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藥食同源-從生活飲食中調養自已的健康
刊登日:104/06/11

藥食同源的原理是從中醫的四性五味的原理來的。老祖先發現無論用來治療疾病的藥物,還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氣味。任何一種藥物或食物,都是氣味俱全的。 這就是中醫常說的「四性五味」。「藥物」與「食物」均屬於自然的一部分食物藥物的氣味是怎麼發現的呢?這些藥食的性味是人類吃了這些食物藥物後,產生的反應,總結所有人食用這類藥食後的反應後發現,每種藥食皆有共性的存在。比如說西瓜,所有人吃了都知道味道是甜的,吃了西瓜後小便量增加,身體的熱量減低了一些,夏天的暑熱可以緩解一些,所以西瓜歸類在甘寒的食物中。同樣的吃了胡椒後每個人都覺的是辛辣的,身體會有發熱的現象。所以胡椒就歸類在辛溫的食物。用這種方式歸類,可以發現食物的屬性包括有寒、熱、溫、涼及平性等屬性及酸、苦、甘、辛、鹹等5種味道的存在。
中醫即是利用藥食的這個四性五味來治療疾病。怎麼說呢?中醫會把人的身體依體質和疾病的狀態分成寒性或熱性或是寒熱相兼的疾病,治療方法上則是會用到發汗,湧吐,瀉下,清熱,溫補的方法來進行。寒涼性的藥食能降溫清爽,用來對治身體發熱的疾病,溫熱性的藥食能補充身體的熱能,可以對治身體寒涼的疾病。平性的食品則是用來調治一切的狀態。比如在受寒的時候喝點熱的薑湯、蔥湯、葡萄酒等這些性味屬於溫熱性的食物,就能有效祛除體內的寒氣。在夏季炎熱的氣候環境下,喝一些綠豆湯、仙草湯、椰子汁、冰紅茶等性味屬於寒涼性的飲品,就可以散去體內的熱氣。
五味當中,辛、甘之味屬於陽性,能夠溫補、升散。酸味和苦味、鹹味,都是屬於陰性,酸味能夠上湧,苦味能夠瀉火,鹹味能夠軟堅。在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具有滲濕利水的作用。所以辛味的食材,如肉桂,生薑,蔥,蒜等能溫補。醋,酸梅等酸味能收斂耗散的陽氣。苦瓜的苦能清熱瀉火,白米糯米的甜能補益腸胃。海哲皮的鹹能清熱化痰,消積潤腸。
由此可知,薄荷葉(辛涼)、菊花茶(甘涼)可以清利頭目,山藥(甘平)可升清益胃,老薑(辛溫)可溫中養胃; 而綠茶(微苦寒)可消食清熱、祛痰利腸。麥門冬(甘寒)可養陰生津,蓮子心(苦寒)能清心降火,海帶(鹹寒)能夠消痰散結,椰子(甘寒)能夠益氣生津,清暑利尿。尤其像蓮藕(甘平)生食能解胸中熱,散胸中留血,止煩渴,清胃熱,開胃寬中補五臟。所謂散胸中留血,就像是不小心的跌傷撞及胸口,脅肋拉傷使胸肋疼痛,久咳有痰黃稠,胃口不佳的情形下,都可以用蓮藕來化除胸中的瘀血,去除瘀傷,減少胃部的熱,對消化性潰瘍的患者亦甚有助益。所以一種平常的食材,也是很好的調傷用中藥。
話說回來,究竟該怎麼吃才對?
這些藥食的性味在遠古時代的黃帝內經即已記載,此即是藥食同源的理論源頭。古人在生活上對環境變化及身體相對應產生的變化相當的敏感,他們用心的體會每一個時節身心上的不同,而且記錄下來供後人參考。比如說當時序進入夏天,天氣變熱變濕之後,我們人的身體也會變濕變熱,身體會耗用相當多的能量提升自己的代謝能力,以產生熱來對待外界的熱,利用身上的水份排出以帶出身體上的熱。所以當水份代謝不正常時,水氣積滯在皮毛部位則易造成皮膚上的癢產生。所以中醫就會用到像薏苡仁來健脾袪濕,紅豆能清熱利濕,荷葉清利水氣來代謝水氣。還有天氣太熱身體能量不足時,中醫會用到人參類的藥材來補氣虛,使身體能產生足夠的體力來進行代謝。
所以,在藥食同源上有兩個原則要注意的,一是「食養正氣」,即在身體無病的情況下,或日常養生,或身體虛弱需要補養的時候,要盡量用調整飲食的方法來扶持正氣。二是「毒藥攻邪」,即在身體有病的時候,要用各種氣味比較明顯、功力比較大一些的藥物來配伍組方,以祛除病邪。正確運用這兩個原則,就能取得顯著效果,選取當時,當季,當地的藥食來調養自已的身體是最好的。如果不分身體狀況、疾病特點,無視體質類型、氣候地域等差異,跟風似的聽說什麼好就一味地大吃特吃,時間長了,勢必會吃出問題,也容易因為偏食或過食而引起新的疾病發生。
葉明憲 醫師
●主要專長:中醫腫瘤調養、放化療術後調養。
●次要專長:過敏性疾病、能量診斷法、體質調養、飲食運動。
文 葉明憲醫師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4%
我喜歡:36%
很實用:12%
夠新奇:4%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9/29
說明清楚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9/29
好資料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6/15
藥食同源因此是一種深刻的思考及一種與自然融洽的生活態度。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6/14
很好
Klein(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6/14
So good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6/12
很好
bezier(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6/12
g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