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銀閃閃的海上榮耀
刊登日:104/07/01
7,491
身型修長猶如銀刃的秋刀魚,是秋季鮮味的象徵;運用從日本學習來的獨特漁法─棒受網,臺灣漁民將之發揚光大,搭配以類似原理捕捉魷魚的遠洋漁船,不僅將秋刀魚年產量直逼世界第一名的日本,更讓臺灣遠洋漁船的競爭力超越日本,成為臺灣漁業的新亮點。遙想在西北太平洋海面上,臺灣漁船大陣仗在夜裡亮滿輝煌集魚燈,揚網撈捕銀光閃閃、擾動翻騰的秋刀魚群,是何等炫目的壯觀景象!
每年8∼12月是秋刀魚的主要漁期,由於捕捉秋刀魚的方式與魷魚同屬運用燈光來吸引,因此在臺灣有一大批遠洋漁船,每年
上半年到南美洲福克蘭群島捕撈魷魚後,在8月之前,回到臺灣進行運補,再整裝北上前往日本北海道東北方的秋刀魚漁場進行補撈作業。秋刀魚漁場位置,雖然因年稍有變動,一般而言,在每年8月,魚群由鄂霍次克海開始南下,8月下旬至北海道東方海域,一般稱為「道東漁場」,接下來進入9∼10月,魚群在三陸(指青森至松島灣)外海,11月則在長磐(指松島灣至千葉縣上方)、鹿島灘沿岸,而整個漁期在12月中旬前結束。
善用「棒受網」漁法 作業時間超密集
圍捕秋刀魚的方式稱為「棒受網」,雖然運用魚群「趨光性」來捕捉的基本模式與魷魚一樣,但最大不同在於,利用一根幾乎與船身等長的浮棒與漁網組成的「棒受網」來捕撈,浮棒多數採用玻璃纖維中空圓柱,外面再綁上竹竿。圍捕時首先由船上人員測量海水溫度、流向、流速等海況資料,並利用強光探照燈及聲納探測器尋找魚群。在選定作業地點後,就開啟全船的集魚燈,數千盞的白燈紅燈同時點亮,並以強光探照燈對著海面由外向內掃描,以誘導魚群游向船邊。等到魚群密密麻麻群集於船隻附近時,漸次將下風處的集魚燈關閉,使集魚燈集中於上風處(揚網舷)。再來將揚網舷的集魚燈依序關閉後,開啟紅色集魚燈,此時魚群開始往上跳躍,即可捲揚前綱準備揚網。張網時,若遇到無風無量氣候,船身會利用船首的側推器橫向偏移船身,以利漁網張開。最後將棒受網揚起後,將網袋留於水中,並以漁撈幫浦吸管插入袋網中將魚吸至自動選別機,依規格分成5∼6級,再由船員整箱送至冷凍庫急速冷凍,每次作業約30∼40分鐘。
關於分級包裝,臺灣區遠洋魷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施教民說,全臺共有90多艘漁船,各家分級的標準並不盡相同,不過多以在市場上如何容易銷售為考量。以他為例,共分為6級:特大為56∼60尾(每箱)以下,1號為66∼72尾,2號為80∼86尾,3號為100∼110尾、4號為130∼140尾、5號為150∼160尾以上,每箱重量約10∼11公斤,其中有作為食用為主,也有部分主要為鮪延繩釣的餌料。
臺日作業大不同 競爭力互有高低
臺灣名列全球前四大秋刀魚的漁捕國,與日本、南韓、俄國等國家彼此競爭,一向以來日本穩居第一,然而,2011年日本遭逢311強震災害,不少漁船損毀,大大影響當年日本秋刀魚的產量,也使得臺灣漁貨量在當年相當接近日本。施教民進一步指出,除了漁船損毀外,更嚴重的是東北地區許多漁港遭逢海嘯破壞,而日本多半在其近海捕撈秋刀魚,在船上利用混合海水、粗鹽與冰塊的「水冰」來保鮮,在捕撈隔天最多3天後就必須回到漁港卸貨,接著在碼頭利用選別機進行分級作業,漁船與海港毀損,當然直接衝擊秋刀魚產量。雖然日本當時產量降低,但施教民仍認為「日本是水產管理最好的國家」,針對秋刀魚,每年6、7月派遣試驗船出海測試,先行瞭解當年實際魚況,8月初秋刀魚協會再邀集船家與水產加工業者根據測試報告,加上考慮庫存量,共同討論設定當年的生產總量,再讓漁船出海作業,最快也要8月10日前後。因為日本作業時間較接近秋天盛產期,秋刀魚發育油脂豐腴,品質自然較高,而臺灣上半年未前往福克蘭群島捕魷魚的船隻,可能早在5、6月就前往秋刀魚漁場,尚未進入盛產期,初期魚貨風味稍減。
技術源自於日本 臺發展青出於藍目前全臺捕撈秋刀魚的漁船數量達91艘,加上與捕捉魷魚相互搭配,這種「船」盡其用的方式,也讓臺灣遠洋漁船的競爭力超過鄰近的漁業大國—日本。施教民指出,日本捕秋刀魚的漁船因為採用「水冰」方式,設備並不足以進行遠洋作業,而臺灣秋刀魚漁船噸位在700∼1300萬噸,船上設有低溫急速冷凍設備,以主力的1000萬噸漁船來看,整艘裝滿可達8∼9萬箱,每箱10公斤,一艘總體產量900公噸。反觀日本,漁業主管機關水產廳規定限制捕捉魷魚的遠洋漁船不得在日本沿岸捕撈秋刀魚,此一政策直接影響遠洋漁船的發展,使得總船數從全盛時期的80多艘,衰退到近年來僅剩個位數,施教民用「全軍覆沒」來形容其現況。施教民表示,今年第一批秋刀魚已運回臺灣,最高一公斤賣到40元,平均35元,他估計今年產量會較去年稍降,加上庫存幾乎出清,因此銷售價格較高。「產量降低主要是因為,作業船隻從福克蘭群島返航時間晚了15天,7月底去年有60多艘到漁場下網,產量約1.2萬公噸,今年同期僅40多艘開始作業,產量約6、7千公噸,是去年的一半。」施教民說。
秋刀魚業正興旺 漁法環保受鼓勵
根據漁業署資料指出:早期臺灣並無秋刀魚漁業,當初遠洋鮪釣漁船每年從日本進口1∼2萬噸的秋刀魚,用來作為釣餌,當時所耗費的外匯十分可觀。而最早在1976年,由臺灣省水產試驗所海功號研究船,前往西北太平洋作業開發成功,然後1977年,就利用2艘拖網船改裝而成的棒受網船前往作業,但漁獲量僅僅100噸,效果不盡理想。自1977∼2005年間,經過業界不斷的努力與改進,參與作業的船數以1985∼1990年間較多(最高有43艘),1993∼1996年間則有減少(最少僅有14艘),最近三年均有67艘,為歷年來之最高。在漁獲量方面,自2000∼2003年間,因投入作業船數增多,致使漁獲量逐年增加,以2003年之9.15萬噸創歷史新高,但2004年的漁獲量則較2003年大幅減少,2005年產量逾10萬噸,而自2010年起三年來產量皆在16萬噸上下,成績婓然,僅次於日本,居全球第二。除了船隊陣容堅強與產量穩定外,秋刀魚讓漁業署十分看重的原因在於,根據科學家研究指出,目前西北太平洋秋刀魚資源狀況良好,加上秋刀魚作業船隊是利用秋刀魚之趨光性,採用不會對其他物種及海洋生態造成衝擊之「棒受網」漁法捕撈,符合資源永續利用的環保漁業。
公海上與中韓拚 外銷主力中韓歐
目前在西北太平洋公海捕捉秋刀魚的國家包括臺灣、韓國與中國,而日本與俄國多以沿岸近海捕捉,施教民強調「抓秋刀魚是有技術的!中國除了船隻數量較少,發展時間比起臺灣也晚1、20年,但是正在急起直追中。因此臺灣如何保持領先地位,需要漁民齊心合力。」談及兩岸ECFA,施教民坦言,「雖然關稅從10%降到5%再到零關稅,但是還需要申報貨物稅,因此對於秋刀魚業的直接幫助尚不明顯。」另外,韓國秋刀魚作業漁船數量10多艘,加上船齡較高,每艘魚貨量平均不到2000噸,總體產量約2.5萬公噸,而國民總消費需要7.5萬公噸,臺灣成為最佳供應地,每年輸出3、4萬公噸。臺灣相較日本,民眾食用秋刀魚的量較低,施教民認為臺灣天氣比較熱,秋刀魚味道較重,連日食用的機率不高,因此秋刀魚內需量每年約2、3公噸,其餘多數外銷,目前外銷以韓國、中國與歐洲為三大市場,韓國與中國為食用,而歐洲市場中的挪威與冰島是作為捕螃蟹的誘餌。同樣是秋刀魚,臺日韓食用方式小有差別,臺灣一般是燒烤、薑燒,日本除了普遍以燒烤料理外,也有生魚片,而韓國有一特殊吃法,在距離釜山車程2小時的小漁村—九龍浦(Guryongpo),因為當地風強刺骨,適合製作秋刀魚乾,吃法是切段,加上海苔、蔥,包進生菜葉,口感獨特。
營養高又價格廉 份量剛好一人份
漁業署表示,臺灣漁船所捕的秋刀魚產於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漁季為每年的6∼11月,因保鮮技術良好,終年均可供應,同時秋刀魚富含DHA、EPA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營養價值高,為物美價廉的優質國民美味鮮食。漁業署指出,秋刀魚自海中捕獲後,立即在船上分級包裝,並以低溫急速冷凍保存,確保產品鮮度,因此品質優良,終年供應無虞。秋刀魚生長在沒有環境污染的大洋,富含預防心血管疾病的EPA、促進嬰幼兒腦部發育與抗老人痴呆的DHA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及牛磺酸,並含有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及利用的良質蛋白質、抗老化的維生素E、抗貧血的維生素B2;內臟則含有高量的鈣、菸鹼酸及維生素A、D等,營養價值高於其他許多魚類及肉類,而且烹調方便。同時秋刀魚體型大小適中,並具有處理、烹調容易的優點,一人一尾剛剛好。
*職人引路
高雄市漁業文化館
高雄市是臺灣遠洋漁業的發祥地,擁有3,0 0 0 餘艘漁船、筏,作業於臺灣沿近海域和世界三大洋,出入南非共和國開普敦港等共71處國外漁業基地。高雄市漁業依產業特性可區分為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養殖漁業及冷凍水產加工業,而「漁業文化館」則展出遠洋拖網漁業、沿近海漁業、水產加工業、養殖漁業及漁業保育與利用等各主題區,結合前鎮漁港魚貨直銷中心、前鎮魚市場,是民眾了解漁業知性文化和休憩觀光的好去處。
地 址:高雄市前鎮區漁港中一路2號B1
電 話:(07)815-7085
開放時間: 週二~週日上午9:30~11:30、下午2:00~5:00(週一休館)
僅接受民眾預約參觀,參觀人數至少10人以上,預約者請於參觀日前3天以網路或書面(傳真即可)或每週一~五以電話預約參觀。
預約網路:ht tp://www.kcg.gov.tw/webcht
預約傳真:(07)815-9365
預約專線:(07)815-7085#1109~1117
文╱趙艾垣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臺灣區遠洋魷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
每年8∼12月是秋刀魚的主要漁期,由於捕捉秋刀魚的方式與魷魚同屬運用燈光來吸引,因此在臺灣有一大批遠洋漁船,每年
上半年到南美洲福克蘭群島捕撈魷魚後,在8月之前,回到臺灣進行運補,再整裝北上前往日本北海道東北方的秋刀魚漁場進行補撈作業。秋刀魚漁場位置,雖然因年稍有變動,一般而言,在每年8月,魚群由鄂霍次克海開始南下,8月下旬至北海道東方海域,一般稱為「道東漁場」,接下來進入9∼10月,魚群在三陸(指青森至松島灣)外海,11月則在長磐(指松島灣至千葉縣上方)、鹿島灘沿岸,而整個漁期在12月中旬前結束。
善用「棒受網」漁法 作業時間超密集
圍捕秋刀魚的方式稱為「棒受網」,雖然運用魚群「趨光性」來捕捉的基本模式與魷魚一樣,但最大不同在於,利用一根幾乎與船身等長的浮棒與漁網組成的「棒受網」來捕撈,浮棒多數採用玻璃纖維中空圓柱,外面再綁上竹竿。圍捕時首先由船上人員測量海水溫度、流向、流速等海況資料,並利用強光探照燈及聲納探測器尋找魚群。在選定作業地點後,就開啟全船的集魚燈,數千盞的白燈紅燈同時點亮,並以強光探照燈對著海面由外向內掃描,以誘導魚群游向船邊。等到魚群密密麻麻群集於船隻附近時,漸次將下風處的集魚燈關閉,使集魚燈集中於上風處(揚網舷)。再來將揚網舷的集魚燈依序關閉後,開啟紅色集魚燈,此時魚群開始往上跳躍,即可捲揚前綱準備揚網。張網時,若遇到無風無量氣候,船身會利用船首的側推器橫向偏移船身,以利漁網張開。最後將棒受網揚起後,將網袋留於水中,並以漁撈幫浦吸管插入袋網中將魚吸至自動選別機,依規格分成5∼6級,再由船員整箱送至冷凍庫急速冷凍,每次作業約30∼40分鐘。
關於分級包裝,臺灣區遠洋魷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施教民說,全臺共有90多艘漁船,各家分級的標準並不盡相同,不過多以在市場上如何容易銷售為考量。以他為例,共分為6級:特大為56∼60尾(每箱)以下,1號為66∼72尾,2號為80∼86尾,3號為100∼110尾、4號為130∼140尾、5號為150∼160尾以上,每箱重量約10∼11公斤,其中有作為食用為主,也有部分主要為鮪延繩釣的餌料。
臺日作業大不同 競爭力互有高低
臺灣名列全球前四大秋刀魚的漁捕國,與日本、南韓、俄國等國家彼此競爭,一向以來日本穩居第一,然而,2011年日本遭逢311強震災害,不少漁船損毀,大大影響當年日本秋刀魚的產量,也使得臺灣漁貨量在當年相當接近日本。施教民進一步指出,除了漁船損毀外,更嚴重的是東北地區許多漁港遭逢海嘯破壞,而日本多半在其近海捕撈秋刀魚,在船上利用混合海水、粗鹽與冰塊的「水冰」來保鮮,在捕撈隔天最多3天後就必須回到漁港卸貨,接著在碼頭利用選別機進行分級作業,漁船與海港毀損,當然直接衝擊秋刀魚產量。雖然日本當時產量降低,但施教民仍認為「日本是水產管理最好的國家」,針對秋刀魚,每年6、7月派遣試驗船出海測試,先行瞭解當年實際魚況,8月初秋刀魚協會再邀集船家與水產加工業者根據測試報告,加上考慮庫存量,共同討論設定當年的生產總量,再讓漁船出海作業,最快也要8月10日前後。因為日本作業時間較接近秋天盛產期,秋刀魚發育油脂豐腴,品質自然較高,而臺灣上半年未前往福克蘭群島捕魷魚的船隻,可能早在5、6月就前往秋刀魚漁場,尚未進入盛產期,初期魚貨風味稍減。
技術源自於日本 臺發展青出於藍目前全臺捕撈秋刀魚的漁船數量達91艘,加上與捕捉魷魚相互搭配,這種「船」盡其用的方式,也讓臺灣遠洋漁船的競爭力超過鄰近的漁業大國—日本。施教民指出,日本捕秋刀魚的漁船因為採用「水冰」方式,設備並不足以進行遠洋作業,而臺灣秋刀魚漁船噸位在700∼1300萬噸,船上設有低溫急速冷凍設備,以主力的1000萬噸漁船來看,整艘裝滿可達8∼9萬箱,每箱10公斤,一艘總體產量900公噸。反觀日本,漁業主管機關水產廳規定限制捕捉魷魚的遠洋漁船不得在日本沿岸捕撈秋刀魚,此一政策直接影響遠洋漁船的發展,使得總船數從全盛時期的80多艘,衰退到近年來僅剩個位數,施教民用「全軍覆沒」來形容其現況。施教民表示,今年第一批秋刀魚已運回臺灣,最高一公斤賣到40元,平均35元,他估計今年產量會較去年稍降,加上庫存幾乎出清,因此銷售價格較高。「產量降低主要是因為,作業船隻從福克蘭群島返航時間晚了15天,7月底去年有60多艘到漁場下網,產量約1.2萬公噸,今年同期僅40多艘開始作業,產量約6、7千公噸,是去年的一半。」施教民說。
秋刀魚業正興旺 漁法環保受鼓勵
根據漁業署資料指出:早期臺灣並無秋刀魚漁業,當初遠洋鮪釣漁船每年從日本進口1∼2萬噸的秋刀魚,用來作為釣餌,當時所耗費的外匯十分可觀。而最早在1976年,由臺灣省水產試驗所海功號研究船,前往西北太平洋作業開發成功,然後1977年,就利用2艘拖網船改裝而成的棒受網船前往作業,但漁獲量僅僅100噸,效果不盡理想。自1977∼2005年間,經過業界不斷的努力與改進,參與作業的船數以1985∼1990年間較多(最高有43艘),1993∼1996年間則有減少(最少僅有14艘),最近三年均有67艘,為歷年來之最高。在漁獲量方面,自2000∼2003年間,因投入作業船數增多,致使漁獲量逐年增加,以2003年之9.15萬噸創歷史新高,但2004年的漁獲量則較2003年大幅減少,2005年產量逾10萬噸,而自2010年起三年來產量皆在16萬噸上下,成績婓然,僅次於日本,居全球第二。除了船隊陣容堅強與產量穩定外,秋刀魚讓漁業署十分看重的原因在於,根據科學家研究指出,目前西北太平洋秋刀魚資源狀況良好,加上秋刀魚作業船隊是利用秋刀魚之趨光性,採用不會對其他物種及海洋生態造成衝擊之「棒受網」漁法捕撈,符合資源永續利用的環保漁業。
公海上與中韓拚 外銷主力中韓歐
目前在西北太平洋公海捕捉秋刀魚的國家包括臺灣、韓國與中國,而日本與俄國多以沿岸近海捕捉,施教民強調「抓秋刀魚是有技術的!中國除了船隻數量較少,發展時間比起臺灣也晚1、20年,但是正在急起直追中。因此臺灣如何保持領先地位,需要漁民齊心合力。」談及兩岸ECFA,施教民坦言,「雖然關稅從10%降到5%再到零關稅,但是還需要申報貨物稅,因此對於秋刀魚業的直接幫助尚不明顯。」另外,韓國秋刀魚作業漁船數量10多艘,加上船齡較高,每艘魚貨量平均不到2000噸,總體產量約2.5萬公噸,而國民總消費需要7.5萬公噸,臺灣成為最佳供應地,每年輸出3、4萬公噸。臺灣相較日本,民眾食用秋刀魚的量較低,施教民認為臺灣天氣比較熱,秋刀魚味道較重,連日食用的機率不高,因此秋刀魚內需量每年約2、3公噸,其餘多數外銷,目前外銷以韓國、中國與歐洲為三大市場,韓國與中國為食用,而歐洲市場中的挪威與冰島是作為捕螃蟹的誘餌。同樣是秋刀魚,臺日韓食用方式小有差別,臺灣一般是燒烤、薑燒,日本除了普遍以燒烤料理外,也有生魚片,而韓國有一特殊吃法,在距離釜山車程2小時的小漁村—九龍浦(Guryongpo),因為當地風強刺骨,適合製作秋刀魚乾,吃法是切段,加上海苔、蔥,包進生菜葉,口感獨特。
營養高又價格廉 份量剛好一人份
漁業署表示,臺灣漁船所捕的秋刀魚產於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漁季為每年的6∼11月,因保鮮技術良好,終年均可供應,同時秋刀魚富含DHA、EPA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營養價值高,為物美價廉的優質國民美味鮮食。漁業署指出,秋刀魚自海中捕獲後,立即在船上分級包裝,並以低溫急速冷凍保存,確保產品鮮度,因此品質優良,終年供應無虞。秋刀魚生長在沒有環境污染的大洋,富含預防心血管疾病的EPA、促進嬰幼兒腦部發育與抗老人痴呆的DHA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及牛磺酸,並含有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及利用的良質蛋白質、抗老化的維生素E、抗貧血的維生素B2;內臟則含有高量的鈣、菸鹼酸及維生素A、D等,營養價值高於其他許多魚類及肉類,而且烹調方便。同時秋刀魚體型大小適中,並具有處理、烹調容易的優點,一人一尾剛剛好。
*職人引路
高雄市漁業文化館
高雄市是臺灣遠洋漁業的發祥地,擁有3,0 0 0 餘艘漁船、筏,作業於臺灣沿近海域和世界三大洋,出入南非共和國開普敦港等共71處國外漁業基地。高雄市漁業依產業特性可區分為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養殖漁業及冷凍水產加工業,而「漁業文化館」則展出遠洋拖網漁業、沿近海漁業、水產加工業、養殖漁業及漁業保育與利用等各主題區,結合前鎮漁港魚貨直銷中心、前鎮魚市場,是民眾了解漁業知性文化和休憩觀光的好去處。
地 址:高雄市前鎮區漁港中一路2號B1
電 話:(07)815-7085
開放時間: 週二~週日上午9:30~11:30、下午2:00~5:00(週一休館)
僅接受民眾預約參觀,參觀人數至少10人以上,預約者請於參觀日前3天以網路或書面(傳真即可)或每週一~五以電話預約參觀。
預約網路:ht tp://www.kcg.gov.tw/webcht
預約傳真:(07)815-9365
預約專線:(07)815-7085#1109~1117
文╱趙艾垣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臺灣區遠洋魷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
上一篇
Omega-3與DHA
下一篇
泰雅的祝福-Ali 桂竹筍飄香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2%
我喜歡:24%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3/26
GOOD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7/09
好棒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