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魚腥草的遐想
刊登日:104/01/06
11,121
多年前在郊區購屋,無非想擁有一小片的土地,享受栽樹植花,或是種菜的樂趣。而暖暖雨多潮濕,栽在地上的花樹顯得營養不良,只長葉不開花不結果,請人來填土肥沃小後院,花樹仍長得枝瘦葉細,倒是地上長滿了一小株一株魚腥草,腥臭味極重,強忍拔了大半,隔了一年那一半的魚腥草或許太潮溼緣故,也消聲匿跡。
魚腥草極為腥臭,除了種植當藥草,很少會栽在園子裡,腥臭是它的保護武器,就像咬人貓;咬人貓的葉子布滿了細針,被沾到如百針刺肉,癢痛難當,得用野芋的汁液或人尿才能止癢痛!但是只要丟到沸滾的水裡,它就如棄械投降,令人癢痛的蟻酸全無,所以咬人貓煠水後也是野菜。魚腥草也是如此,生鮮及曬乾的都帶著濃濃的魚腥味,但一經沸水,魚腥全無,加上雞湯煨熬甘香濃郁。
魚腥草脫去腥臭之後 動物先來嚐
第一個知道魚腥草可食用菜用的人,必然是拔草的人;老人嗅到田裡的草發出惡臭而狠狠拔了痛快,拔了的魚腥草並沒有扔遠,就晾在不遠的荒地,被赤豔豔的太陽曬乾了,變得沒那麼臭,也許一隻鳥,或是一隻狗叼了它吃了它,沒有被腥臭薰死,也沒有中毒。拔草的老人看到吃了魚腥草的狗舒舒服服躺臥酣睡,於是他撿起一點被曬乾的魚腥草,拿來聞聞看,是沒那麼臭,還有一股陽光的乾香。以前的人說:「狗是自己的醫生」,拔草的老人想鳥和狗都來吃它,可見此草有藥用,也必然無毒。於是拔草的老人將草丟進滾熱的水鍋裡煮,煮著煮著一股草香瀰漫,他驚訝的發現,這個腥臭的草經過煮沸臭味全沒,還有甘香的味道。每一次看到魚腥草,我總是會臆想那位發現它可食用的人,在鍋旁聞到由臭轉香的魚腥草的驚訝表情。
知道經由沸水去可去臭,魚腥草變得很受歡迎,不管藥用或野菜料理方式多得數不清;魚腥草,又名折耳根、截兒根、豬鼻拱、蕺菜、岑草、蕺、紫蕺、側耳根、野花麥,客家話稱之狗貼耳。
魚腥草得名傳說紛紜 神妖君人臣
很奇特的是,野菜尤其略有藥用的,總比家常蔬菜披載更多的故事和傳奇;傳說魚腥草為觀音菩薩所傳。唐三藏西天取經之時,觀音池中的金魚下凡成精,觀音菩薩顯現出魚籃之像而收服。觀音因魚精在通天河吃了許多童男童女,造孽深重,憐人間疾苦,故而將功德池中的水草種子撒播人間,用來治病救人,普渡萬方。魚腥草還可被熬成一種像茶的湯汁,有助於過敏的人。還有一個傳說是,相傳宋朝熙寧年間。沅洲由於大雨滂沱,河水猛漲,沖毀房屋,淹沒農田,沿河兩岸侗民們流離失所。更悲慘的是,雨停水退後,沿河兩岸的侗民以及牲畜大多患了痢疾,整天拉肚子,有人因此死亡。但是沒有人知道得的是什麼病,人心惶惶。這時在白馬灘侗寨裏,有一個張姓後生對寨子裡的人說魚腥草大概可以治這種病。侗民們半信半疑,死馬當作活馬醫,在吃過這種很臭的草根後,果然病情見好。原來,張姓後生是因為他家常用房前屋後的魚腥草餵豬,左鄰右舍的豬都病了,唯獨他家的豬沒有發病。於是全家人試著挖魚腥草吃,果然全家人的病情大為好轉。
從此,沅洲侗民對魚腥草特別珍愛,吃的方法也越來越講究,直吃到今天,吃出了傳統美味,吃出了藥食同源的佳餚。中國貴州赤水有一首童謠:「折耳根(魚腥草)遍坡生,我是瓜婆外孫。瓜婆從我門前過,折耳根就是我故人。」這個童謠,在赤水河畔流傳了幾千年,有著血腥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魯班受觀音大士所託,於赤水河畔修建雙鳳臺寺廟。魯國的國王十分生氣,他認為魯班是魯國人,沒有這個義務要為赤水河畔的人民修建雙鳳臺寺廟,國王殺不了魯班,又無法阻止魯班在赤水河畔修廟,於是出兵想佔領赤水河讓赤水河成為魯國的領土,那麼魯班就是為自己的國家修廟了。初始,軍隊被水上漁民袁氏家族,帶領大批的漁民用火攻再殂擊,殺死了百千個軍士,赤水河裡屍橫遍地,血水染紅了整條河,成了有名的「火燒赤水」。國王為了報仇,指派更多的軍隊專抓漁民,抓到之後就割去漁民的耳朵。魯班不忍,請求玉皇大帝制止,最後是由觀音出面說服國王退兵。觀音為了告慰被割去耳朵死去的赤水漁民,將他們墳地上長出的草點化為具有食用價值和神奇藥效的草,這種草就稱之為「折耳根草」。又因為折耳根草生長於赤水河邊,受到河水的影響,有一種腥臭味,所以取魯班「魯」字的上半部分,稱為「魚腥草」。而赤水的河水永遠是血紅色,河裡的石頭都被染紅了,那些血紅色的石頭就成了壯麗的赤水丹霞地貌。
這魚腥味還傳說出,很久很久以前,一對小夫妻對雙目失明的母親不孝,有一天老母親高燒不退,咳嗽吐血,兒、媳倆人認為她是裝病來折磨後輩,並不理睬。纏綿病榻的老人,邊呻吟邊苦求:「你們就弄點魚湯給我喝吧!」兒、媳倆人商量,去後山扯了一把有魚腥氣味的野草,煮湯給老人喝。她眼睛看不見,但入口有魚味,就說:「魚湯好鮮呀!」就這樣連喝幾日的草湯,竟然大病痊癒,小夫妻倆卻感到莫名其妙。誤打誤撞,魚腥草就成了救命治病的草藥了。
魚腥草不只是救草,它也是救荒野菜,中國《會稽志》提到越王勾踐曾采蕺於蕺山。蕺就是魚腥草,勾踐拿來當野菜食用。《名醫別錄》:「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只要煮過就沒有腥味,很多人拿來為野菜蔬食。但是,中國雲南、貴州和鄂西的人稱為「折耳根」,認為它清熱去火,竟愛其腥臭味,食用時是沒有經過川燙。成了吃飯時的重要配料,主要食其根莖;洗乾淨後切小段,拌在米粉、腸旺麵、糯米飯、豆腐中食用。也可川燙後切長段拌醬油、辣醬、蔥、鹽、香油做冷盤,或是炒臘肉。魚腥草只能吃白根和葉,必須先用冷水泡,再料理。冬春交際時其剛吐嫩芽,味道最佳。
藥性如傳說任人吸收 我獨鍾想像
作為有藥用的野草野菜,為了取信於人,必然會有諸多的傳說,這些傳說也許荒誕不經,也許天方夜譚,最終仍在於這個野菜野草的療效。我喜歡用平實的方式去遐想,野菜野草的被發現。就像房龍在《人類的故事裡》說人類熟食的由來,不過是雷電引發一場森林大火而起。
我總是想像:冬天人類老祖先到森林想捉隻鳥或山雞什麼的,家裡的妻小已經餓了好幾天了,可是今天的森林裡怎麼有跟太陽一樣的光閃動,還比日頭還熱,靠近還真溫暖。於是老祖先顧不得找山雞,取了一大枝正燃燒的樹枝飛奔回山洞裡,放在洞裡竟然如白晝。老祖先於是在捕捉食物時,還不忘拾些樹幹枝椏回去添火,這樣在洞裡連皮毛都可以不用披了。有一天捉來的一隻山雞正要用石刀割殺時,雞痛得跳入火裡,老祖先和妻子、兒女七手八腳的想從火裡搶救雞隻,等從火堆裡救出山雞,山雞的毛被燒光了,滾燙的雞散發出香味,等稍涼了之後,老祖先的全家人搶食這燒雞,啃完最後一根骨頭,老祖先的一家人仿若在天堂,原來用火燒過的雞比生雞好吃多了,於是老祖生懂得用火煮食物了!
我喜歡傳說,更喜歡想像,想像人類飲食的進化,不管是老祖先、農夫,還是,那對虐待老母親的小夫妻,誤打誤撞,於是新的一種菜餚,新的一種藥草被發現了,不是說「發現一道新的菜餚帶給人類幸福,比發現一顆行星還重要。」對於野菜的傳說,對於魚腥草的由來,比起赤水的血腥、小夫妻的不孝,我喜歡我想像是拔草老人的發現,或是養豬的姓張後生,平實可靠多了。
文圖/方梓 (鄉間小路)
魚腥草極為腥臭,除了種植當藥草,很少會栽在園子裡,腥臭是它的保護武器,就像咬人貓;咬人貓的葉子布滿了細針,被沾到如百針刺肉,癢痛難當,得用野芋的汁液或人尿才能止癢痛!但是只要丟到沸滾的水裡,它就如棄械投降,令人癢痛的蟻酸全無,所以咬人貓煠水後也是野菜。魚腥草也是如此,生鮮及曬乾的都帶著濃濃的魚腥味,但一經沸水,魚腥全無,加上雞湯煨熬甘香濃郁。
魚腥草脫去腥臭之後 動物先來嚐
第一個知道魚腥草可食用菜用的人,必然是拔草的人;老人嗅到田裡的草發出惡臭而狠狠拔了痛快,拔了的魚腥草並沒有扔遠,就晾在不遠的荒地,被赤豔豔的太陽曬乾了,變得沒那麼臭,也許一隻鳥,或是一隻狗叼了它吃了它,沒有被腥臭薰死,也沒有中毒。拔草的老人看到吃了魚腥草的狗舒舒服服躺臥酣睡,於是他撿起一點被曬乾的魚腥草,拿來聞聞看,是沒那麼臭,還有一股陽光的乾香。以前的人說:「狗是自己的醫生」,拔草的老人想鳥和狗都來吃它,可見此草有藥用,也必然無毒。於是拔草的老人將草丟進滾熱的水鍋裡煮,煮著煮著一股草香瀰漫,他驚訝的發現,這個腥臭的草經過煮沸臭味全沒,還有甘香的味道。每一次看到魚腥草,我總是會臆想那位發現它可食用的人,在鍋旁聞到由臭轉香的魚腥草的驚訝表情。
知道經由沸水去可去臭,魚腥草變得很受歡迎,不管藥用或野菜料理方式多得數不清;魚腥草,又名折耳根、截兒根、豬鼻拱、蕺菜、岑草、蕺、紫蕺、側耳根、野花麥,客家話稱之狗貼耳。
魚腥草得名傳說紛紜 神妖君人臣
很奇特的是,野菜尤其略有藥用的,總比家常蔬菜披載更多的故事和傳奇;傳說魚腥草為觀音菩薩所傳。唐三藏西天取經之時,觀音池中的金魚下凡成精,觀音菩薩顯現出魚籃之像而收服。觀音因魚精在通天河吃了許多童男童女,造孽深重,憐人間疾苦,故而將功德池中的水草種子撒播人間,用來治病救人,普渡萬方。魚腥草還可被熬成一種像茶的湯汁,有助於過敏的人。還有一個傳說是,相傳宋朝熙寧年間。沅洲由於大雨滂沱,河水猛漲,沖毀房屋,淹沒農田,沿河兩岸侗民們流離失所。更悲慘的是,雨停水退後,沿河兩岸的侗民以及牲畜大多患了痢疾,整天拉肚子,有人因此死亡。但是沒有人知道得的是什麼病,人心惶惶。這時在白馬灘侗寨裏,有一個張姓後生對寨子裡的人說魚腥草大概可以治這種病。侗民們半信半疑,死馬當作活馬醫,在吃過這種很臭的草根後,果然病情見好。原來,張姓後生是因為他家常用房前屋後的魚腥草餵豬,左鄰右舍的豬都病了,唯獨他家的豬沒有發病。於是全家人試著挖魚腥草吃,果然全家人的病情大為好轉。
從此,沅洲侗民對魚腥草特別珍愛,吃的方法也越來越講究,直吃到今天,吃出了傳統美味,吃出了藥食同源的佳餚。中國貴州赤水有一首童謠:「折耳根(魚腥草)遍坡生,我是瓜婆外孫。瓜婆從我門前過,折耳根就是我故人。」這個童謠,在赤水河畔流傳了幾千年,有著血腥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魯班受觀音大士所託,於赤水河畔修建雙鳳臺寺廟。魯國的國王十分生氣,他認為魯班是魯國人,沒有這個義務要為赤水河畔的人民修建雙鳳臺寺廟,國王殺不了魯班,又無法阻止魯班在赤水河畔修廟,於是出兵想佔領赤水河讓赤水河成為魯國的領土,那麼魯班就是為自己的國家修廟了。初始,軍隊被水上漁民袁氏家族,帶領大批的漁民用火攻再殂擊,殺死了百千個軍士,赤水河裡屍橫遍地,血水染紅了整條河,成了有名的「火燒赤水」。國王為了報仇,指派更多的軍隊專抓漁民,抓到之後就割去漁民的耳朵。魯班不忍,請求玉皇大帝制止,最後是由觀音出面說服國王退兵。觀音為了告慰被割去耳朵死去的赤水漁民,將他們墳地上長出的草點化為具有食用價值和神奇藥效的草,這種草就稱之為「折耳根草」。又因為折耳根草生長於赤水河邊,受到河水的影響,有一種腥臭味,所以取魯班「魯」字的上半部分,稱為「魚腥草」。而赤水的河水永遠是血紅色,河裡的石頭都被染紅了,那些血紅色的石頭就成了壯麗的赤水丹霞地貌。
這魚腥味還傳說出,很久很久以前,一對小夫妻對雙目失明的母親不孝,有一天老母親高燒不退,咳嗽吐血,兒、媳倆人認為她是裝病來折磨後輩,並不理睬。纏綿病榻的老人,邊呻吟邊苦求:「你們就弄點魚湯給我喝吧!」兒、媳倆人商量,去後山扯了一把有魚腥氣味的野草,煮湯給老人喝。她眼睛看不見,但入口有魚味,就說:「魚湯好鮮呀!」就這樣連喝幾日的草湯,竟然大病痊癒,小夫妻倆卻感到莫名其妙。誤打誤撞,魚腥草就成了救命治病的草藥了。
魚腥草不只是救草,它也是救荒野菜,中國《會稽志》提到越王勾踐曾采蕺於蕺山。蕺就是魚腥草,勾踐拿來當野菜食用。《名醫別錄》:「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只要煮過就沒有腥味,很多人拿來為野菜蔬食。但是,中國雲南、貴州和鄂西的人稱為「折耳根」,認為它清熱去火,竟愛其腥臭味,食用時是沒有經過川燙。成了吃飯時的重要配料,主要食其根莖;洗乾淨後切小段,拌在米粉、腸旺麵、糯米飯、豆腐中食用。也可川燙後切長段拌醬油、辣醬、蔥、鹽、香油做冷盤,或是炒臘肉。魚腥草只能吃白根和葉,必須先用冷水泡,再料理。冬春交際時其剛吐嫩芽,味道最佳。
藥性如傳說任人吸收 我獨鍾想像
作為有藥用的野草野菜,為了取信於人,必然會有諸多的傳說,這些傳說也許荒誕不經,也許天方夜譚,最終仍在於這個野菜野草的療效。我喜歡用平實的方式去遐想,野菜野草的被發現。就像房龍在《人類的故事裡》說人類熟食的由來,不過是雷電引發一場森林大火而起。
我總是想像:冬天人類老祖先到森林想捉隻鳥或山雞什麼的,家裡的妻小已經餓了好幾天了,可是今天的森林裡怎麼有跟太陽一樣的光閃動,還比日頭還熱,靠近還真溫暖。於是老祖先顧不得找山雞,取了一大枝正燃燒的樹枝飛奔回山洞裡,放在洞裡竟然如白晝。老祖先於是在捕捉食物時,還不忘拾些樹幹枝椏回去添火,這樣在洞裡連皮毛都可以不用披了。有一天捉來的一隻山雞正要用石刀割殺時,雞痛得跳入火裡,老祖先和妻子、兒女七手八腳的想從火裡搶救雞隻,等從火堆裡救出山雞,山雞的毛被燒光了,滾燙的雞散發出香味,等稍涼了之後,老祖先的全家人搶食這燒雞,啃完最後一根骨頭,老祖先的一家人仿若在天堂,原來用火燒過的雞比生雞好吃多了,於是老祖生懂得用火煮食物了!
我喜歡傳說,更喜歡想像,想像人類飲食的進化,不管是老祖先、農夫,還是,那對虐待老母親的小夫妻,誤打誤撞,於是新的一種菜餚,新的一種藥草被發現了,不是說「發現一道新的菜餚帶給人類幸福,比發現一顆行星還重要。」對於野菜的傳說,對於魚腥草的由來,比起赤水的血腥、小夫妻的不孝,我喜歡我想像是拔草老人的發現,或是養豬的姓張後生,平實可靠多了。
文圖/方梓 (鄉間小路)
下一篇
健康管理讓茭白筍更健康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2%
我喜歡:30%
很實用:9%
夠新奇:4%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5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6
GOOD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6
棒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6
好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6
good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1/08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