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稻熱病提前防治成效好
刊登日:103/12/25
					
稻熱病可說是水稻產業最重要的流行病,不論古今,它總在水稻病害中占有一席之地,育種人員多以育成抗稻熱病之品種為終極目標,但由於病原菌會隨著環境變化衍生出多變的生理小種,因此就如魔高一丈般,讓植物保護研究人員追趕著變異腳步,持續研發新的抗病之道。
面對如此難纏的疾病,防治之道首重「預防」,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議農民只要從栽培習慣改變,就可減輕稻熱病造成的損失。方法包括放寬行株距、減少每叢枝數以利通風,以及合理化施肥(氮肥控制),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施用可誘導植物產生抗性的藥劑,再依病害發生及天氣變化調整施藥,此種針對稻熱病所研擬之整套防治模式值得農友參考。
減少每叢枝數 放寬行株距
每到插秧季節,水田中新植秧苗隨風搖曳、一片欣欣向榮,但在這看似茂盛濃綠的秧苗田中,其實也潛藏著病蟲害發生的風險。「客戶喜歡種下去就綠油油一片。」玉里鎮卓樂育苗中心夏俊傑表示,近年農友要求插秧時每叢枝數越加越多,原因除了想確保產量,對於剛插秧時看不到秧苗的狀態很沒信心也是主因;然而,此舉卻對水稻後續生長增加了被稻熱病侵襲的機率。
花蓮農改場水稻研究室表示,水稻是分蘗作物,一般插秧建議每叢3~5株,至分蘗盛期可達20多株,但一期作此時約在清明節前後,栽培環境容易因為氣溫與雨量的變化而不穩定,若再加上每叢分蘗枝數過多,造成植株間溫溼度過高、通風不良,那麼稻熱病就有可能大爆發。
同樣的,在考量通風問題上,每叢間距亦不宜種植過密, 距維持30公分,而株距一般建議15~21公分,若是有機栽培應拉大放寬至24公分以上。
花蓮農改場植保研究室指出,要知道稻熱病何時開始發生,可從秧砧(插秧後剩下的秧苗叢,置於田中做為補秧備用)聚集處可看出端倪。因秧砧處植株過密不通風,稻熱病通常會從這裡開始發生,出現感染型病斑,約7~10天後本田將開始罹病,因此可利用秧砧做為開始防治的指標;只要一發現病害發生,應儘速移除罹病秧砧,減少稻熱病的初次感染源。
文圖 / 蔡依真、陳任芳、曾竫萌、袁浩雲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全文請翻閱《豐年》 64 卷第 18 期
								上一篇
								香Q好吃的大賀新香米
							
													
								下一篇
								又香又白人人誇 茉莉花栽培管理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0%
											我喜歡:20%
											很實用:40%
											夠新奇:0%
											普普啦:1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2/29
											g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