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植物寄生性線蟲病害診斷及防治方法(一)
刊登日:105/01/21
13,191
植物寄生性線蟲有別於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細菌及病毒)為多細胞動物,但由於身體細長微小,體長僅0.5~5公釐,多數少於2公釐,體寬介於0.05~0.25公釐,肉眼極不易觀察,就曾經有農友在農業技術諮詢時,把水生的絲蚯蚓誤認為是線蟲,當場要植物保護專家幫忙解決線蟲病害問題,這說明了農友對如何判斷是否為線蟲病害有相當的疑惑。要讓農友認識植物寄生性線蟲,最常用來加深農友印象的方法就是「植物有線蟲寄生,人也有線蟲寄生」,人的寄生性線蟲就是蛔蟲、蟯蟲、鉤蟲,就是閩南話的「糞鉤蟲」,對於年長的農友長輩以及年輕的青年農民都能在腦中立刻浮現畫面,再適時的將植物寄生性線蟲為害作物的圖片精彩的展示,線蟲病害的判斷就有了初步的認識。
一、臺灣重要的植物寄生性線蟲
臺灣重要的植物寄生性線蟲有根瘤線蟲、根腐線蟲、柑桔線蟲及葉芽線蟲等種類:
(一)根瘤線蟲
寄主範圍甚廣,有紀錄之作物及雜草,約有3,000種,在臺灣根瘤線蟲的種類有5種:南方根瘤線蟲、爪哇根瘤線蟲、花生根瘤線蟲、北方根瘤線蟲及水稻根瘤線蟲等,為地下部內寄生固著性的線蟲,特點是寄生作物根部並於根系上形成大小不一的腫瘤,因而得名。
根瘤於根瘤線蟲雌蟲產卵後開始腐敗,導致根系腐敗或停滯生長,而地上部病徵表現則視土壤中線蟲密度高低與根系受害情形決定,植株常因水分、養分及微量元素吸收不足,導致葉片萎凋、黃化、微量元素缺乏、矮化等發育不良情形,根系嚴重危害時傷口容易引起其他土壤傳播性病害複合感染而死亡。
根瘤線蟲感染根莖作物或球莖、塊莖花卉,會於繁殖體上出現不正常腫瘤、龜裂或腐敗病徵,並成為下期作感染源,以山藥為例,根瘤線蟲最初感染源由罹病種薯或土壤中存活的卵塊孵化成二齡幼蟲為害山藥,於生育初期侵入根系,刺食維管束周圍組織,被害根部因細胞巨型化而形成根瘤(圖1),後期根系腐爛,以致水分、養分之輸導受阻,地上部植株呈現微量元素缺乏或萎凋病徵,影響植株生長勢與塊莖長肥大,嚴重時造成植株死亡。生育中後期,繁殖增量的根瘤線蟲感染塊莖,造成塊莖上有明顯腫瘤凸起,皮下組織有壞疽斑點(雌蟲及卵塊),感染深度依山藥品種不同而異(圖2、3、4),對山藥塊莖可造成39~52%的減產。
根瘤線蟲病害的田間診斷,需與十字花科根瘤病及豆科根瘤作區分,十字花科根瘤病僅發生於十字花科蔬菜,且根瘤多為紡錘狀的腫大,切開內部無根瘤線蟲雌蟲蟲體,豆科根瘤僅發生於豆科作物,其根瘤切開接觸空氣後呈現紅色。
(二)根腐線蟲
寄主範圍甚廣,在臺灣根瘤線蟲的種類有4種:南方根腐線蟲、北方根腐線蟲、茶根腐線蟲及玉米根腐線蟲等,為地下部內寄生潛移性的線蟲,主要刺食植物地下部幼嫩根尖,再侵入皮層細胞繁殖、潛移,導致根部腐敗,因而得名。
根系受害初期表面出現紅棕色病徵,隨著線蟲移行擴大,後期呈現棕褐色腐敗病徵,地上部植株生長因根系受害,呈現與根瘤線蟲為害所造成病徵相似。以山藥為例,根腐線蟲以土壤中存活的雌蟲或罹病種薯中二齡以上之根腐線蟲為最初感染源,於山藥生育初期刺食地下部幼嫩根尖,侵入皮層細胞繁殖潛移,造成根細胞腐爛死亡,地上部病徵與根瘤線蟲病徵相似。根腐線蟲於塊莖生長與肥大時期感染塊莖,造成山藥罹病塊莖有深入組織1~5公分之乾腐裂陷,組織成黑褐色木栓化,疏鬆若海綿之病徵(圖5、6),可造成67~100%罹病率。
(三)柑桔線蟲
主要為害柑桔類果樹、柿樹及葡萄,為地下部半內寄生固著性的線蟲。柑桔線蟲以二齡幼蟲侵入營養根,將頭部刺入皮層內取食,破壞附近細胞,俟土壤傳播性病害複合感染後,根系受害部位呈現黑褐色的壞疽,皮層和中柱脫離導致腐敗,地上部植株生長因根系受損(圖7、8),水分、礦物鹽的吸收和運送能力大為降低,呈現微量元素缺乏及營養不良的徵狀。
以柑桔為例,受柑桔線蟲為害之植株,田間最顯而易見的外觀病變即是枝葉稀疏,有黃化、落葉及新梢乾枯等現象,罹病植株逐年衰敗且果實產量品質降低,形成「柑桔慢性衰弱症」,此外柑桔線蟲雌蟲產卵時,會分泌黏性的膠質包裹卵塊,土壤顆粒容易附著其上,即使用水沖洗也很難去除,亦可作為田間診斷的參考。
(四)葉芽線蟲
主要為害水稻、草苺及花卉作物,以內寄生或外寄生方式在植物之葉、芽、花苞或葉鞘內取食生長點及幼嫩組織,且兼食多種真菌菌絲以孳息繁衍。
以草苺為例,葉芽線蟲以外寄生方式寄生於草苺心苞中,被取食之心苞幼葉出現壞疽病斑,俟葉片長出後即呈皺縮、變形及小葉病徵,農友稱草苺葉芽線蟲病為「縮芽病」或「赤芽病」(圖9),嚴重時心苞或花苞受害死亡後,無新葉生成即成為「空心株」,如此便無法開花結果,根據調查葉芽線蟲對「春香」及「豐香」兩品種之損失率可達40.6%,影響產量及品質甚鉅。
以水稻為例,葉芽線蟲以休眠或脫水狀態存活於植物組織、種子或殘株上,於採收後的穀粒中可存活8個月至3年之久,俟播種後穀粒中葉芽線蟲旋即復甦,往生長點方向趨集。在稻種發芽後,以內寄生方式存在於鞘葉可達7~10天之久,完成一世代,隨後游出鞘葉,迄水稻收穫為止皆於稻株中行外寄生行為。水稻線蟲白尖病典型病徵出現於分蘗盛期,葉片抽出時葉尖呈白色油浸狀透明,而後轉灰白色螺旋條形捲縮,長度約2~5公分。被害稻株矮化、稻穗變短、穀粒延遲成熟、每穗粒數減少、授粉率降低及穀粒畸形殘破等症狀,根據調查自罹白尖病之「臺農67號」水稻田採收種子播種栽培後,除發現造成株高、單穗重及穀粒數降低外,與不帶病原線蟲健康稻種之產量相比較,罹病率18%、34%及57%之產量減損率分別為24.2%、34.7%及44.9%,而在北部地區葉芽線蟲於水稻品種「桃園3號」罹病率高達29%,可造成39.3%穗重減損率,顯示葉芽線蟲引起之水稻白尖病,對水稻產量影響甚鉅。 (未完)
文圖/吳信郁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一、臺灣重要的植物寄生性線蟲
臺灣重要的植物寄生性線蟲有根瘤線蟲、根腐線蟲、柑桔線蟲及葉芽線蟲等種類:
(一)根瘤線蟲
寄主範圍甚廣,有紀錄之作物及雜草,約有3,000種,在臺灣根瘤線蟲的種類有5種:南方根瘤線蟲、爪哇根瘤線蟲、花生根瘤線蟲、北方根瘤線蟲及水稻根瘤線蟲等,為地下部內寄生固著性的線蟲,特點是寄生作物根部並於根系上形成大小不一的腫瘤,因而得名。
根瘤於根瘤線蟲雌蟲產卵後開始腐敗,導致根系腐敗或停滯生長,而地上部病徵表現則視土壤中線蟲密度高低與根系受害情形決定,植株常因水分、養分及微量元素吸收不足,導致葉片萎凋、黃化、微量元素缺乏、矮化等發育不良情形,根系嚴重危害時傷口容易引起其他土壤傳播性病害複合感染而死亡。
根瘤線蟲感染根莖作物或球莖、塊莖花卉,會於繁殖體上出現不正常腫瘤、龜裂或腐敗病徵,並成為下期作感染源,以山藥為例,根瘤線蟲最初感染源由罹病種薯或土壤中存活的卵塊孵化成二齡幼蟲為害山藥,於生育初期侵入根系,刺食維管束周圍組織,被害根部因細胞巨型化而形成根瘤(圖1),後期根系腐爛,以致水分、養分之輸導受阻,地上部植株呈現微量元素缺乏或萎凋病徵,影響植株生長勢與塊莖長肥大,嚴重時造成植株死亡。生育中後期,繁殖增量的根瘤線蟲感染塊莖,造成塊莖上有明顯腫瘤凸起,皮下組織有壞疽斑點(雌蟲及卵塊),感染深度依山藥品種不同而異(圖2、3、4),對山藥塊莖可造成39~52%的減產。
根瘤線蟲病害的田間診斷,需與十字花科根瘤病及豆科根瘤作區分,十字花科根瘤病僅發生於十字花科蔬菜,且根瘤多為紡錘狀的腫大,切開內部無根瘤線蟲雌蟲蟲體,豆科根瘤僅發生於豆科作物,其根瘤切開接觸空氣後呈現紅色。
(二)根腐線蟲
寄主範圍甚廣,在臺灣根瘤線蟲的種類有4種:南方根腐線蟲、北方根腐線蟲、茶根腐線蟲及玉米根腐線蟲等,為地下部內寄生潛移性的線蟲,主要刺食植物地下部幼嫩根尖,再侵入皮層細胞繁殖、潛移,導致根部腐敗,因而得名。
根系受害初期表面出現紅棕色病徵,隨著線蟲移行擴大,後期呈現棕褐色腐敗病徵,地上部植株生長因根系受害,呈現與根瘤線蟲為害所造成病徵相似。以山藥為例,根腐線蟲以土壤中存活的雌蟲或罹病種薯中二齡以上之根腐線蟲為最初感染源,於山藥生育初期刺食地下部幼嫩根尖,侵入皮層細胞繁殖潛移,造成根細胞腐爛死亡,地上部病徵與根瘤線蟲病徵相似。根腐線蟲於塊莖生長與肥大時期感染塊莖,造成山藥罹病塊莖有深入組織1~5公分之乾腐裂陷,組織成黑褐色木栓化,疏鬆若海綿之病徵(圖5、6),可造成67~100%罹病率。
(三)柑桔線蟲
主要為害柑桔類果樹、柿樹及葡萄,為地下部半內寄生固著性的線蟲。柑桔線蟲以二齡幼蟲侵入營養根,將頭部刺入皮層內取食,破壞附近細胞,俟土壤傳播性病害複合感染後,根系受害部位呈現黑褐色的壞疽,皮層和中柱脫離導致腐敗,地上部植株生長因根系受損(圖7、8),水分、礦物鹽的吸收和運送能力大為降低,呈現微量元素缺乏及營養不良的徵狀。
以柑桔為例,受柑桔線蟲為害之植株,田間最顯而易見的外觀病變即是枝葉稀疏,有黃化、落葉及新梢乾枯等現象,罹病植株逐年衰敗且果實產量品質降低,形成「柑桔慢性衰弱症」,此外柑桔線蟲雌蟲產卵時,會分泌黏性的膠質包裹卵塊,土壤顆粒容易附著其上,即使用水沖洗也很難去除,亦可作為田間診斷的參考。
(四)葉芽線蟲
主要為害水稻、草苺及花卉作物,以內寄生或外寄生方式在植物之葉、芽、花苞或葉鞘內取食生長點及幼嫩組織,且兼食多種真菌菌絲以孳息繁衍。
以草苺為例,葉芽線蟲以外寄生方式寄生於草苺心苞中,被取食之心苞幼葉出現壞疽病斑,俟葉片長出後即呈皺縮、變形及小葉病徵,農友稱草苺葉芽線蟲病為「縮芽病」或「赤芽病」(圖9),嚴重時心苞或花苞受害死亡後,無新葉生成即成為「空心株」,如此便無法開花結果,根據調查葉芽線蟲對「春香」及「豐香」兩品種之損失率可達40.6%,影響產量及品質甚鉅。
以水稻為例,葉芽線蟲以休眠或脫水狀態存活於植物組織、種子或殘株上,於採收後的穀粒中可存活8個月至3年之久,俟播種後穀粒中葉芽線蟲旋即復甦,往生長點方向趨集。在稻種發芽後,以內寄生方式存在於鞘葉可達7~10天之久,完成一世代,隨後游出鞘葉,迄水稻收穫為止皆於稻株中行外寄生行為。水稻線蟲白尖病典型病徵出現於分蘗盛期,葉片抽出時葉尖呈白色油浸狀透明,而後轉灰白色螺旋條形捲縮,長度約2~5公分。被害稻株矮化、稻穗變短、穀粒延遲成熟、每穗粒數減少、授粉率降低及穀粒畸形殘破等症狀,根據調查自罹白尖病之「臺農67號」水稻田採收種子播種栽培後,除發現造成株高、單穗重及穀粒數降低外,與不帶病原線蟲健康稻種之產量相比較,罹病率18%、34%及57%之產量減損率分別為24.2%、34.7%及44.9%,而在北部地區葉芽線蟲於水稻品種「桃園3號」罹病率高達29%,可造成39.3%穗重減損率,顯示葉芽線蟲引起之水稻白尖病,對水稻產量影響甚鉅。 (未完)
文圖/吳信郁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上一篇
木瓜關鍵病蟲害管理技術(一)
下一篇
滴灌施肥之香蕉栽培管理效益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9%
我喜歡:19%
很實用:15%
夠新奇:4%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22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