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頭暈眼花-重休息安神
刊登日:104/07/27

真暈假暈大不同
真性眩暈(Vertigo)患者自覺周圍景物或自身在旋轉,是由於內耳聽神經迷路、前庭神經,腦幹和小腦病變所引起,見於內耳眩暈(梅尼爾氏症),急性迷路炎,稱為耳源性眩暈。一般人較熟悉的是眩暈伴隨有耳鳴、重聽的梅尼爾氏症。
假性眩暈(Dizziness)只是頭暈感輕度的站不穩,像是感冒、急性中耳炎、帶狀疱疹、動脈硬化症、高血壓、腦中風、貧血、低血壓、頭部外傷、眼睛疲勞、自律神經失調、精神官能症等都會引起眩暈。
中醫治療分五大類
中醫將眩暈分為肝陽上亢、痰濁中阻、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瘀血阻絡和濕熱蘊結。其醫理和現代醫學極為吻合,現代醫學對眩暈採用臥床休息和精神安定劑,中醫的治療方法則更多樣。
一、 肝陽上亢症:中醫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陽上亢的症狀有眩暈、頭脹痛、面紅耳赤、易怒、失眠多夢、耳鳴、脈弦數,類似現今的高血壓,用天麻鉤藤飲治療。
二、 痰濁中阻症:中醫說「無痰不作眩」,中醫的「痰」是指人體不正常的液體分泌物。此處所指的是飲食不節或過服寒涼之物,損傷脾胃(中醫的脾是負責體內水分的代謝),體內水分代謝失調,水溼停胃,內耳淋巴液代謝不正常。常有眩暈陣歇發作、頭痛、視物旋轉,移動時眩暈更嚴重,不時口吐痰涎、苔白厚膩,類似現今的梅尼爾氏症,用半夏天麻白朮散治療,其成分都是一些健脾、和胃、去濕的藥物,使水分不致影響到內耳淋巴代謝,效果不錯。
三、 氣血虧虛。症狀包括:眩暈、突然起坐時加重、倦怠乏力、懶言、面色蒼白、唇甲淡白。類似低血壓、貧血等,用歸脾湯治療。
四、 腎精不足。症狀為:眩暈、耳鳴、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腰膝痠軟。由於先天不足、房勞過度、思慮驚恐引起眩暈,類似自律神經失調或精神官能症。中醫說腎開竅於耳,腎虛,腦髓空虛,可用河車大造丸治療。若同時有顴紅、咽乾、五心(雙手、雙足、心)煩熱、腎陰虛,可用左歸丸滋陰清熱。至於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腎陽虛者可用右歸丸溫補腎陽。
五、 瘀血阻絡。症狀為:眩暈、頭痛,而目痛在一個定點,同時有健忘、失眠、面唇色紫、舌有瘀斑,曾有頭部外傷史、動脈硬化症致缺氧,因血液循環不好,可用血府逐瘀湯治療。
六、 濕熱蘊結。症狀為:眩暈、耳痛(流膿水)發炎,類似感冒、急性中耳炎、帶狀疱疹等。可用龍膽瀉肝湯配合清熱解毒熱解消炎的藥物治療。
臨床上辨病和辨症論治,依照不同症狀以中藥方劑治療,效果顯著。
卓資彬 醫師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藥學系和中國醫藥學院學士後中醫系,現任漢方中醫聯合門診主任,並受聘擔任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學術顧問。
●擅長內科各種病症和針灸,對於肝腎疾病的治療尤其專精擅長,經常在報章雜誌發表中醫藥健康保健常識文章,獲得廣大讀者樂烈迴響,並深獲好評。漢方中醫聯合門診:02-2307-5970、02-2301-6181
養生IQ:眩暈除藥物治療,也可依辨證作適當的食療:
●肝陽上亢者,飲食宜清淡甘涼,宜用芹菜、菊花、綠茶。
●痰濁中阻者,宜疏利水濕,用白扁豆、薏苡仁去脾濕。
●氣血虧虛者,宜補氣血,食用魚類、乳蛋類以及家禽畜肉(例如雞肉加當歸、川芎)。
●腎精不足者,宜溫養腎,用杜仲或補骨脂配合豬腰煎服或食用核桃仁、黑豆等。
●瘀血阻絡者,宜活血化瘀通絡,用川七、丹參、山楂煎茶飲。
●濕熱蘊結者,宜去濕熱,宜赤小豆、綠豆等。
文/卓資彬
上一篇
食材你好-綠豆
下一篇
芒果鵝黃入我心 (2)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3%
我喜歡:15%
很實用:46%
夠新奇:8%
普普啦:8%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