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果實黑星病及黑點病之鑑定及管理
柑橘是臺灣的重要經濟果樹,依據農委會102年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全國柑橘栽植面積為25,888公頃,收穫面積在25,581公頃,產量為506,131公噸。目前中部地區(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柑橘栽種面積為3,781公頃,收穫面積為3,726公頃,產量為122,766公噸。在臺灣柑橘栽種歷史悠久,至光復為止,臺灣柑橘種類已超過30餘種。如今隨著大眾運輸便捷,其中引進種類日益增多,包括茂谷柑、臍橙、明尼橘柚、佛利蒙柑、無酸橙、血橙、蜜柚、文旦柚、西施柚、白柚、帝王柚、金橘、甜橘、帝王柑、砂糖橘、萊姆、三寶柑、豔陽柑、佛手柑、金柑、檸檬……等品種系。但相對之下,病害也隨之增加,有記錄種類多達150餘種,病害有白粉病(Erysiphe tingitaninum (Carter)Subram (syn.Oidium tingitaninum Carter.))、柑橘立枯病(Libaerobacrer asiatium(A fastidious phioem-limited G(-)bacterium))、潰瘍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Pv. Citri)、瘡痂病(Elsinoe fawcetti、SphacelomafawcettiJenkins (無性世代))、白紋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Dematophora necatrix(無性世代))、裾腐(Phytophthora nicotianae Henn.)、油斑病(Stenella citri-grisea(Fisher)Sivanesan)、黑點病(Diaporthe citriF. A. Wolf.,Phomopsis citri(無性世代))、褐腐病(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Leonian、P. palmivora Butler )、柑橘線蟲(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等,其中為害果實的病害以黑點病及黑星病最為嚴重。因此兩病害的發生需洞燭機先,預防更勝於治療,正確的診斷與對症下藥為當務。
一、黑點病
●學名:Diaporthe citriF. A. Wolf.(有性世代),Phomopsis citriH. S. Fawc(無性世代)
●英名:Citrus melanose stem-end rot
●別名:沙皮病
●分布:全世界柑橘栽植區
● 鑑定方式:柑橘各品種皆會受害,本病潛伏於前一年罹病枝幹上,至翌年春梢萌發遇連綿陰雨時隨即侵入,至5~6、9~10月為發生盛期,主要為害嫩枝、葉及果實,初期為紅褐色至黑褐色針頭狀的突起小點,病斑具輕微黃暈,新發生的病斑經1個月左右就成熟,且具有傳染能力,所形成的孢子隨雨水飛濺至果實,加重果實罹病度。後期病斑多時會結合,在果皮上形成淚斑或深褐色泥塊狀病斑,以手觸摸時,有粗糙感。
● 生物學特性:被害枝條上形成的孢子隨雨水飛濺至健康植體為唯一的傳染源,最適發病溫度為25℃。有性世代之子囊殼大小為340~1260×46.5~86.3μm。子囊孢子長橢圓形無色,大小14.5~17.5×6.0μm。無性世代柄子殼於枯枝或褐色蒂腐病的果實表皮下形成,為暗褐色扁圓形或圓形,直徑35~45μm。柄孢子分兩型,α型卵圓形孢子無色,單孢,兩端稍鈍,內有2個油孢,大小約5~9×2.5~4μm;另一形未見發芽,為β型絲狀孢子,無色,單孢,細長,有一端彎曲,不含油孢,大小約20~30×0.75~1.5μm。
● 管理方法:
1.柑橘類的任何一種品種皆會受害。
2.降低氮素肥料過量施用,可降低本病害發生。
3.早期清園,可預防感染源,5~10月間加強田間管理及施藥防治。
4.依最新網路版植物保護手冊推薦藥劑施用:
病蟲害名稱 | 藥劑名稱 | 劑型與倍數 | 安全採收期(天) | 作用機制代號 |
褐色蒂腐病(黑點病) | 三氟敏 | 50%水分散性粒劑 10,000倍 | 14 | C3 |
三氟敏* | 50%水分散性粒劑 10,000倍 | 金橘、金柑27(其他 | C3 | |
貝芬硫醌 | 56%可濕性粉劑 800倍 | 柑橘類21) | B1+mc9 | |
腈硫 | 22.7%水懸劑 1,000倍 | 30 | mc9 | |
鋅錳乃浦 | 80%可濕性粉劑 500倍 | 30 | mc3 | |
鋅錳乃浦 | 33%水懸劑 500倍 | 40 | mc3 | |
腐絕 | 40%可濕性粉劑 500倍 | 40 | B1 |
本表適用於柑橘,內容如有錯誤,均以農藥主管機關公告(「農藥資訊服務網」網站網址為http://pesticide.baphiq.gov.tw)為準。
表列防治藥劑依植物保護手冊104年01月30日網路版整理(http://www.acri.gov.tw)
二、黑星病
● 學名:Guignardia citricarpa 有性世代、Phoma citricarpa 無性世代
● 英名:Citrus black spot
● 分布:臺灣、中國、巴西、東南亞、阿根廷、非洲、澳洲。
● 鑑定方式:本病主要為害果實,亦可在葉片及枝條潛伏感染,以柳橙、檸檬最易發病,其次為椪柑、桶柑及柚類等各品種。柑橘貯藏期間可從數個小病斑融合成大塊斑,但只為害果皮,極少侵入果肉內。在各品種間病徵差異性甚大,有時會被誤認為黑點病,感染後在椪柑果實生育期間並不顯現病徵,至近成熟時,果皮上開始出現紅褐色圓形小斑點,漸次擴大為2~3mm,後轉成不規則圓形黑色,中央灰褐色略凹陷,周圍為紫褐色黃暈。上著生黑色小點。感染柳橙時,果皮上開始出現紅褐色至黑褐色圓形小斑點,逐漸擴大為2~3mm,後期為不規則圓形,中央紅褐色或灰白色略凹陷,周圍為紫褐色黃暈,密生黑色小點。感染桶柑時,果皮上開始出現紅褐色至黑褐色網狀小斑點,逐漸擴大融合為不規則形,中央紅褐色或黑褐色略凹陷,周圍略微黃暈。感染柚子時,果皮上出現紅褐色至黑褐色圓形斑點,逐漸擴大為1~2mm,後期為不規則圓形,略凹陷。
● 生物學特性:傳染源主要靠枯葉上所形成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約在落葉40~180天成熟,溫度在25~28℃,吸收雨水或露水由子囊殼內釋放出來,經由風雨飛濺至寄主上,成為初次感染源,發芽後以附著器附著在上表皮,再以侵入釘直接貫穿潛伏於果皮內,4~5月內不會出現病徵,直到果實接近成熟或轉色期時才陸續顯現病斑。樹齡高或樹勢衰弱者,極易受感染為害。春芽萌發至結果後期,約在6~8月是病菌感染果實的時期,若有前一期罹病果實仍留在樹上,翌年在春季開花期或結果期(於4月初落花後)很快感染幼果。落葉上的病菌,在雨量及日照充足的條件下,極易感染果實。相反的,地面過度潮濕或乾燥的環境,皆不利於本病發生。無性世代為柄子殼及精子器表生,圓形至扁圓形,黑色,大小89~87×98~110μm。有性世代為子囊殼於落葉上形成,同樣為圓或扁圓形,黑色,大小88~123×94~140μm。子囊殼內有8個子囊孢子,遇水時即開口彈出,子囊孢子為近紡垂形,無色單孢,大小14.0~17.0×7.0~8.5μm。
●管理方法:
1.柑橘類都會受害,以柳丁、檸檬最嚴重,其次為椪柑、柚類等。
2.氮素肥料施用過量會加重病害發生。
3. 罹病枝將是下次感染源,應設法修剪並清除,可預防再次感染,4~6月及8月間加強施藥防治。
4.依最新網路版植物保護手冊推薦藥劑施用:
病蟲害名稱 | 藥劑名稱 | 劑型與倍數 | 安全採收期(天) | 作用機制代 號 |
黑星病 | 腈硫克敏 | 16%水分散性粒劑 1,000倍 | 21 | mc9+C3 |
免得爛 | 80%水分散性粒劑 500倍 | 25 | mc3 | |
鋅錳乃浦 | 80%可濕性粉劑 500倍 | 40 | mc3 | |
甲基鋅乃浦 | 70%可濕性粉劑 500倍 | 40 | mc3 | |
免賴得 | 50%可濕性粉劑 3,000倍 | B1 | ||
四氯異苯腈 | 75%可濕性粉劑 500倍 | mc5 | ||
四氯異苯腈 | 75%水分散性粒劑 500倍 | mc5 | ||
腈硫醌 | 70%水分散性粒劑 1,000倍 | mc9 | ||
腈硫醌 | 70%可濕性粉劑 1,000倍 | mc9 | ||
免賴得 | 50%可濕性粉劑 4,000倍+礦物油 200倍 | B1+NC | ||
免賴得 | 50%可濕性粉劑+礦物油 200倍 | 添加展著劑出來通X-114 3,000倍 | B1+NC | |
鋅錳乃浦 | 80%可濕性粉劑 650倍+礦物油 200倍 | mc3+NC | ||
鋅錳乃浦 | 80%可濕性粉劑 650倍+礦物油 200倍 | 添加展著劑出來通X-114 3,000倍 | mc3+NC |
本表適用於柑橘,內容如有錯誤,均以農藥主管機關公告(「農藥資訊服務網」網站網址為 http://pesticide.baphiq.gov.tw)為準。
表列防治藥劑依植物保護手冊104年01月30日網路版整理(http://www.acri.gov.tw)
三、結語
田間衛生管理可說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防治對策,針對柑橘園內枯枝、落葉及落果等清除,並集中燒毀,可防止病蟲害借此躲藏蔓延,形成再次感染源,配合適度的整枝修剪,以維持果園內日照充足與通風,可有效阻斷中間寄主,降低病害發生及日後防治的成本。
文圖/葉士財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