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蛤仔不耍自閉
刊登日:105/03/10
10,706
「阿姨∼妳要九層塔還是薑?」穿著粉紅色雨鞋的小美,在滿溢著清水的鐵盆間快速移動,一把撈起仍在噴水、移動的蛤蠣和蜆,快手裝袋、秤重、找錢的最後,總會問客人打算如何料理,再從特意準備的一籃九層塔、辣椒和薑中,抓取適合的辛香配料塞進袋子。俐落又恰到好處的動作和心意,自然而然的拉近主客距離,是她喜歡的做生意方式。
從父母親手中承接下來的攤位,在市場擺攤已經超過30 年,當初為了區隔鄰近攤販的屬性,雙親從原本擅長的水果蔬菜類,轉而專賣魚貝水產類。3坪不到的狹長空間裡,擺滿了不同等級的蛤蠣和蜆,是每天固定上場的班底,再依產季搭配魷魚、小管、海瓜子、田螺、小魚乾或其他魚產,構成了季季變化的攤位風景。
面對各式水產,小美在7、8 年前剛接手時,也曾擔心的猛做功課,幸好有上一代的經驗加上天天接觸,很快就從中抓到訣竅。她說,其實蛤蠣和蜆不難保養,只要還原牠們的生長環境,特別是鹹度和溫度,就跟人吹冷氣、聽音樂一樣會很舒服,自然可以保持鮮度,客人一看就買單!
Q:這些蛤蠣和蜆從哪邊批來的?
A: 我們都是去萬華的環南市場批貨,但不見得固定跟同一個中盤商買,我會看當天現場的貨色,選品質好的來買,看到那種大顆又漂亮的,不買會很難過耶!品質好的貨當然比較貴,但銷的快,這樣貨才新鮮,我比較喜歡這樣。
Q:這些蛤蠣和蜆來自哪些產地?
A: 蛤蠣主要來自嘉義和雲林,尤其雲林本來就是養殖貝蝦類的大本營,只是會因養殖環境分成淺海和深海,深海養出來的蛤蠣顏色會比較黑、有變化,淺海的比較白一點,口感風味也會有差。蜆的話,主要來自花蓮、臺東、桃園、嘉義這些產區,因為每個地方的水質和沙質關係,外殼顏色也會明顯不同,像花蓮的是養在溪水裡,很乾淨,所以顏色是很漂亮的金黃色,臺東的黑一點,嘉義和桃園的就整顆都是黑色的,我們買久了一看就知道。
Q:要怎麼挑新鮮的蛤蠣和蜆?
A: 這兩種挑選的原則差不多。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現場看牠們的活動力,如果不時有開閤,露出斧足移動,或噴水柱(蛤蠣),而且一被碰到就會縮起來的,就表示活力十足,不是那種放很久的貨色。另外一種檢查方式,就是拿起來互相敲敲看!如果敲起來很清脆,表示有新鮮,品質比較不好的,敲起來的聲音會很像打鼓的聲音,低低悶悶的,這招很有用。不過敲的時候要小心力道,別把殼敲壞啦!
Q:哪個季節的蛤蠣和蜆最好吃?
A: 當然是冬天!雖然蛤蠣和蜆的盛產期是在5 ∼8 月,因為天氣熱生長的快,但因為活動量也大,肉會比較瘦;等到10 ∼ 3 月天氣轉涼,生長速度變慢,會把營養囤積在體內,這個時候的肉就會比較飽滿肥美,不管是熬湯還是吃肉,吃起來差很多喔!不過,冬天長的慢,產量自然就少,比較可惜一點。
Q:有建議的處理和食用方式?
A:一般我們都會先幫忙吐沙了,你買回去再吐沙2、3 個小時、洗乾淨就可以煮,如果天氣熱,放在冰箱吐沙比較好,才不會臭掉。如果當天還沒要吃,就把水盡量瀝乾、袋子綁緊放進冰箱,不要接觸到空氣和水,然後盡快料理掉。吃的方式,我們會建議客人依照用途選大小顆,因為蛤蠣有分特、大、中、小4 級,蜆只有分大、中、小3 級,如果是要煮湯用小的就可以,炒料的話用中的,火鍋或烤肉用大或特級的,畢竟愈大顆愈貴,這樣才不會浪費啊!
凌晨4 點,小美離開被窩驅車前往批發市場,開始採購當天的水產,繞一圈比貨、交易、搬運,再把貨品載回市場,已經是清晨6 點。她趕忙把貨物在攤位卸下,沒時間喘口氣,飛奔回家張羅小孩上學前的起居;這時,父親會自動接手,過去現場拆卸、清洗當天的水產,直到她送完小孩上學過來會合,兩個人一起整理貨色、架燈、擺盤、分級、補水、補冰⋯⋯等等,最後穿上工作圍裙,8 點前攤位準時開張。
這個工作流程,數年來如一日。她笑說,從小看父母親擺攤,但學生時期貪玩很少幫忙,現在輪到自己擔下這責任,才發現箇中滋味果然不好嚐。「我剛接手時,最不習慣的就是要早起,尤其那時候剛好是冬天,每天要離開被窩都好痛苦,經過3 個月才適應!」先是適應市場擺攤的作息,真正做下去,才正式感受到攤販是經濟景氣風向球的道理。「現在大環境真的差很多,跟3年前比,我每天批貨的量就對半砍,每一攤都差不多,賣生鮮、衣服、生活用品的都一樣⋯⋯」她話語中藏不住討生活的無奈,繼而談起種種變通方式,例如因水產鮮度保養不易,天氣轉熱就開始進入淡季,批的量會減少,轉而搭配仙草、愛玉和杏仁凍等涼品提升買氣,就是多年經驗下的變巧。
問起若大節日生意特別好,會有犒賞自己的方式嗎?答案常見卻特別真實,「哪有什麼好犒賞的,每天賺的錢都存起來,花在兩個兒子身上,補習或吃穿都好。」攤位前幹練豪氣的老闆身影,一收攤,就只是個心繫孩子的務實媽媽,工作賺錢就是好好生活。
而提到攤販最重視的求財之道,她說自己並沒有特別的儀式,「只是偶爾拜土地公,家裡附近就有廟,想到就買個水果餅乾過去拜,有拜還真的有差,那天生意會比較順!」正喃喃念著好一陣子沒去拜的同時,有客人靠近攤位,她馬上俐落叫賣,回復成專賣水產的老闆。
文圖/董淨瑋
從父母親手中承接下來的攤位,在市場擺攤已經超過30 年,當初為了區隔鄰近攤販的屬性,雙親從原本擅長的水果蔬菜類,轉而專賣魚貝水產類。3坪不到的狹長空間裡,擺滿了不同等級的蛤蠣和蜆,是每天固定上場的班底,再依產季搭配魷魚、小管、海瓜子、田螺、小魚乾或其他魚產,構成了季季變化的攤位風景。
面對各式水產,小美在7、8 年前剛接手時,也曾擔心的猛做功課,幸好有上一代的經驗加上天天接觸,很快就從中抓到訣竅。她說,其實蛤蠣和蜆不難保養,只要還原牠們的生長環境,特別是鹹度和溫度,就跟人吹冷氣、聽音樂一樣會很舒服,自然可以保持鮮度,客人一看就買單!
Q:這些蛤蠣和蜆從哪邊批來的?
A: 我們都是去萬華的環南市場批貨,但不見得固定跟同一個中盤商買,我會看當天現場的貨色,選品質好的來買,看到那種大顆又漂亮的,不買會很難過耶!品質好的貨當然比較貴,但銷的快,這樣貨才新鮮,我比較喜歡這樣。
Q:這些蛤蠣和蜆來自哪些產地?
A: 蛤蠣主要來自嘉義和雲林,尤其雲林本來就是養殖貝蝦類的大本營,只是會因養殖環境分成淺海和深海,深海養出來的蛤蠣顏色會比較黑、有變化,淺海的比較白一點,口感風味也會有差。蜆的話,主要來自花蓮、臺東、桃園、嘉義這些產區,因為每個地方的水質和沙質關係,外殼顏色也會明顯不同,像花蓮的是養在溪水裡,很乾淨,所以顏色是很漂亮的金黃色,臺東的黑一點,嘉義和桃園的就整顆都是黑色的,我們買久了一看就知道。
Q:要怎麼挑新鮮的蛤蠣和蜆?
A: 這兩種挑選的原則差不多。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現場看牠們的活動力,如果不時有開閤,露出斧足移動,或噴水柱(蛤蠣),而且一被碰到就會縮起來的,就表示活力十足,不是那種放很久的貨色。另外一種檢查方式,就是拿起來互相敲敲看!如果敲起來很清脆,表示有新鮮,品質比較不好的,敲起來的聲音會很像打鼓的聲音,低低悶悶的,這招很有用。不過敲的時候要小心力道,別把殼敲壞啦!
Q:哪個季節的蛤蠣和蜆最好吃?
A: 當然是冬天!雖然蛤蠣和蜆的盛產期是在5 ∼8 月,因為天氣熱生長的快,但因為活動量也大,肉會比較瘦;等到10 ∼ 3 月天氣轉涼,生長速度變慢,會把營養囤積在體內,這個時候的肉就會比較飽滿肥美,不管是熬湯還是吃肉,吃起來差很多喔!不過,冬天長的慢,產量自然就少,比較可惜一點。
Q:有建議的處理和食用方式?
A:一般我們都會先幫忙吐沙了,你買回去再吐沙2、3 個小時、洗乾淨就可以煮,如果天氣熱,放在冰箱吐沙比較好,才不會臭掉。如果當天還沒要吃,就把水盡量瀝乾、袋子綁緊放進冰箱,不要接觸到空氣和水,然後盡快料理掉。吃的方式,我們會建議客人依照用途選大小顆,因為蛤蠣有分特、大、中、小4 級,蜆只有分大、中、小3 級,如果是要煮湯用小的就可以,炒料的話用中的,火鍋或烤肉用大或特級的,畢竟愈大顆愈貴,這樣才不會浪費啊!
凌晨4 點,小美離開被窩驅車前往批發市場,開始採購當天的水產,繞一圈比貨、交易、搬運,再把貨品載回市場,已經是清晨6 點。她趕忙把貨物在攤位卸下,沒時間喘口氣,飛奔回家張羅小孩上學前的起居;這時,父親會自動接手,過去現場拆卸、清洗當天的水產,直到她送完小孩上學過來會合,兩個人一起整理貨色、架燈、擺盤、分級、補水、補冰⋯⋯等等,最後穿上工作圍裙,8 點前攤位準時開張。
這個工作流程,數年來如一日。她笑說,從小看父母親擺攤,但學生時期貪玩很少幫忙,現在輪到自己擔下這責任,才發現箇中滋味果然不好嚐。「我剛接手時,最不習慣的就是要早起,尤其那時候剛好是冬天,每天要離開被窩都好痛苦,經過3 個月才適應!」先是適應市場擺攤的作息,真正做下去,才正式感受到攤販是經濟景氣風向球的道理。「現在大環境真的差很多,跟3年前比,我每天批貨的量就對半砍,每一攤都差不多,賣生鮮、衣服、生活用品的都一樣⋯⋯」她話語中藏不住討生活的無奈,繼而談起種種變通方式,例如因水產鮮度保養不易,天氣轉熱就開始進入淡季,批的量會減少,轉而搭配仙草、愛玉和杏仁凍等涼品提升買氣,就是多年經驗下的變巧。
問起若大節日生意特別好,會有犒賞自己的方式嗎?答案常見卻特別真實,「哪有什麼好犒賞的,每天賺的錢都存起來,花在兩個兒子身上,補習或吃穿都好。」攤位前幹練豪氣的老闆身影,一收攤,就只是個心繫孩子的務實媽媽,工作賺錢就是好好生活。
而提到攤販最重視的求財之道,她說自己並沒有特別的儀式,「只是偶爾拜土地公,家裡附近就有廟,想到就買個水果餅乾過去拜,有拜還真的有差,那天生意會比較順!」正喃喃念著好一陣子沒去拜的同時,有客人靠近攤位,她馬上俐落叫賣,回復成專賣水產的老闆。
文圖/董淨瑋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7%
我喜歡:28%
很實用:19%
夠新奇:3%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24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