱為α化,糊化澱粉(α澱粉)經由此過程產生,米食製品中之澱粉多為此種類型。
在加工方面, 「澱粉糊化」(gelatinization)為稻米從生米轉變為熟米相當重要的步驟,糊化程度直接影響米製品之食味品質及加工特性。經過糊化完全之澱粉,置於室溫緩慢冷卻時會形成半固體狀之膠體物質,隨時間延長膠體物質漸漸乾燥脫水後,會形成無法再行復水之固體物質,即為回凝(老化)之βR澱粉,此種現象常見於日常生活中,如蒸煮過之白米,經長時間放置,米飯變硬、外表龜裂並呈半透明狀。稻米預糊化(pre-gelatinization)技術是米穀澱粉在加工過程於生澱粉、糊化澱粉及回凝澱粉三種型態轉換之控制技術,預糊化過程主要利用高溫將稻米所含多餘水分移除,澱粉粒因高溫吸水造成排列結構發生改變,產生預糊化澱粉即預煮澱粉或α-澱粉,主要製作技術有乾式預糊化技術如膨化、焙炒及濕式預糊化技術如滾筒乾燥及擠壓等方式。
預糊化技術應用多元,預糊化澱粉之優點在於易溶解於水,不需再經過加熱糊化程序,可直接食用,亦可經過簡易加熱,利用其黏度、溶解性佳與澱粉凝膠之特點,提升水結合能力,製作即食(readyto-eat, RTE)產品,如早餐穀粉、米麩、代餐及休閒食品之研發。近來烘焙業者流行之「預拌粉」,有些使用預熱處理之預拌粉及修飾澱粉,其粉末經過微細化後,常搭配不同配料如色素、香料、增稠劑及調味料等使用,質地細緻且復水迅速,應用方便深受業者喜愛,如烘培用點心類與糕餅類預拌粉及速食湯粉等皆是。
二、膨化預糊化技術及產品研發
膨化預糊化技術利用爆米香機(俗稱大砲)進行製作,主要機械設備為膨發鎗(puffing gun),其原理為高溫將生米所含水分揮發成水蒸氣,加熱過程因蒸氣壓提升,食品內形成數量大且多之空洞,膨發鎗之壓力不斷提升,密閉系統中米粒內外壓力平衡,開艙瞬間洩壓,米粒內外壓力改變及水蒸氣散失,使得米粒體積膨大,成為爆米香粒。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應用此技術進行多元養生米香休閒產品之研發,膨化過程屬於物理變化,不含油脂,有別於市面上之油炸米乾,符合現代人養生之飲食趨勢。其控制變因有稻米特性(直鏈澱粉、蛋白質、黏度、水分、糊化溫度)、稻米品質(外觀、色澤、膨積、吸水性、保水性)、膨發壓力及操作技術之控制。
目前市售米香主要有兩種製作方式,分別為油炸及膨化。油炸米香膨發率較低顆粒較小,易於操作無須特製之爆米香機器,但油炸物氧化後容易產生自由基,作為日常食用之休閒食品,較不符合現代養生的概念;臺東場研發之爆米香為膨化方式,未經油炸,米香顆粒大易有飽足感,且總熱量較低,以體積相近者兩相比較,油炸米香每份25公克總熱量為88.8卡,爆米香每份6公克總熱量約25大卡,熱量約少3成。
膨化預糊化技術產品研發,主要針對臺東場所育成之水稻品種「臺東30號」稻米,其千粒重較其他良質米(如臺9號)重,直鏈性澱粉含量約18%,蛋白質6.05%,糊化溫度較低,經高溫高壓膨化後,米香顆粒比一般米香大,體積約為「臺9號」之1.4倍,且儲存性佳,適合製成休閒食品。臺東場利用此品種之白米
及糙米為基礎材料,以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對應五色「青、赤、黃、白、黑」為配色基調,並針對臺東之農業特色,開發不同口味之多元養生米香產品,如野蔬、洛神、咖哩、養生及咖啡米香等五種口味,研發目標以少油、少糖、少鹽之配方為基礎,每份熱量約25大卡,相當符合現代養生樂活風潮,產品口感鬆脆且賞味期長,深具一吃還想再吃之魅力。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新版「國民飲食指標」及「每日飲食指南」,宣導民眾少油、少鹽、少糖之飲食,每日最好至少攝取1/3全穀食物,糙米即屬之,臺東場研發之糙米米香,以休閒食品之方式增加全穀食物攝取來源,保障國人健康。
三、結語
回憶40、50年代,物資缺乏時期之爆米香行業,當時消費者需自備白米付費代工;因應社會變遷,臺東場改進之米香製作技術,用傳承心情融合新製作方式,進行多重口味研發,賦予米香產品迥於傳統之新穎創意,豐富臺灣好米加工研發產品新選擇,藉由推動縱谷特殊伴手禮,吸引大眾對米製產品的興趣,並將透過技術移轉模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期待能促使臺東地區生產的優質好米,兼具多元加工利用的新價值,讓國人感受到米鄉米香之幸福洋溢。
文圖 / 陳盈方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社)
一、預糊化技術種類及應用
澱粉(starch)是稻米含量最多的組成分,並廣泛分布在植物體當中,稻米中之碳水化合物為主要提供熱量之營養成分,約占總熱量之9成。澱粉在生化及食品化學之觀點,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天然生澱粉(βn)、糊化澱粉(α)及回凝澱粉(βR)。天然生澱粉為一般分布於植物體中之澱粉,較少直接食用,大部分皆須經過水分添加、熱源供應歷經糊化後才可食用。澱粉顆粒由規則排列之結晶區及不規則排列之結晶區所構成,生澱粉有一定之結晶構造,經過加水、加熱後澱粉結晶型態發生改變,澱粉顆粒體積及黏度增加形成膨潤狀態(swelling),此過程即稱之為糊化,又可稱為α化,糊化澱粉(α澱粉)經由此過程產生,米食製品中之澱粉多為此種類型。
在加工方面, 「澱粉糊化」(gelatinization)為稻米從生米轉變為熟米相當重要的步驟,糊化程度直接影響米製品之食味品質及加工特性。經過糊化完全之澱粉,置於室溫緩慢冷卻時會形成半固體狀之膠體物質,隨時間延長膠體物質漸漸乾燥脫水後,會形成無法再行復水之固體物質,即為回凝(老化)之βR澱粉,此種現象常見於日常生活中,如蒸煮過之白米,經長時間放置,米飯變硬、外表龜裂並呈半透明狀。稻米預糊化(pre-gelatinization)技術是米穀澱粉在加工過程於生澱粉、糊化澱粉及回凝澱粉三種型態轉換之控制技術,預糊化過程主要利用高溫將稻米所含多餘水分移除,澱粉粒因高溫吸水造成排列結構發生改變,產生預糊化澱粉即預煮澱粉或α-澱粉,主要製作技術有乾式預糊化技術如膨化、焙炒及濕式預糊化技術如滾筒乾燥及擠壓等方式。
預糊化技術應用多元,預糊化澱粉之優點在於易溶解於水,不需再經過加熱糊化程序,可直接食用,亦可經過簡易加熱,利用其黏度、溶解性佳與澱粉凝膠之特點,提升水結合能力,製作即食(readyto-eat, RTE)產品,如早餐穀粉、米麩、代餐及休閒食品之研發。近來烘焙業者流行之「預拌粉」,有些使用預熱處理之預拌粉及修飾澱粉,其粉末經過微細化後,常搭配不同配料如色素、香料、增稠劑及調味料等使用,質地細緻且復水迅速,應用方便深受業者喜愛,如烘培用點心類與糕餅類預拌粉及速食湯粉等皆是。
二、膨化預糊化技術及產品研發
膨化預糊化技術利用爆米香機(俗稱大砲)進行製作,主要機械設備為膨發鎗(puffing gun),其原理為高溫將生米所含水分揮發成水蒸氣,加熱過程因蒸氣壓提升,食品內形成數量大且多之空洞,膨發鎗之壓力不斷提升,密閉系統中米粒內外壓力平衡,開艙瞬間洩壓,米粒內外壓力改變及水蒸氣散失,使得米粒體積膨大,成為爆米香粒。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應用此技術進行多元養生米香休閒產品之研發,膨化過程屬於物理變化,不含油脂,有別於市面上之油炸米乾,符合現代人養生之飲食趨勢。其控制變因有稻米特性(直鏈澱粉、蛋白質、黏度、水分、糊化溫度)、稻米品質(外觀、色澤、膨積、吸水性、保水性)、膨發壓力及操作技術之控制。
目前市售米香主要有兩種製作方式,分別為油炸及膨化。油炸米香膨發率較低顆粒較小,易於操作無須特製之爆米香機器,但油炸物氧化後容易產生自由基,作為日常食用之休閒食品,較不符合現代養生的概念;臺東場研發之爆米香為膨化方式,未經油炸,米香顆粒大易有飽足感,且總熱量較低,以體積相近者兩相比較,油炸米香每份25公克總熱量為88.8卡,爆米香每份6公克總熱量約25大卡,熱量約少3成。
膨化預糊化技術產品研發,主要針對臺東場所育成之水稻品種「臺東30號」稻米,其千粒重較其他良質米(如臺9號)重,直鏈性澱粉含量約18%,蛋白質6.05%,糊化溫度較低,經高溫高壓膨化後,米香顆粒比一般米香大,體積約為「臺9號」之1.4倍,且儲存性佳,適合製成休閒食品。臺東場利用此品種之白米
及糙米為基礎材料,以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對應五色「青、赤、黃、白、黑」為配色基調,並針對臺東之農業特色,開發不同口味之多元養生米香產品,如野蔬、洛神、咖哩、養生及咖啡米香等五種口味,研發目標以少油、少糖、少鹽之配方為基礎,每份熱量約25大卡,相當符合現代養生樂活風潮,產品口感鬆脆且賞味期長,深具一吃還想再吃之魅力。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新版「國民飲食指標」及「每日飲食指南」,宣導民眾少油、少鹽、少糖之飲食,每日最好至少攝取1/3全穀食物,糙米即屬之,臺東場研發之糙米米香,以休閒食品之方式增加全穀食物攝取來源,保障國人健康。
三、結語
回憶40、50年代,物資缺乏時期之爆米香行業,當時消費者需自備白米付費代工;因應社會變遷,臺東場改進之米香製作技術,用傳承心情融合新製作方式,進行多重口味研發,賦予米香產品迥於傳統之新穎創意,豐富臺灣好米加工研發產品新選擇,藉由推動縱谷特殊伴手禮,吸引大眾對米製產品的興趣,並將透過技術移轉模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期待能促使臺東地區生產的優質好米,兼具多元加工利用的新價值,讓國人感受到米鄉米香之幸福洋溢。
文圖 / 陳盈方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社)
上一篇
農委會植物品種權授權機制
下一篇
食材你好-鴨子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1%
我喜歡:35%
很實用:18%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莊*輝(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3/17
讚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1/21
很好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0/11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