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精「鯛」細琢ㄟ臺灣味
刊登日:104/10/20

【吳郭魚】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占領臺灣期間,郭啟彰先生被日閥徵召到新加坡為皇軍效命,遣返回臺之際,協同吳振輝先生引進莫三比克口孵非鯽,俗稱莫三比克種或是土種吳郭魚,因來自南洋,也有南洋鯽之稱。後人取兩位先生的姓氏來命名為「吳郭魚」。屬雜食且繁殖力極強,但體型小,色澤黑又怕冷;過度生殖,造成每單位體積魚量太大,反而成長受限,此品種已漸淘汰。
【福壽魚】
為了克服莫三比克魚種的缺點,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經過不斷反覆試驗,於1969 年以莫三比克種雌魚與尼羅種雄魚雜交育種成功,得一正雜交種,此魚種不但長得快體型也大,推廣到民間,家喻戶曉且大受歡迎,由水產試驗所鄧火土所長命名為福壽魚。至此,臺灣吳郭魚養殖進入快速商業化發展階段。
【單性吳郭魚】
生殖氾濫的莫三比克魚種,令研究人員費盡心思。終於水試所在1975 年成功以非洲尼羅種雌魚與歐利亞
種雄魚雜交,育成完全為雄性的後代,俗稱單性吳郭魚。相較之下,雄魚長得又大又快,而雌魚每年生產約4 ∼ 7 次,間隔3、4 周,魚卵孵育期間停止進食,故體型小成長速度慢,經濟價值比起雄魚較低,單性吳郭魚創造的經濟效益,甚至被稱為臺灣國寶魚。
【活力生態鯛】
長年積極培育優良品種與品系,進行換肉率、抗病性、取肉率等方面的研究,成功開發出肥美新品種,以湧泉活水養殖,魚體健康充滿活力,通過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 ASC 認證的臺灣鯛,被賦予「活力生態鯛」之名,臺灣吳郭魚養殖邁向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紅色吳郭魚】
由莫三比克吳郭魚白色突變而來,與成長體型較大的原生種尼羅吳郭魚,反覆雜交所生的品種,成魚體型
較大顏色鮮豔,同時兼具觀賞價值,所以深受消費大眾喜愛,更因此開啟外銷大門。去皮魚片,經固定血色素、超低溫凍結後,以「潮鯛」或「姬鯛」之名供應日本生魚片市場,然目前在臺灣傳統市場可見度不高。
文/蔡珍容 插圖/孫傳莉
上一篇
宜霜醉芙蓉
下一篇
蕹菜有機採種技術開發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1%
我喜歡:11%
很實用:14%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