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你好-馬鈴薯
學名:Solanum tuberosum
英文:Potato
別名:洋芋
【說從頭】
話說16 世紀時,西班牙人於南美洲發現這種埋在地底下的塊莖類植物,傳回歐洲卻不被人們接受,只因為食用部位是埋在土中而被認為不潔,甚至稱其為「魔鬼植物」。然而傳入愛爾蘭卻被廣泛栽種,比歐洲其他國家更為普遍,因此馬鈴薯又被稱為Irishpotato。因其來源、特徵及型態,各地稱呼多有不同;香港人們叫它「薯仔」,美國人稱其為「愛爾蘭豆薯」,大陸東北各省則多稱呼「土豆」。又有說馬鈴薯長得貌似馬兒身上掛的鈴鐺而得其名。
【拼多功】
馬鈴薯是僅次於稻米、玉米及小麥的第四種主要農作物,從南美洲輾轉流傳至歐洲,解決嚴重缺糧問題,愛爾蘭就曾因馬鈴薯欠收且不諳存糧方式而引起大饑荒。而今馬鈴薯加工製品多樣且美味,例如經高溫油炸成為肥胖禍首的薯條、薯餅,還有令人垂涎不已的洋芋片等。此外馬鈴薯皮含有能活化細胞、保持年輕的天然抗氧化劑硫辛酸,雖然含量有限,已有業
者複合其他抗氧化成分,如葡萄籽抽取物等,將其製成複方產品,添加於延緩老化的保養品中。
【識生態】
1 年生雙子葉塊莖草本植物,喜好冷涼、乾燥且晝夜溫差明顯的環境,適合排水良好而保水性佳的砂質壤土。平地約在9 ∼ 10 月間栽種,12 月∼翌年2月間採收;山地則於5 ∼ 6 月栽種,8 ∼ 10 月採收。馬鈴薯如果發芽了不適合食用別急著丟棄,種在土裡有機會開出美麗悅目的小白花。產地以雲林縣斗南等地區栽培面積最大。
【聰明吃】
成分完整,營養含量遠超過一般糧食和蔬菜,歐美國家多將其作為日常主食,而在臺灣則較少應用於主食,大多過度加工為副食品。主要成分澱粉,熱量出奇的低,維生素C 含量不亞於水果,成熟塊莖可食,新芽搗爛可敷治皮膚病。除了維生素C 和鉀之外,還含有蛋白質、醣類、維生素B1、鈣、鐵、鋅、鎂等營養素。此外,馬鈴薯亦是很好的制酸劑,因其中的纖維素較細嫩,不刺激胃腸黏膜。馬鈴薯本身有含量極低的龍葵素,適量食用並不致引發中毒現象,發芽或皮色變綠或紫則應避免食用。
文/蔡珍容 圖/誌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