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太巴塱-花東縱谷綻放光芒的富饒農田之地
刊登日:104/09/15
492
太巴塱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側,隔著光復溪及嘉農溪與西側的馬太鞍部落為鄰。太巴塱古時原名為(Tafalong),沿自於白螃蟹(afalong)故鄉之義,因為溪中多螃蟹,因此成為部落的名稱,現行之行政區域則由東富村、西富村、南富村及北富村等4村組成。太巴塱部落曾經以其農田土地肥沃,稻米收成良好,而被稱為「富田」。農作生產除以稻米為主外,另有、紅糯米、箭竹筍、黃藤心及野菜等等具原住民特色之農產品。
農改場技術專家引進水稻管理新技術
光復鄉稻米產銷班第3班萬中興班長是太巴塱部落水稻栽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全班水稻栽培面積最多時超過200公頃,也是太巴塱地區水稻栽培面積最大的產銷班。萬班長及班員多為近年回鄉務農青年,希望透過農作栽培,讓家鄉休耕多年的農地能重現綠色生機。萬班長有感於傳統水稻栽培管理方式已面臨瓶頸,期待能引進水稻管理新技術,以提升稻穀產量及米質,增加班員收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主動聯繫並由技術專家籌組團隊協助,透過土壤肥力分析、水稻品種特性介紹、病蟲害防治及田間栽培管理技術等課程的講授,讓班員們充分了解稻田管理實務,更對新技術的引進充滿期待。
為持續提升太巴塱地區水稻農友田間栽培技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103年一期作於蕭明山農友稻田設置「水稻綜合栽培管理示範田」一處,整合包括水稻田間栽培、施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在此次設置的栽培管理示範田區即採行放寬稻株插秧密度,以保持稻株間通風良好狀態,再配合水稻合理化施肥及適時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施行,有效減少田間病蟲害發生及降低生產成本。並於6月18日於蕭農友示範田辦理田間示範觀摩會,向參加觀摩會之農友宣導正確的水稻田間栽培管理技術,農友對示範成果非常滿意,希望能藉由新栽培技術的引進,減少水稻田間病蟲害為害,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提升區內稻米品質及產量,增加農友經濟收益。
原生紅糯米的故鄉
太巴塱地區的稻作產業除了生產食味口感佳的良質米品種稻米外,同時也是花蓮縣光復鄉極具地方特色之農特產紅糯米的生產重鎮。相傳阿美族先民移居寶島台灣時,臨行前,面對風強浪大、前途未知之際,因思念鄉情,依依難捨,族人隨行攜帶家鄉的紅糯米穀一袋,以供先民到達新生地時繁殖食用,因此當先民落腳於花蓮縣光復鄉之後,隨即開始繁殖栽培至今。紅糯米最先以陸稻栽培,生長於旱地、坡地等天然環境較差的環境,而現今則多採水田栽培。光復鄉阿美族人於婚喪喜慶及重要祭典場合,都會蒸煮紅糯米以做為宴客之用,以示不忘本及懷念祖先與感謝神靈保佑之恩。
提升紅糯米產品品質
紅糯米屬於香米品種,其糙米外觀呈現亮麗鮮紅色,煮熟後之米飯色澤深紅艷麗,除了具有一般糯米的特性之外,其米飯具有淡淡清香和越嚼越Q的口感,阿美族傳統上常蒸成Hag Hag(糯米飯)或Durun(都崙)來食用。由於紅糯米為地方品種,經長期種植以來,種原在田間混雜情形非常普遍。為提升紅糯米產品品質,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多年來即自轄區原鄉部落陸續蒐集紅糯混雜地方種原,並針對優良性狀進行純化與選拔,選育出紅香糯水稻新品種 花蓮22號 。
本場所研發之水稻新品種「花蓮22號」紅糯米稻種繁殖及採種技術亦於102年技轉予本區蕭明山農友,透過技術移轉提升紅糯米產品品質,未來預定以「大地廚房」品牌進行行銷,以提高紅糯米栽培面積及擴大紅糯米產品多元化利用,同時輔導太巴塱部落進行紅糯米種植及加工和包裝。除了可直接提升紅糯香米的品質,更可以促進太巴塱部落優質紅糯香米產品的多樣化應用,建立部落紅糯米產業之永續發展,也讓遠來遊客行腳太巴塱時,能品嘗到最具原鄉特色之紅糯米美食。
文圖/潘昶儒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農改場技術專家引進水稻管理新技術
光復鄉稻米產銷班第3班萬中興班長是太巴塱部落水稻栽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全班水稻栽培面積最多時超過200公頃,也是太巴塱地區水稻栽培面積最大的產銷班。萬班長及班員多為近年回鄉務農青年,希望透過農作栽培,讓家鄉休耕多年的農地能重現綠色生機。萬班長有感於傳統水稻栽培管理方式已面臨瓶頸,期待能引進水稻管理新技術,以提升稻穀產量及米質,增加班員收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主動聯繫並由技術專家籌組團隊協助,透過土壤肥力分析、水稻品種特性介紹、病蟲害防治及田間栽培管理技術等課程的講授,讓班員們充分了解稻田管理實務,更對新技術的引進充滿期待。
為持續提升太巴塱地區水稻農友田間栽培技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103年一期作於蕭明山農友稻田設置「水稻綜合栽培管理示範田」一處,整合包括水稻田間栽培、施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在此次設置的栽培管理示範田區即採行放寬稻株插秧密度,以保持稻株間通風良好狀態,再配合水稻合理化施肥及適時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施行,有效減少田間病蟲害發生及降低生產成本。並於6月18日於蕭農友示範田辦理田間示範觀摩會,向參加觀摩會之農友宣導正確的水稻田間栽培管理技術,農友對示範成果非常滿意,希望能藉由新栽培技術的引進,減少水稻田間病蟲害為害,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提升區內稻米品質及產量,增加農友經濟收益。
原生紅糯米的故鄉
太巴塱地區的稻作產業除了生產食味口感佳的良質米品種稻米外,同時也是花蓮縣光復鄉極具地方特色之農特產紅糯米的生產重鎮。相傳阿美族先民移居寶島台灣時,臨行前,面對風強浪大、前途未知之際,因思念鄉情,依依難捨,族人隨行攜帶家鄉的紅糯米穀一袋,以供先民到達新生地時繁殖食用,因此當先民落腳於花蓮縣光復鄉之後,隨即開始繁殖栽培至今。紅糯米最先以陸稻栽培,生長於旱地、坡地等天然環境較差的環境,而現今則多採水田栽培。光復鄉阿美族人於婚喪喜慶及重要祭典場合,都會蒸煮紅糯米以做為宴客之用,以示不忘本及懷念祖先與感謝神靈保佑之恩。
提升紅糯米產品品質
紅糯米屬於香米品種,其糙米外觀呈現亮麗鮮紅色,煮熟後之米飯色澤深紅艷麗,除了具有一般糯米的特性之外,其米飯具有淡淡清香和越嚼越Q的口感,阿美族傳統上常蒸成Hag Hag(糯米飯)或Durun(都崙)來食用。由於紅糯米為地方品種,經長期種植以來,種原在田間混雜情形非常普遍。為提升紅糯米產品品質,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多年來即自轄區原鄉部落陸續蒐集紅糯混雜地方種原,並針對優良性狀進行純化與選拔,選育出紅香糯水稻新品種 花蓮22號 。
本場所研發之水稻新品種「花蓮22號」紅糯米稻種繁殖及採種技術亦於102年技轉予本區蕭明山農友,透過技術移轉提升紅糯米產品品質,未來預定以「大地廚房」品牌進行行銷,以提高紅糯米栽培面積及擴大紅糯米產品多元化利用,同時輔導太巴塱部落進行紅糯米種植及加工和包裝。除了可直接提升紅糯香米的品質,更可以促進太巴塱部落優質紅糯香米產品的多樣化應用,建立部落紅糯米產業之永續發展,也讓遠來遊客行腳太巴塱時,能品嘗到最具原鄉特色之紅糯米美食。
文圖/潘昶儒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上一篇
春耕夏耘選好肥,秋收冬藏好收成
下一篇
保佑寶島之柚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2%
我喜歡:45%
很實用:9%
夠新奇:9%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6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2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2
讚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2
GOOD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9/18
很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9/18
很好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9/17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