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大地的蘋果-馬鈴薯
刊登日:103/11/21
2,775
學名:Solanum tuberosum L.
英文名:Potato
別名:洋芋、洋薯、荷蘭薯
產地:臺中、雲林、嘉義。
產期:1~3月為盛產期。
選購:宜選擇表皮光滑者,表示內含水分,發芽或轉綠色的馬鈴薯,已產生配醣生物鹼不能食用,即使去掉發芽處一樣無效。
食用方式:除了當主食或蔬菜,也能製成薯條、洋芋片等加工品,吃法多元。
一、蔬果身世
馬鈴薯為茄科茄屬的莖菜類蔬菜,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可上溯到一萬四千年前的南美洲遺址,據文獻及研究找到的起源地,是南美洲祕魯和玻利維亞的安地斯山區,並從那裡開始向美洲、歐洲傳播。而後因其具有「高熱量、高營養、易栽種、生長期短、戰時保命」等特性,栽培面積迅速擴展,逐漸成為歐美兩地的主食作物。
臺灣早在荷蘭時代就有馬鈴薯,但專業栽培是從日本時代開始,一直到1928年才有正式的統計數字。經過多年來的栽培推廣,及飲食西化和加工運用的發展下,馬鈴薯已經成為中南部二期稻作的主要作物,也成為國內一年到頭、不可或缺的蔬菜。
二、營養價值
可作為主食的馬鈴薯,一向給人高澱粉的印象。事實上,馬鈴薯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B群及菸鹼酸,其中所含蛋白質更居所有根莖菜作物之首,且優於大豆蛋白質,甚至媲美牛奶。可貴的是,馬鈴薯營養豐富,熱量卻低於同量的白米飯,具有可糧可菜的特性。同時,除了食用價值,馬鈴薯也能做為釀造原料,加工製成酒、澱粉及汽車燃料,成為戰時重要的作物之一。
三、風土條件
馬鈴薯喜歡冷涼和日照充足的氣候,尤其溫度是影響生長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21℃左右,高於27℃生長會受限,30℃以上則會發生高溫障礙。最理想的生長環境,初期要日照充足、氣候溫和,讓莖葉充分伸展;隨著後期薯球開始發育,日照和溫度需求必須降低,才有利薯球膨大。
馬鈴薯對土壤適應力強,也較耐酸,各種土壤都能栽培,但最適合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和通氣良好的砂質土最佳,pH值介於5.2~6.5可正常生長。屬淺根性作物的馬鈴薯,需勤於灌溉,土壤含水量以60~80%為佳,經常保持足夠的水分也是達到高產量的條件之一。但採收前7~10天要停止灌溉,讓薯球得以成熟及表皮木栓化,較能長期儲存。
四、品種簡介
採無性繁殖的馬鈴薯,栽培須採用種薯,在日本時代開始栽培的歷史背景下,國內的馬鈴薯品種和種薯均從日本引進。雖然農民曾嘗試自行留種,但產量仍不及日本引進的種薯,因此國內栽培一直是採用國外的品種,國內的選育品種工作仍在持續努力中。而擁有悠久歷史的馬鈴薯,在全球已有數千種品種,國內常見的品種如下。
1.克尼伯
俗稱大葉種,在臺灣屬於早生種,薯大數量少,可加工耐儲存,所產的大薯供鮮食,小薯可供加工成洋芋片,是臺灣栽培最久、面積也最廣的品種。
2.臺農1號
屬中晚生種,因薯皮淺黃、薯肉為黃色,又稱為黃玉。鮮食品質佳,多供為鮮食市場,明顯的色澤作成薯泥或咖哩也很討喜,但不適合加工使用。
3.種苗2號
屬中晚生種,又名大吉。皮色土黃,可鮮食也可加工,大多供洋芋片加工用。
4.臺農3號
屬中晚生種,又名萬豐。主要供作鮮食使用。
5.五峰
屬中生種,薯球成長快速,澱粉含量低,易罹患晚疫病。
五、採收狀況
當馬鈴薯的地上部分乾枯時,就表示進入採收適期,要把握莖葉變黃,部分枯萎時就可以開始採收。如太早採收不但產量低、澱粉量少,表皮也容易損傷,不利於之後的儲藏。採收後,宜先放在通風良好之處兩周,再將需要長久儲藏者搬移至冷藏庫。冷藏室不能密集堆疊,會影響馬鈴薯品質,要預留通風換氣路線。馬鈴薯可當主食,副菜,開胃菜或點心...,是主角,也是配角;不管如何料理,都能任意搭配,在所有食材中,大概沒有像馬鈴薯更好用的了。
文圖/董淨瑋 (第63卷05期)
英文名:Potato
別名:洋芋、洋薯、荷蘭薯
產地:臺中、雲林、嘉義。
產期:1~3月為盛產期。
選購:宜選擇表皮光滑者,表示內含水分,發芽或轉綠色的馬鈴薯,已產生配醣生物鹼不能食用,即使去掉發芽處一樣無效。
食用方式:除了當主食或蔬菜,也能製成薯條、洋芋片等加工品,吃法多元。
一、蔬果身世
馬鈴薯為茄科茄屬的莖菜類蔬菜,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可上溯到一萬四千年前的南美洲遺址,據文獻及研究找到的起源地,是南美洲祕魯和玻利維亞的安地斯山區,並從那裡開始向美洲、歐洲傳播。而後因其具有「高熱量、高營養、易栽種、生長期短、戰時保命」等特性,栽培面積迅速擴展,逐漸成為歐美兩地的主食作物。
臺灣早在荷蘭時代就有馬鈴薯,但專業栽培是從日本時代開始,一直到1928年才有正式的統計數字。經過多年來的栽培推廣,及飲食西化和加工運用的發展下,馬鈴薯已經成為中南部二期稻作的主要作物,也成為國內一年到頭、不可或缺的蔬菜。
二、營養價值
可作為主食的馬鈴薯,一向給人高澱粉的印象。事實上,馬鈴薯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B群及菸鹼酸,其中所含蛋白質更居所有根莖菜作物之首,且優於大豆蛋白質,甚至媲美牛奶。可貴的是,馬鈴薯營養豐富,熱量卻低於同量的白米飯,具有可糧可菜的特性。同時,除了食用價值,馬鈴薯也能做為釀造原料,加工製成酒、澱粉及汽車燃料,成為戰時重要的作物之一。
三、風土條件
馬鈴薯喜歡冷涼和日照充足的氣候,尤其溫度是影響生長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21℃左右,高於27℃生長會受限,30℃以上則會發生高溫障礙。最理想的生長環境,初期要日照充足、氣候溫和,讓莖葉充分伸展;隨著後期薯球開始發育,日照和溫度需求必須降低,才有利薯球膨大。
馬鈴薯對土壤適應力強,也較耐酸,各種土壤都能栽培,但最適合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和通氣良好的砂質土最佳,pH值介於5.2~6.5可正常生長。屬淺根性作物的馬鈴薯,需勤於灌溉,土壤含水量以60~80%為佳,經常保持足夠的水分也是達到高產量的條件之一。但採收前7~10天要停止灌溉,讓薯球得以成熟及表皮木栓化,較能長期儲存。
四、品種簡介
採無性繁殖的馬鈴薯,栽培須採用種薯,在日本時代開始栽培的歷史背景下,國內的馬鈴薯品種和種薯均從日本引進。雖然農民曾嘗試自行留種,但產量仍不及日本引進的種薯,因此國內栽培一直是採用國外的品種,國內的選育品種工作仍在持續努力中。而擁有悠久歷史的馬鈴薯,在全球已有數千種品種,國內常見的品種如下。
1.克尼伯
俗稱大葉種,在臺灣屬於早生種,薯大數量少,可加工耐儲存,所產的大薯供鮮食,小薯可供加工成洋芋片,是臺灣栽培最久、面積也最廣的品種。
2.臺農1號
屬中晚生種,因薯皮淺黃、薯肉為黃色,又稱為黃玉。鮮食品質佳,多供為鮮食市場,明顯的色澤作成薯泥或咖哩也很討喜,但不適合加工使用。
3.種苗2號
屬中晚生種,又名大吉。皮色土黃,可鮮食也可加工,大多供洋芋片加工用。
4.臺農3號
屬中晚生種,又名萬豐。主要供作鮮食使用。
5.五峰
屬中生種,薯球成長快速,澱粉含量低,易罹患晚疫病。
五、採收狀況
當馬鈴薯的地上部分乾枯時,就表示進入採收適期,要把握莖葉變黃,部分枯萎時就可以開始採收。如太早採收不但產量低、澱粉量少,表皮也容易損傷,不利於之後的儲藏。採收後,宜先放在通風良好之處兩周,再將需要長久儲藏者搬移至冷藏庫。冷藏室不能密集堆疊,會影響馬鈴薯品質,要預留通風換氣路線。馬鈴薯可當主食,副菜,開胃菜或點心...,是主角,也是配角;不管如何料理,都能任意搭配,在所有食材中,大概沒有像馬鈴薯更好用的了。
文圖/董淨瑋 (第63卷05期)
上一篇
不可忽視的害蟲-棉蚜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2%
我喜歡:8%
很實用:0%
夠新奇:23%
普普啦:8%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LALA(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11/10/20
長知識了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2/10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