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美食學是一門天倉藝術
刊登日:105/03/25
631
惟有合作才能成就經典,美食是一門跨領域學科,貫通廚藝、農業、歷史、醫學、人類學與經濟學,美食的學問就是「胃」的管理法則,說到底,那是肉上頂著一片田的智慧。
正式進入義大利土地前,我想先談談兩個切身經驗。
每逢春夏間,我會回臺灣輔仁大學開課,以文化角度探討義大利美食。面對這樣一堂「美食課」,前來的同學或是身邊親友共通會問:這門課的內容是什麼?整學期教作菜嗎?是不是講有名的餐廳或是去旅行時該吃什麼美食?
下肚之物,你真的認識嗎?
這些年回臺灣,朋友們總會要求我做義大利菜分享。有回大家想學做海鮮燉飯,一進廚房,問朋友這蝦打哪兒來,心裡想著太平洋或沿海養殖場之類的答案,但朋友卻說:「超市」。沒有不對,只是反映我們對食物源頭的疏離。臺灣擁有優秀的農耕技術與滋豐味美的農產品,大家生活裡也總是繞著美食打轉,但一波波傷害生命和重挫臺灣聲望的食安問題,怎麼會在一個如此重吃的國家發生?生活裡有這麼多時間與話題都圍著食物打轉,但我們對吃的重點想法到底擺在哪裡? CP 值、排隊名店、媒體報導、名人代言?大量資訊、華麗形容詞如氣泡翻滾,卻掩蓋了許多深層的關鍵問題: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吃進肚子的是什麼東西、它的品質價值如何,源頭是否單純?新不新鮮,裡面有沒有添加傷害身體的化學物質,製作過程衛不衛生?它如何被包裝、運送?它的價格反映的是食材、廣告費用、運送成本還是製作流程?預煮或加工過程中有沒有讓營養流失、或對健康造成危害?
我們的食物起點不是超市、廚房、加工廠。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旅行,流轉於不同人之手,它們從田野、大海、草原、河流,甚至是無法想像的地方來到你我的餐盤之中。有沒有想過:買車、買電腦前,我們會精實研調,但買食物之前呢?我們花了多少時間瞭解食物?即使費神研究,是不是僅專注於價錢比較、網路食記,而不是去認識食物的生產者與探索製作過程的來龍去脈?難怪,此刻我們都是食安問題的受害者。
美食定義,是胃的管理法則
美食是什麼?怎麼定義?我最近在臉書社群進行一項調查,得到許多有趣答案:海外遊子的美食是「回臺灣第一個想吃的」,他們牽動童年回憶與懷鄉心情;多數民眾認為美食並非以價格衡量,而是跟心愛的人共享,吃的過程記錄生命中珍貴片刻、獨一無二的經驗,並不見得要精緻珍貴或來自聲名大噪的餐廳;餐飲界的朋友則強調用心製作、食材新鮮,能傳遞真實的滋味就是美食。
「美食學(gastronomy)」來自希臘文,字根“gastro-”是希臘文的「胃」;字尾 “nomos”是「管理、法則」之意,所謂的美食學就是要符合「胃的管理法則」。把胃管好不見得要山珍海味、星星加持;依時令吃飯、選擇新鮮健康的食材、使用適當的調理方式其實更為重要。巧的是,歐洲「美食學」與中文的「胃」字概念不謀而合!甲骨文中「胃」字以米袋為形,《說文解字注》記載「胃為穀府」,《史記天官書》則說「以胃為天倉」,現代的胃字──肉上頂著一片田,一切直指食物之美在於自然與我們自身的和諧共處。
義大利慢食運動發起人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為美食下了最好的註解:「美食非關貪飲暴食。從原料、生產流程、商業活動,一直到我們的味覺與消化⋯⋯美食是跨領域的,貫通廚藝、農業、人類學與經濟學、歷史、甚至醫學⋯⋯」這也就是為何義大利人會以涵蓋「天地人」的文化角度來探討飲食,對義大利人來說,美食是一門從藝術到生命的學問,如果與土地、食物源頭疏離,不懂得農人與生產者的價值,不但飲食難安,美食亦無法成為獨到氣候。
撰文、攝影:楊馥如
正式進入義大利土地前,我想先談談兩個切身經驗。
每逢春夏間,我會回臺灣輔仁大學開課,以文化角度探討義大利美食。面對這樣一堂「美食課」,前來的同學或是身邊親友共通會問:這門課的內容是什麼?整學期教作菜嗎?是不是講有名的餐廳或是去旅行時該吃什麼美食?
下肚之物,你真的認識嗎?
這些年回臺灣,朋友們總會要求我做義大利菜分享。有回大家想學做海鮮燉飯,一進廚房,問朋友這蝦打哪兒來,心裡想著太平洋或沿海養殖場之類的答案,但朋友卻說:「超市」。沒有不對,只是反映我們對食物源頭的疏離。臺灣擁有優秀的農耕技術與滋豐味美的農產品,大家生活裡也總是繞著美食打轉,但一波波傷害生命和重挫臺灣聲望的食安問題,怎麼會在一個如此重吃的國家發生?生活裡有這麼多時間與話題都圍著食物打轉,但我們對吃的重點想法到底擺在哪裡? CP 值、排隊名店、媒體報導、名人代言?大量資訊、華麗形容詞如氣泡翻滾,卻掩蓋了許多深層的關鍵問題: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吃進肚子的是什麼東西、它的品質價值如何,源頭是否單純?新不新鮮,裡面有沒有添加傷害身體的化學物質,製作過程衛不衛生?它如何被包裝、運送?它的價格反映的是食材、廣告費用、運送成本還是製作流程?預煮或加工過程中有沒有讓營養流失、或對健康造成危害?
我們的食物起點不是超市、廚房、加工廠。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旅行,流轉於不同人之手,它們從田野、大海、草原、河流,甚至是無法想像的地方來到你我的餐盤之中。有沒有想過:買車、買電腦前,我們會精實研調,但買食物之前呢?我們花了多少時間瞭解食物?即使費神研究,是不是僅專注於價錢比較、網路食記,而不是去認識食物的生產者與探索製作過程的來龍去脈?難怪,此刻我們都是食安問題的受害者。
美食定義,是胃的管理法則
美食是什麼?怎麼定義?我最近在臉書社群進行一項調查,得到許多有趣答案:海外遊子的美食是「回臺灣第一個想吃的」,他們牽動童年回憶與懷鄉心情;多數民眾認為美食並非以價格衡量,而是跟心愛的人共享,吃的過程記錄生命中珍貴片刻、獨一無二的經驗,並不見得要精緻珍貴或來自聲名大噪的餐廳;餐飲界的朋友則強調用心製作、食材新鮮,能傳遞真實的滋味就是美食。
「美食學(gastronomy)」來自希臘文,字根“gastro-”是希臘文的「胃」;字尾 “nomos”是「管理、法則」之意,所謂的美食學就是要符合「胃的管理法則」。把胃管好不見得要山珍海味、星星加持;依時令吃飯、選擇新鮮健康的食材、使用適當的調理方式其實更為重要。巧的是,歐洲「美食學」與中文的「胃」字概念不謀而合!甲骨文中「胃」字以米袋為形,《說文解字注》記載「胃為穀府」,《史記天官書》則說「以胃為天倉」,現代的胃字──肉上頂著一片田,一切直指食物之美在於自然與我們自身的和諧共處。
義大利慢食運動發起人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為美食下了最好的註解:「美食非關貪飲暴食。從原料、生產流程、商業活動,一直到我們的味覺與消化⋯⋯美食是跨領域的,貫通廚藝、農業、人類學與經濟學、歷史、甚至醫學⋯⋯」這也就是為何義大利人會以涵蓋「天地人」的文化角度來探討飲食,對義大利人來說,美食是一門從藝術到生命的學問,如果與土地、食物源頭疏離,不懂得農人與生產者的價值,不但飲食難安,美食亦無法成為獨到氣候。
撰文、攝影:楊馥如
上一篇
食材你好-紅藜
下一篇
關於美食,那些義大利人教我的事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0%
我喜歡:38%
很實用:8%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20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