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厝邊頭尾的白蔭油
刊登日:104/11/03
					
「其實醬油是副產品,我們新來源醬園的主力是白豆蔭醬。」他笑著說,在臺灣其他地方的豆蔭醬都是黑豆,但在雲嘉南一帶的海邊,很多人用黃豆做豆蔭醬。他拿起一罐白豆蔭醬,告訴我在五、六十年前,許多布袋人都是拿著碗公來購買,只要兩小匙,幾許薑絲,蒸魚時添一些,那味道就很美好很迷人。「我知道白豆蔭醬是主力,但是⋯⋯,聽說您打算釀一款特別的白醬油。」我表示半小時前才離開嘉義東石的十甲農場,農場主人蔡一宏先生告訴我,他種植的臺南4 號黃豆將會交由新來源醬園,運用布袋洲南鹽場的海鹽,釀製為有當地特色的白醬油。
這時蕭新旺先生才鬆口表示,這是「嘉義布袋嘴文化協會」的構思,他本人也還在摸索,畢竟用本土黃豆是個新嘗試。自父親那一輩起,他們就採用美國黃豆,以前黃豆就是黃豆,哪有基因改造豆的問題?但這幾年的食安問題,讓他意識到時代變了,剛好有機會,就試釀看看,或許能有新的好滋味?「很多滋味都是嘗試下的產物,譬如我們家的白醬油。」他告訴我以往家中將釀好的豆蔭撈起後,缸中剩下的汁液不忍倒掉,他的父親信仰一貫道,往往將汁液加熱消毒,用寶特瓶盛裝,提供給寺廟或道友。久而久之,這款鹹甘滋味在當地鄉親間傳開,大家不願白拿,都建議他們標價販售,因為色澤琥珀乾淨,不同於常見的黑醬油,於是取名為「白醬油」,後來聽說臺南和屏東一帶,純以黃豆釀造的醬油也叫「白醬油」。
他笑著表示不論名字怎麼取,反正釀造的方式都差不多,皆是透過麴菌分解豆子的產物。他帶著我走進三合院的左進房廳,兩個大木桶靠牆而立,散發著歲月的痕跡,這裡是煮豆子的地點,紅磚古宅沒冷氣,夏天時火一開,那溫度絕對精采。黃豆煮熟後,搬到三合院吹風冷卻,再移進做為麴室的右進房廳,撒上麴菌開始養麴。「我們沒有冷氣和暖氣,純粹靠祖先傳承下來的經驗和智慧做溫控,熱了就開窗,冷了就蓋上麻袋。」他捧起毛絨絨的豆麴塊,告訴我醬油的風味,就看豆麴的生長狀況。等麴長的差不多,用水洗乾淨,釀製的最後步驟,就是將麴豆和鹽巴放入三合院的缸甕裡靜置,這一放往往就是一年,才能釀出好味道。「年復一年,我的家族就是這樣經營著醬廠。」他的父親突然離世,很多事情都還沒問清楚,譬如家族的釀醬歷史,但牆上有一幅寫著「新來源」的字畫,時間是丁丑年冬,也就是1937 年時,蕭家已經開始經營醬園了。
蕭新旺帶著我走到戶外,笑著說時間過著,但有些東西不會改變,譬如嘉義的陽光、布袋的海風、新厝里的鹽味,還有「新來源醬園」的味道,這樣的生活,他很喜歡。
DATA
新來源醬園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新厝里103 號
電話:05-3476809、05-3472249
文圖/徐仲 (鄉間小路)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3%
											我喜歡:18%
											很實用:5%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