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脹氣和情緒有關
消化不良和脹氣是臨床上常有的症狀,有一部分是由於器官本身的疾病,譬如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食道、膽道和胰臟的疾病、小腸吸收不良或全身性疾病如肝硬化、腎衰竭、糖尿病、心臟病等。但有一部分是根本找不到原因,可能由於功能性身心(Psychosomatic)方面的疾病,特別是消化性症狀合併有焦慮、倦怠、憂鬱或情感性的壓力。
現代醫學對器官本身的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和脹氣治療有方。中醫則對功能性和精神或情感因素引起的氣滯、食滯脹氣效果卓著。
保和丸加上柴胡疏肝湯效果佳
中醫認為肝和情緒有關,肝鬱氣滯(鬱卒)致使腹部脹滿或脇下脹滿或隱隱作痛,可用幫助消化的藥物「保和丸」(組成:山楂、神麴、萊服子、茯苓、連翹、半夏、陳皮)配合疏肝理氣的藥方,如柴胡疏肝湯治療。肝火旺、口乾舌燥、性情急躁、大便乾、小便黃致腹脹氣,除消化藥物外,可用龍膽瀉肝湯配合治療。肝膽濕熱(發炎)、肝功能不好、膽汁分泌不佳、胃脹氣,飯後更甚,按之隱隱作痛、脇肋痛、胃口差、大便乾、小便黃,可用大柴胡湯配合內金、鬱金、金錢草等助消化的藥物治療。
針對功能性的問題,如:
●中氣不足、胃口差、胃下垂或脫肛的胃和小腹脹氣,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脾虛、大便軟、胃口差的胃或兩脇下脹滿,可用健脾化濕的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 脾腎虛寒、大便溏、小便清、怕冷、胃口差,胃和左右上腹部脹氣,可用附子理中湯加減。
● 腎陽虛虧、面色白、畏寒、腰痠、夜尿多、大便溏、腹脹入夜尤甚,可用補腎藥如右歸丸,配合助消化的枳朮丸加減(加減即一個藥方中,針對患者的體質症狀減去或加上某些藥物以達到較好的療效,而不只是固定的使用一個方子)。
養生IQ
對消化不良和脹氣,中醫的養生之道是要控制情緒、減少憂鬱、煩惱。飲食方面,甜食、豆類、洋蔥、甘藍菜、甜椒、花椰菜、牛奶等食物易產氣,少食為宜。食物以溫熱者為宜。氣遇寒則滯,遇熱則行,生冷寒食易致腹脹。油膩之物,不宜食用。糯米粘滯難消,宜少食。
地瓜、薯類多亦能滯氣。蘿蔔、山楂、麥芽、荸薺、柑、橘、檸檬、檳榔、茴香等消食理氣,可以消脹。
卓資彬 醫師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藥學系和中國醫藥學院學士後中醫系,現任漢方中醫聯合門診主任,並受聘擔任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學術顧問。
●擅長內科各種病症和針灸,對於肝腎疾病的治療尤其專精擅長,經常在報章雜誌發表中醫藥健康保健常識文章,
獲得廣大讀者樂烈迴響,並深獲好評。 漢方中醫聯合門診:02-2307-5970、02-2301-6181
文/卓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