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臺灣龍井與碧螺春
刊登日:104/01/14

不過今日三峽茶園面積已大為減少,茶市也早已消失在90年代初期。由於年輕就業人口大量流向都市,加上採茶工資高昂影響茶葉生產,以及農民廣植檳榔樹等因素,海山地區原本2,500公頃的茶園猝降至目前的250公頃左右,而稱得上「茶廠」的也僅存個位數。徒留大小林立的茶行在成福路上,見證昔日茶市的輝煌。三峽「正全製茶廠」第四代掌門李謀全,指著前方跨越橫溪的「成福橋」回憶說,三峽茶園與茶市長久以來多集中在橫溪兩岸的成福一帶,最興盛的時期則在1976~1981年之間。當時每逢茶葉採收季節,從各地蜂擁而至的茶商,往往將斯時尚為吊橋的成福橋擠得水泄不通,盛況可以想見。
話說洞庭碧螺春的「洞庭」,指的並非洞庭湖,而係中國江蘇太湖內的兩座大島「東洞庭山」與「西洞庭山」所產製,據說早在隋唐時期即享盛名,迄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碧螺春」之名且為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蘇州時所禦賜,作為極其珍貴的貢品。其特色在於所產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且全部以早春時期的嫩芽「一旗一槍」即一心一葉製成,再經茶工雙手反覆揉、搓、團、炒,直至葉條緊密捲曲如螺為止,而且必須當天炒製完畢,以保持茶菁新鮮度,具有「香氣馥鬱、回味甘洌」的特色。不過李謀全卻信心滿滿地表示,儘管三峽碧螺春以一心二葉的形式採製,炒青與揉捻工序也全部改以機器取代,質地卻更為柔嫩且清香味甘,絲毫不輸洞庭碧螺春。
杭州龍井茶的製造要領為「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帶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後起鍋烘乾而成。而三峽龍井茶則係採摘春秋兩季青心柑仔種的一心二葉嫩芽,不經發酵直接殺青揉捻,外觀新鮮碧綠帶油光,茶湯呈黃綠色,明亮清澈,滋味活潑。除了炒、揉、捻等工序外,三峽綠茶尚多了一道碾壓的過程,製成外型扁平狹長且具白毫的劍片形綠茶,與杭州龍井無論在外形與風味上均大不相同。
今日三峽普遍種植的青心柑仔,是臺灣特有的茶樹地方品種,茶菁質地柔嫩、色澤碧綠,因此茶葉品質香高味醇,外型纖細捲曲、白毫顯著。而茶區則可大別為東北區與西南區,東北區即成福、白雞、溪南、溪北等里,以成福最大。溪南區則包括五寮、插角、有木等里,而以紅龜面山所在的有木為多。有木里茶農徐俊才說從上一代起,親友就紛紛前往都市討生活,留下的茶園既未改種檳榔,也不願低價出售土地,只能任其荒廢、自由生長,因此今天在當地,舉目所見幾乎都是一大片一大片被棄置的茶園。少了人類的灌溉滋養,竟也生長得濃密壯碩,且高度均超過成人,生命的韌性令人驚異不已。
早於1985年即榮膺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的徐俊才表示,他的茶園雖然不大,但從不噴灑農藥,平日只有勤除草,並施以黃豆粉等有機肥料,因此他頗為自得地表示「全部都是有機茶」。只是不噴農藥如何除蟲?他的回答也頗出乎意外,「蟲吃剩的茶葉再摘採製茶」!因此每季產量不過2、300斤,既不必依賴茶販前來收茶,也不用辛苦營銷,少量的茶品總是很快被熟客們親自開車上山買走,且不斷口耳相傳,直客越來越多。
跟著徐俊才提著開山刀,在紅龜面山之巔,一路披荊斬棘進入早年所留下的整片荒廢茶園,這才驚喜地發現,原來被人類無情棄置的老茶樹,皆早已自然融入森林之中,彷彿野生茶樹一般。最高的約莫四層樓高,最低也超過兩個成人的高度,令人驚異。其中直徑超過40公分的大茶樹約莫十來株,從樹幹的腰圍及高度來推斷,部分應有近200年的樹齡了,稱之為臺灣的栽培型老茶樹王應不為過,堪稱北臺灣最重要的茶文化自然遺產了。
由於未經相關專家鑑定,很難確知它們的實際樹齡,徐俊才說,大部分係他的曾祖父早於臺灣尚未割讓予日本的1895年前所種,只是無法得知究竟係先民從唐山移植過來,抑或早期英商所栽種,當地居民均暱稱為「南洋仔」。冒險爬至樹上觀察,果然是大葉的阿薩姆種,隨手摘採兩片樹葉置入口中輕咬,一股熟悉的苦澀味頓時直衝腦門,讓愛茶成痴的我頓時充滿虔敬與感動,熱淚差點奪眶而出。
文圖/吳德亮 (第63卷17期)
上一篇
利用水平思考技術創造農業新商機
下一篇
臺灣蜘蛛多樣化 估逾千種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6%
我喜歡:10%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Klein(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5/12
好茶讓人回味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5/11
很好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1/17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