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環保安全注射法-防治刺桐釉小蜂實作與成效分享
刊登日:103/11/05
1,254
99年12月冬接獲苗栗縣政府林務科主辦人來電,請求協助診斷苗栗市佛光山大明寺大門前庭,18棵三、四十年生刺桐樹,葉片不明腫脹、聚集成瘤狀,老葉脫落、新葉萎縮,樹勢生長衰落的問題,驅車前往會勘,診斷確認為”刺桐釉小蜂”危害,因考量該處為佛門重地且緊鄰校區(苗栗農工),信眾與學生來往頻繁,不宜大規模噴灑殺蟲劑,污染空氣環境;與住持法師討論後,決定採用環保安全的藥劑注射法來適度控制釉小蜂的蔓延與危害。
一、刺桐簡介
刺桐(學名:Erythrinavariegata、莿桐樹)是豆科刺桐屬的落葉性喬木。原產在熱帶亞洲及太平洋洲諸島的珊瑚礁海岸,是泉州、日本宮古島市的市花,沖繩縣的縣花。「刺桐城」為臺南市之別稱,亦為泉州之古別稱。臺灣噶瑪蘭族以刺桐(napas)花開時為過年。刺桐可高達27公尺,有刺。葉為羽狀葉,葉柄長約20公分,有3片小葉,小葉長寬可達20公分左右。開紅花,結黑籽。現作為裝飾樹種廣為種植,並出現開白花的品種,刺桐富有文化意涵,加上植株強健,少有病蟲害,因此成為平地行道樹的熱門樹種,然而大面積種植單一樹種,卻為侵襲的害蟲埋下了導火線。
二、病徵與危害
刺桐樹葉片產生包覆腫瘤狀蟲癭(coveringgall),每個蟲癭大小約為0.2~1.5公分,通常多數聚集,群落數量從幾十至幾百不等,病徵出現在新生嫩枝、枝條、葉柄、葉脈、甚至葉肉上(圖1);刺桐屬植物遭感染後,多數會產生落葉的現象,癭組織以及葉片掉落後,新生的組織仍會不斷受到感染(圖1)。感染嚴重的植株,易被其他昆蟲或真菌二次入侵,在東部和南部感染嚴重的區域,已有樹木死亡的案例。刺桐釉小蜂在卵期與幼蟲期危害寄主植物,每隻雌蟲約產400多個卵,幼蟲在植物組織內成長並化蛹,鑽出植物組織羽化並留下羽化孔,成蟲可由外型判定性別,能飛行擴散;造癭者具世代重疊的特性,在受害部位可以同時觀察到卵、幼蟲、蛹和成蟲。
三、外來入侵種-刺桐釉小蜂介紹
刺桐釉小蜂屬於膜翅目(Hymenoptera)釉小蜂科(Eulophidae),原產地仍不詳,2004年3月份,透過位於林業試驗所林木疫情中心的通報系統,來自臺東、臺南、高雄的疫情紀錄,證實臺灣地區的刺桐也遭受到這種入侵癭蜂的危害,標本送請澳洲的蜂類學者方強生(John La Salle)博士鑑定,確認這正是他預定發表的新種昆蟲,2004年底他將這種昆蟲命名為Quadrastichuserythrinae Kim(刺桐釉小蜂)。除臺灣外,2000年在非洲的法屬留尼旺島(Réunion)與模里西斯島(Mauritius)、2003年在新加坡、2004年在越南、2005年在印度、菲律賓和夏威夷均陸續傳出刺桐釉小蜂的危害。由於刺桐釉小蜂剛剛定名,無法確認牠的原始分布地,然而牠的入侵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種新出現的昆蟲,在臺灣的蔓延速度非常驚人,目前除連江縣未通報案例外,包含離島地區在內,全臺各縣市的刺桐屬行道樹、老樹、庭園樹幾乎都能紀錄到蟲害,一旦被感染,蟲害就很快擴散。
四、環保藥劑注射法施作流程
(一)選用系統移行性藥劑:9.6%益達胺溶液,注射於底部樹幹,可隨水分蒸散作用,移行到頂端的葉片,達到殺蟲的作用(圖3)。
(二)於樹幹胸高處(約120~130公分處)以電鑽鑽直徑1公分深10公分的孔洞(與樹幹角度約為45度),每一孔洞注入5毫升藥劑(圖4)。
(三)藥劑注射完成後,以中性矽利康膠塗佈孔洞表面封口,避免藥劑蒸散。孔洞盡量均勻分布於樹幹,避免施作於一處(圖5)。
(四)植株胸徑小於20公分者,施用10毫升(2孔);胸徑每增加10公分,則增加5毫升(1孔)。
五、結語
第一次於99年12月診斷後注射,藥效維持3~4個月後,陸續葉片又有蟲癭產生,釉小蜂繼續擴散危害;100年6月請來臺灣大學楊恩誠教授前往指導,教授指出可能是因為藥劑注射量不足,導致防治力無法持久,因此,第二次注射參照教授的建議:植株胸徑小於20公分者,施用10毫升(2孔);胸徑每增加10公分,則增加5毫升(1孔),於100年10月第二次注射迄今(圖7),未見有釉小蜂如之前大面積的危害,雖有零星的蟲癭,但只要不危害到刺桐樹正常的生長,無須將害蟲趕盡殺絕,兩者之間是可以共存共生,自然達到生態的平衡與多樣性(圖8),亦如佛家云:萬物皆有靈、眾生皆平等。文末,感謝圖中兩位佛光山大德羅瑞全師兄與涂鳳清師姐,提供電鑽、矽利康等器具與熱心協助,方能完成兩次藥劑注射工作。
文圖/朱盛祺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一、刺桐簡介
刺桐(學名:Erythrinavariegata、莿桐樹)是豆科刺桐屬的落葉性喬木。原產在熱帶亞洲及太平洋洲諸島的珊瑚礁海岸,是泉州、日本宮古島市的市花,沖繩縣的縣花。「刺桐城」為臺南市之別稱,亦為泉州之古別稱。臺灣噶瑪蘭族以刺桐(napas)花開時為過年。刺桐可高達27公尺,有刺。葉為羽狀葉,葉柄長約20公分,有3片小葉,小葉長寬可達20公分左右。開紅花,結黑籽。現作為裝飾樹種廣為種植,並出現開白花的品種,刺桐富有文化意涵,加上植株強健,少有病蟲害,因此成為平地行道樹的熱門樹種,然而大面積種植單一樹種,卻為侵襲的害蟲埋下了導火線。
二、病徵與危害
刺桐樹葉片產生包覆腫瘤狀蟲癭(coveringgall),每個蟲癭大小約為0.2~1.5公分,通常多數聚集,群落數量從幾十至幾百不等,病徵出現在新生嫩枝、枝條、葉柄、葉脈、甚至葉肉上(圖1);刺桐屬植物遭感染後,多數會產生落葉的現象,癭組織以及葉片掉落後,新生的組織仍會不斷受到感染(圖1)。感染嚴重的植株,易被其他昆蟲或真菌二次入侵,在東部和南部感染嚴重的區域,已有樹木死亡的案例。刺桐釉小蜂在卵期與幼蟲期危害寄主植物,每隻雌蟲約產400多個卵,幼蟲在植物組織內成長並化蛹,鑽出植物組織羽化並留下羽化孔,成蟲可由外型判定性別,能飛行擴散;造癭者具世代重疊的特性,在受害部位可以同時觀察到卵、幼蟲、蛹和成蟲。
三、外來入侵種-刺桐釉小蜂介紹
刺桐釉小蜂屬於膜翅目(Hymenoptera)釉小蜂科(Eulophidae),原產地仍不詳,2004年3月份,透過位於林業試驗所林木疫情中心的通報系統,來自臺東、臺南、高雄的疫情紀錄,證實臺灣地區的刺桐也遭受到這種入侵癭蜂的危害,標本送請澳洲的蜂類學者方強生(John La Salle)博士鑑定,確認這正是他預定發表的新種昆蟲,2004年底他將這種昆蟲命名為Quadrastichuserythrinae Kim(刺桐釉小蜂)。除臺灣外,2000年在非洲的法屬留尼旺島(Réunion)與模里西斯島(Mauritius)、2003年在新加坡、2004年在越南、2005年在印度、菲律賓和夏威夷均陸續傳出刺桐釉小蜂的危害。由於刺桐釉小蜂剛剛定名,無法確認牠的原始分布地,然而牠的入侵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種新出現的昆蟲,在臺灣的蔓延速度非常驚人,目前除連江縣未通報案例外,包含離島地區在內,全臺各縣市的刺桐屬行道樹、老樹、庭園樹幾乎都能紀錄到蟲害,一旦被感染,蟲害就很快擴散。
四、環保藥劑注射法施作流程
(一)選用系統移行性藥劑:9.6%益達胺溶液,注射於底部樹幹,可隨水分蒸散作用,移行到頂端的葉片,達到殺蟲的作用(圖3)。
(二)於樹幹胸高處(約120~130公分處)以電鑽鑽直徑1公分深10公分的孔洞(與樹幹角度約為45度),每一孔洞注入5毫升藥劑(圖4)。
(三)藥劑注射完成後,以中性矽利康膠塗佈孔洞表面封口,避免藥劑蒸散。孔洞盡量均勻分布於樹幹,避免施作於一處(圖5)。
(四)植株胸徑小於20公分者,施用10毫升(2孔);胸徑每增加10公分,則增加5毫升(1孔)。
五、結語
第一次於99年12月診斷後注射,藥效維持3~4個月後,陸續葉片又有蟲癭產生,釉小蜂繼續擴散危害;100年6月請來臺灣大學楊恩誠教授前往指導,教授指出可能是因為藥劑注射量不足,導致防治力無法持久,因此,第二次注射參照教授的建議:植株胸徑小於20公分者,施用10毫升(2孔);胸徑每增加10公分,則增加5毫升(1孔),於100年10月第二次注射迄今(圖7),未見有釉小蜂如之前大面積的危害,雖有零星的蟲癭,但只要不危害到刺桐樹正常的生長,無須將害蟲趕盡殺絕,兩者之間是可以共存共生,自然達到生態的平衡與多樣性(圖8),亦如佛家云:萬物皆有靈、眾生皆平等。文末,感謝圖中兩位佛光山大德羅瑞全師兄與涂鳳清師姐,提供電鑽、矽利康等器具與熱心協助,方能完成兩次藥劑注射工作。
文圖/朱盛祺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7%
我喜歡:47%
很實用:11%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7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好文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棒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GOOD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好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優
秀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08
讚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1/09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