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葡萄的病害(三)
刊登日:103/10/23
2,778
Q:夏季雨後,接近成熟的葡萄果粒軟腐,而且常落果,還帶有大量橘色粘狀物(有時有明顯的同心圓輪狀),是何病因?如何治療?
A:診斷鑑定為晚腐病
(一)病原菌:
無性世代: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ig
有性世代:Glomerella cingulata
(二)病徵
炭疽病菌可侵染葡萄幼嫩組織及受傷組織,主要危害果實,潛伏在果實表面,直到果實成熟後才開始出現明顯危害,甚少在綠色葉片形成病徵。
開花初期:僅形成黑色細點(針頭狀小點),並且癒合變成黑色壞疽斑,造成嚴重落花。
果粒:幼果時亦僅黑色細斑,果粒大多在極短的時間內便脫落;殘存的果粒直到轉色期,出現暗褐色網紋狀病徵,後發展出針狀黑色凸點,常呈同心圓輪狀排列;果實成熟後,尤其在天氣濕熱時,病徵快速發展,果實迅速軟腐,在病斑黑凸點處產生橘紅色分生孢子堆(圖1)。
(三)發生生態
高溫多濕是造成嚴重病害的重要原因,本菌會產生橘紅色黏狀物,為病菌之分生孢子,藉雨水噴濺或藉露水流動至鄰近果實表皮,是本菌主要感染途徑,重複利用受汙染的果實套袋也可能成為傳播途徑之一。分生孢子在4~8小時內發芽,形成附著器附著於表面休眠,一直到果實成熟後,附著器才繼續發育出菌絲侵入體內,誘發病害斑,是為「潛伏感染」。因此染病組織並不一定立即發病,直到組織老熟後,才出現病徵,在短時間(可能1~2周)內全園發病、迅速落果。本病原菌可利用有限的營養行腐生,所以雖不感染葉片,卻可殘存在葉片上,等待雨季時期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感染果實。
(四)防治方法
炭疽病菌的寄主範圍廣泛,可以為害多種果樹、蔬菜及花卉等,若鄰近園區管理不良,則病原仍可能會自鄰近園區傳播入內,前功盡棄。本病菌單靠藥劑無法壓制,病菌發芽形成附著器後,一般藥劑便無法將病菌殺死,所以果實一旦發病,藥劑已無法發揮效果,相當的棘手,須長期配合作物栽培管理才能壓制病害發生。
1.清園期:清園後果園可用長效型且可直接殺死病菌的藥劑,如4-4式波爾多液、石灰硫磺或硫磺等,噴濕主幹及枝條徹底殺菌,降低病菌濃度。注意兩者勿同時使用,噴過波爾多液以後需經過20~30天才可噴石灰硫磺合劑;噴過石灰硫磺合劑10天後才能噴波爾多液。
2.休眠期:剪枝去除罹病或變色不均枝條,且將其集中燒毀,若棄置於園內會成為感染源,注意田間衛生。
3.整枝:注意保持良好採光通風,尤其使枝條儘量平展、葉片不重疊、減少腋芽產生,避免果園濕度大而造成菌源濃度太高。
4.套袋:果實著色期前後可補充適量鈣肥,增強細胞抗性。套袋前,以保護性、長效性、不造成病斑的殺菌劑施用於果房上;套袋時,鋼絲收袋口於主穗軸上,而非母枝,袋口應朝下避免雨水滲入果房;套袋後,使用系統性、不易殘留的殺菌劑。
5.藥劑防治:參考《植物保護手冊》,了解藥劑為保護性或系統性,並注意選擇不同作用機制之藥劑輪流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施藥時須施及地面,以降低果園中病原密度,但不得提高濃度,避免造成藥害。
Q:葉片上表皮出現黃綠色塊斑,翻開葉背有白色黴狀物,嚴重的話葉片會黃化掉落,花穗上也會有類似的白色黴狀物,花穗也很容易掉,是何種病害?
A:診斷鑑定為露菌病
(一)病原菌:
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ley et Curtis)
(二)病徵
主要發生於葉、幼嫩枝條(包括新梢)、卷鬚、花穗及幼果穗上。葉片:上表皮呈現0.5~1公分左右的圓形或角斑之黃綠色塊斑(圖2A),葉背相對應處產生白色黴狀物,為孢囊與孢囊柄(圖2B),可逐漸癒合成大塊斑,後變成赤褐色,中央壞死,嚴重者黃化落葉。幼嫩枝條或卷鬚:初期成水浸狀,濕度高時表面產生大量白色孢囊,後褐化枯死。花穗、幼果穗:出現暗綠色水浸狀,在高濕度下亦會在表面產生孢囊,如結霜一般,花穗或果粒容易脫落,約一週後罹病部位枯死,或是果粒內部出現褐色壞疽、隨後褐腐。
(三)發生生態
根據國外報導,本菌以卵孢子度過艱難的環境,並作為隔年的初次感染源。在臺灣未曾發現卵孢子的存在,初次感染源應來自潛伏於芽中的菌。
1.第一期(夏)作:菌潛伏在休眠芽內,隨萌芽感染幼嫩組織,在梅雨季(約4月中)的氣候下,自病組織氣孔大量抽出孢囊柄,其上方著生孢囊,孢囊可因風、露水或雨水而脫落進行傳播。在水的刺激下,孢囊釋放能在水中游動的游走孢子,以游動或噴濺的方式移動傳播,感染鄰近植株。
2.第二或三(冬)作:來自鄰近不同生長期果園,或前期殘存在植體之病原菌,當多雨時,尤其颱風季節連續降雨時,會刺激游走孢子大量產生,隨著雨水侵染組織。
(四)防治方法
露菌病初次感染源為罹病芽中的菌絲(甚至可能在內部已產生孢囊),撲滅罹病芽並配合適當之栽培管理,可有效預防本病。
撲滅罹病芽、修剪枝條及落葉,集中燒毀以降低病原密度,並立即全株消毒。
1.抓準用藥時機:
於萌芽後以及花期時使用系統性藥劑。避免施用過量氮肥,多使用有機肥料,增加組織強度。避免傍晚或晚上以噴灌方式給水。
2.藥劑防治:
參考《植物保護手冊》,目前有多種藥劑可供選擇使用。在降雨季節來臨時,每7~10天噴一次。
3.非農藥防治:
施用4-4式波爾多液,於雨季來臨前後每7~10天噴一次;施用稀釋1,000倍的亞磷酸,因其屬於預防型藥劑,需在雨季前每7~10天噴一次,連續三次。
文圖/林筑蘋、蔡志濃、安寶貞 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63卷08期)
A:診斷鑑定為晚腐病
(一)病原菌:
無性世代: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ig
有性世代:Glomerella cingulata
(二)病徵
炭疽病菌可侵染葡萄幼嫩組織及受傷組織,主要危害果實,潛伏在果實表面,直到果實成熟後才開始出現明顯危害,甚少在綠色葉片形成病徵。
開花初期:僅形成黑色細點(針頭狀小點),並且癒合變成黑色壞疽斑,造成嚴重落花。
果粒:幼果時亦僅黑色細斑,果粒大多在極短的時間內便脫落;殘存的果粒直到轉色期,出現暗褐色網紋狀病徵,後發展出針狀黑色凸點,常呈同心圓輪狀排列;果實成熟後,尤其在天氣濕熱時,病徵快速發展,果實迅速軟腐,在病斑黑凸點處產生橘紅色分生孢子堆(圖1)。
(三)發生生態
高溫多濕是造成嚴重病害的重要原因,本菌會產生橘紅色黏狀物,為病菌之分生孢子,藉雨水噴濺或藉露水流動至鄰近果實表皮,是本菌主要感染途徑,重複利用受汙染的果實套袋也可能成為傳播途徑之一。分生孢子在4~8小時內發芽,形成附著器附著於表面休眠,一直到果實成熟後,附著器才繼續發育出菌絲侵入體內,誘發病害斑,是為「潛伏感染」。因此染病組織並不一定立即發病,直到組織老熟後,才出現病徵,在短時間(可能1~2周)內全園發病、迅速落果。本病原菌可利用有限的營養行腐生,所以雖不感染葉片,卻可殘存在葉片上,等待雨季時期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感染果實。
(四)防治方法
炭疽病菌的寄主範圍廣泛,可以為害多種果樹、蔬菜及花卉等,若鄰近園區管理不良,則病原仍可能會自鄰近園區傳播入內,前功盡棄。本病菌單靠藥劑無法壓制,病菌發芽形成附著器後,一般藥劑便無法將病菌殺死,所以果實一旦發病,藥劑已無法發揮效果,相當的棘手,須長期配合作物栽培管理才能壓制病害發生。
1.清園期:清園後果園可用長效型且可直接殺死病菌的藥劑,如4-4式波爾多液、石灰硫磺或硫磺等,噴濕主幹及枝條徹底殺菌,降低病菌濃度。注意兩者勿同時使用,噴過波爾多液以後需經過20~30天才可噴石灰硫磺合劑;噴過石灰硫磺合劑10天後才能噴波爾多液。
2.休眠期:剪枝去除罹病或變色不均枝條,且將其集中燒毀,若棄置於園內會成為感染源,注意田間衛生。
3.整枝:注意保持良好採光通風,尤其使枝條儘量平展、葉片不重疊、減少腋芽產生,避免果園濕度大而造成菌源濃度太高。
4.套袋:果實著色期前後可補充適量鈣肥,增強細胞抗性。套袋前,以保護性、長效性、不造成病斑的殺菌劑施用於果房上;套袋時,鋼絲收袋口於主穗軸上,而非母枝,袋口應朝下避免雨水滲入果房;套袋後,使用系統性、不易殘留的殺菌劑。
5.藥劑防治:參考《植物保護手冊》,了解藥劑為保護性或系統性,並注意選擇不同作用機制之藥劑輪流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施藥時須施及地面,以降低果園中病原密度,但不得提高濃度,避免造成藥害。
Q:葉片上表皮出現黃綠色塊斑,翻開葉背有白色黴狀物,嚴重的話葉片會黃化掉落,花穗上也會有類似的白色黴狀物,花穗也很容易掉,是何種病害?
A:診斷鑑定為露菌病
(一)病原菌:
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ley et Curtis)
(二)病徵
主要發生於葉、幼嫩枝條(包括新梢)、卷鬚、花穗及幼果穗上。葉片:上表皮呈現0.5~1公分左右的圓形或角斑之黃綠色塊斑(圖2A),葉背相對應處產生白色黴狀物,為孢囊與孢囊柄(圖2B),可逐漸癒合成大塊斑,後變成赤褐色,中央壞死,嚴重者黃化落葉。幼嫩枝條或卷鬚:初期成水浸狀,濕度高時表面產生大量白色孢囊,後褐化枯死。花穗、幼果穗:出現暗綠色水浸狀,在高濕度下亦會在表面產生孢囊,如結霜一般,花穗或果粒容易脫落,約一週後罹病部位枯死,或是果粒內部出現褐色壞疽、隨後褐腐。
(三)發生生態
根據國外報導,本菌以卵孢子度過艱難的環境,並作為隔年的初次感染源。在臺灣未曾發現卵孢子的存在,初次感染源應來自潛伏於芽中的菌。
1.第一期(夏)作:菌潛伏在休眠芽內,隨萌芽感染幼嫩組織,在梅雨季(約4月中)的氣候下,自病組織氣孔大量抽出孢囊柄,其上方著生孢囊,孢囊可因風、露水或雨水而脫落進行傳播。在水的刺激下,孢囊釋放能在水中游動的游走孢子,以游動或噴濺的方式移動傳播,感染鄰近植株。
2.第二或三(冬)作:來自鄰近不同生長期果園,或前期殘存在植體之病原菌,當多雨時,尤其颱風季節連續降雨時,會刺激游走孢子大量產生,隨著雨水侵染組織。
(四)防治方法
露菌病初次感染源為罹病芽中的菌絲(甚至可能在內部已產生孢囊),撲滅罹病芽並配合適當之栽培管理,可有效預防本病。
撲滅罹病芽、修剪枝條及落葉,集中燒毀以降低病原密度,並立即全株消毒。
1.抓準用藥時機:
於萌芽後以及花期時使用系統性藥劑。避免施用過量氮肥,多使用有機肥料,增加組織強度。避免傍晚或晚上以噴灌方式給水。
2.藥劑防治:
參考《植物保護手冊》,目前有多種藥劑可供選擇使用。在降雨季節來臨時,每7~10天噴一次。
3.非農藥防治:
施用4-4式波爾多液,於雨季來臨前後每7~10天噴一次;施用稀釋1,000倍的亞磷酸,因其屬於預防型藥劑,需在雨季前每7~10天噴一次,連續三次。
文圖/林筑蘋、蔡志濃、安寶貞 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63卷08期)
上一篇
蠶絲蛋白用途多-讓傳統產業升級
下一篇
栽培小胡瓜的另一種選擇-無土栽培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0%
我喜歡:27%
很實用:18%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8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9/10/26
Good
黃*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6/10
好
Ann(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9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9
good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9
棒
bezier(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0/25
Great!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0/24
good
小河(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0/24
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