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失落的樹薯
刊登日:105/04/27
56,517
曾經,臺灣遍地生養著寶,各種鄉土作物被徹底利用,不論是止飢或是進補。而如今還出現在餐桌上的還剩下那些?失落的樹薯在南洋姐妹眼裡是餐桌美味和鄉愁化身。
臺灣人說的樹薯,東南亞人叫木薯,有的地方則叫樹番薯。顧名思義是薯類的一種。但它不像番薯莖葉,爬伏在地上;也不像馬鈴薯是小個子;它是直立的灌木,身高1 ∼ 3 公尺。其實它原來遍佈中南部鄉野,只因經濟價值不高,早被各種果樹取代。如今在屏東排灣族部落,還能看到它的蹤影,只是非常稀少。乍看樹薯長條且呈圓柱形的塊根,和山藥有點相似,細看兩者差異不小。樹薯塊根絕不可生吃,因為新鮮的塊根,含有氰氫酸,誤食輕者噁心、嘔吐、下痢;重者會因呼吸衰竭而致命。所以樹薯必需經過浸泡;曝曬及煮熟才能食用,和芋頭和馬鈴薯一樣。
生命力不可限量的樹薯
樹薯,番薯、馬鈴薯是世界三大薯類。樹薯是非洲人最重要的糧食;全世界有170 種樹薯,每年養活8 億人。樹薯原產地在巴西,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人將之帶到非洲、東南亞等地。因耐旱、耐瘠,不需特別照顧,時候到了就有收成,又能在最有限的土地上,長出最多的塊根,樹薯可說是全世界最有效率的農作物,難怪廣受非洲和東南亞人喜愛。樹薯全身是寶,先說塊根切片或刨絲曬乾,可做飼料。將塊根搗碎、浸水後曬乾的樹薯粉,用途更多,除了食用外,加工可做各種食品。其嫩葉人可食用,也可餵羊、魚;莖可造紙。最後它還有藥用功效,葉子可止血、止痛;樹皮可治風溼關節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多米尼克籍邱亞伯主任,發現以樹薯為主食的人民,很少人得癌症,因此研究樹薯抗癌、抗氧化功能。或許有一天,樹薯會變成人類抗癌聖品!
樹薯曾是中南部農村重要作物
日人在1902 年從南洋引進樹薯進入臺灣,理由是其澱粉含量高,栽培容易,且是製造無水酒精原料的重要來源。因此日本政府鼓勵農民增產,栽培面積才逐漸增加。當時引進臺灣的木薯有兩品種,一種褐色表皮味苦毒性重,是加工的主流。另一種表皮呈淡青色,味甜較適合食用。光復後因養豬及製造味精、食品加工的需要,樹薯種植面積繼續擴大,主要產地在臺中以南的各縣低海拔山坡地。當時食品廠是樹薯粉的大買主,用它做餅乾、麵條、麥芽糖、味精、酒精、粉圓⋯⋯另一重要用途則是做飼料。當年大多數農民,把採收的樹薯,直接賣給大盤商,雖然省事,但價格極低。劉克襄在《失落的蔬果》說:一塊一分地的山坡地,能夠出產數千台斤的樹薯⋯⋯農民常將塊根先用麻袋穩固裝好,再一袋一袋推滾到山下小徑。然後再一擔一擔挑往集中場⋯⋯卻只能賣到兩、三千元,成本相當不划算。
友人家是小型家庭加工廠,自家種植及收買來的樹薯,先敲去外皮,再以原始的鐵釘磨板(即幾排小釘子,只尖端露在板上,形成磨刀。)磨碎,然後放入大水缸,加清水浸泡,待澱粉沉澱後,過濾後倒掉多餘的水,再經陽光曬乾,就成了樹薯粉,然後賣給食品廠。排灣族部落又是另一番情況,友人說:「民國48 ∼ 60 年,全村的人都靠樹薯生活。當時滿山遍野都是樹薯,還記得都是年底採收。每天晚上趕緊以機器把樹薯刨絲,曬兩天即乾透,乾燥的樹薯簽自然脫皮,然後裝袋。過一陣子,有人到部落來收購。」雖然刨樹薯絲很累,可是她家房子從茅屋變磚房全靠樹薯。為什麼部落的人,後來不再種樹薯?因為到都市打工,比務農賺的錢多,誰要賺辛苦錢!農民後來為什麼不種樹薯?主因是樹薯只有澱粉,蛋白質不足,豬吃了只長肥肉;而吃玉米的豬,肉質好,瘦肉多。農會鼓勵農民以玉米養豬;政府開放澱粉進口,有了便宜貨誰會再種呢?如今臺灣每年還是需要很多樹薯粉,但幾乎都從泰國、越南進口。
南洋姐妹的道地家鄉菜
現今,鄉間仍有人會在田邊種幾棵樹薯,自家做甜湯或年糕食用,他們覺得比地瓜、糯米做的Q 彈好吃。排灣族人以樹薯做湯圓,也認為比小米好吃。近年來,農民從福建引來非常好吃的樹薯,為它取名「黃金薯」,這品種其實來自印尼。樹薯在我腦海消失數十年,當印尼姐妹帶我去印尼小店品嚐道地家鄉菜,我發現有盤棕色的菜葉,吃在嘴裡想不出是什麼菜炒的。問印尼姐妹,她們想了好久說:「樹薯葉!」接著反問我:「為什麼臺灣人都不吃它!」
因此,在屏東古樓人種的樹薯,竟然有人指名買葉子,讓當地人納悶。其實印尼人普遍認為臺灣樹薯葉不好吃,但在沒有選擇餘地下只好將就。我去過印尼,當地嫩樹薯葉真的好吃極了!印尼人超愛樹薯,菜攤上有樹薯塊根、樹薯葉、酒釀木薯、撒滿椰絲的褐色木薯糕、娘惹糕、蝦片⋯⋯街頭巷尾以樹薯加工的零食和點心更是隨處可見!最常見的是樹薯橫切薄片再油炸,酥酥脆脆很好吃。還有甜辣、鹹辣等味道。一般家庭買回樹薯,最簡單的處理方法是切滾刀塊,加糖,煮成像糖地瓜。據印尼友人說,滋味比地瓜要好吃多了!印尼姐妹覺得在臺灣想買樹薯,是很困難的事,偶爾在市場遇見,都讓她們開心好久!不過即使買到樹薯,比起家鄉的滋味可是遜色太多了!
越南也盛產樹薯,越戰時北越人靠樹薯救命。最近才聽越南姐妹說「小學放學時,小販賣蒸熟的樹薯,撒上花生粉或芝麻粉,是我們的最愛;熟樹薯淋上椰奶或椰絲;樹薯粉蒸熟,切條狀,撒上椰絲,這些點心都常見,很好吃!樹薯粉做的湯圓Q 彈可口;樹薯粉做水晶餅更迷人。」只是越南人好像不吃樹薯葉。就因南洋姐妹愛吃樹薯,有的南洋雜貨店開始賣冷凍的樹薯,可能也找得到樹薯葉。現今,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不自覺的由通路盤商操控著,好處理、好運銷、難栽種的食材不分時節的出現,反而,營養豐富又適天適地生長的各種鄉土作物卻消失在市場上⋯⋯的確,鄉土作物如野菜,多有揀菜費工的情況,或如樹薯,缺乏有志之士改善口感、研發加工加以突破,只要我們願意再度嘗試,再度認識那些舊日生活中的好食材、農政單位引進更好的樹薯品種;多元食材才有多元營養,譬如從印尼引進好吃的樹薯葉,這樣在颱風過後才有便宜的青菜可吃!
推薦拌飯料理/咖哩樹薯葉
材料:樹薯葉、蝦仁、乾蝦米、辣椒、紅蔥頭、香花。
調味品:辣椒醬、蝦膏、棕櫚糖、椰奶。
做法:
1. 樹薯葉煮到軟,瀝乾水分,再切成小段。
2. 蝦米搗碎。紅蔥頭切片。
3. 起油鍋,先爆香紅蔥頭片,加檸檬葉、薑黃泥、辣椒泥炒香。
4. 加兩小匙椰糖,然後放一把鮮蝦和蝦米,中火炒出香氣。
5. 倒入淡椰奶,此時樹薯葉下鍋,煮片刻。
6. 最後加純椰漿即可。
撰文、攝影:王蜀桂
臺灣人說的樹薯,東南亞人叫木薯,有的地方則叫樹番薯。顧名思義是薯類的一種。但它不像番薯莖葉,爬伏在地上;也不像馬鈴薯是小個子;它是直立的灌木,身高1 ∼ 3 公尺。其實它原來遍佈中南部鄉野,只因經濟價值不高,早被各種果樹取代。如今在屏東排灣族部落,還能看到它的蹤影,只是非常稀少。乍看樹薯長條且呈圓柱形的塊根,和山藥有點相似,細看兩者差異不小。樹薯塊根絕不可生吃,因為新鮮的塊根,含有氰氫酸,誤食輕者噁心、嘔吐、下痢;重者會因呼吸衰竭而致命。所以樹薯必需經過浸泡;曝曬及煮熟才能食用,和芋頭和馬鈴薯一樣。
生命力不可限量的樹薯
樹薯,番薯、馬鈴薯是世界三大薯類。樹薯是非洲人最重要的糧食;全世界有170 種樹薯,每年養活8 億人。樹薯原產地在巴西,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人將之帶到非洲、東南亞等地。因耐旱、耐瘠,不需特別照顧,時候到了就有收成,又能在最有限的土地上,長出最多的塊根,樹薯可說是全世界最有效率的農作物,難怪廣受非洲和東南亞人喜愛。樹薯全身是寶,先說塊根切片或刨絲曬乾,可做飼料。將塊根搗碎、浸水後曬乾的樹薯粉,用途更多,除了食用外,加工可做各種食品。其嫩葉人可食用,也可餵羊、魚;莖可造紙。最後它還有藥用功效,葉子可止血、止痛;樹皮可治風溼關節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多米尼克籍邱亞伯主任,發現以樹薯為主食的人民,很少人得癌症,因此研究樹薯抗癌、抗氧化功能。或許有一天,樹薯會變成人類抗癌聖品!
樹薯曾是中南部農村重要作物
日人在1902 年從南洋引進樹薯進入臺灣,理由是其澱粉含量高,栽培容易,且是製造無水酒精原料的重要來源。因此日本政府鼓勵農民增產,栽培面積才逐漸增加。當時引進臺灣的木薯有兩品種,一種褐色表皮味苦毒性重,是加工的主流。另一種表皮呈淡青色,味甜較適合食用。光復後因養豬及製造味精、食品加工的需要,樹薯種植面積繼續擴大,主要產地在臺中以南的各縣低海拔山坡地。當時食品廠是樹薯粉的大買主,用它做餅乾、麵條、麥芽糖、味精、酒精、粉圓⋯⋯另一重要用途則是做飼料。當年大多數農民,把採收的樹薯,直接賣給大盤商,雖然省事,但價格極低。劉克襄在《失落的蔬果》說:一塊一分地的山坡地,能夠出產數千台斤的樹薯⋯⋯農民常將塊根先用麻袋穩固裝好,再一袋一袋推滾到山下小徑。然後再一擔一擔挑往集中場⋯⋯卻只能賣到兩、三千元,成本相當不划算。
友人家是小型家庭加工廠,自家種植及收買來的樹薯,先敲去外皮,再以原始的鐵釘磨板(即幾排小釘子,只尖端露在板上,形成磨刀。)磨碎,然後放入大水缸,加清水浸泡,待澱粉沉澱後,過濾後倒掉多餘的水,再經陽光曬乾,就成了樹薯粉,然後賣給食品廠。排灣族部落又是另一番情況,友人說:「民國48 ∼ 60 年,全村的人都靠樹薯生活。當時滿山遍野都是樹薯,還記得都是年底採收。每天晚上趕緊以機器把樹薯刨絲,曬兩天即乾透,乾燥的樹薯簽自然脫皮,然後裝袋。過一陣子,有人到部落來收購。」雖然刨樹薯絲很累,可是她家房子從茅屋變磚房全靠樹薯。為什麼部落的人,後來不再種樹薯?因為到都市打工,比務農賺的錢多,誰要賺辛苦錢!農民後來為什麼不種樹薯?主因是樹薯只有澱粉,蛋白質不足,豬吃了只長肥肉;而吃玉米的豬,肉質好,瘦肉多。農會鼓勵農民以玉米養豬;政府開放澱粉進口,有了便宜貨誰會再種呢?如今臺灣每年還是需要很多樹薯粉,但幾乎都從泰國、越南進口。
南洋姐妹的道地家鄉菜
現今,鄉間仍有人會在田邊種幾棵樹薯,自家做甜湯或年糕食用,他們覺得比地瓜、糯米做的Q 彈好吃。排灣族人以樹薯做湯圓,也認為比小米好吃。近年來,農民從福建引來非常好吃的樹薯,為它取名「黃金薯」,這品種其實來自印尼。樹薯在我腦海消失數十年,當印尼姐妹帶我去印尼小店品嚐道地家鄉菜,我發現有盤棕色的菜葉,吃在嘴裡想不出是什麼菜炒的。問印尼姐妹,她們想了好久說:「樹薯葉!」接著反問我:「為什麼臺灣人都不吃它!」
因此,在屏東古樓人種的樹薯,竟然有人指名買葉子,讓當地人納悶。其實印尼人普遍認為臺灣樹薯葉不好吃,但在沒有選擇餘地下只好將就。我去過印尼,當地嫩樹薯葉真的好吃極了!印尼人超愛樹薯,菜攤上有樹薯塊根、樹薯葉、酒釀木薯、撒滿椰絲的褐色木薯糕、娘惹糕、蝦片⋯⋯街頭巷尾以樹薯加工的零食和點心更是隨處可見!最常見的是樹薯橫切薄片再油炸,酥酥脆脆很好吃。還有甜辣、鹹辣等味道。一般家庭買回樹薯,最簡單的處理方法是切滾刀塊,加糖,煮成像糖地瓜。據印尼友人說,滋味比地瓜要好吃多了!印尼姐妹覺得在臺灣想買樹薯,是很困難的事,偶爾在市場遇見,都讓她們開心好久!不過即使買到樹薯,比起家鄉的滋味可是遜色太多了!
越南也盛產樹薯,越戰時北越人靠樹薯救命。最近才聽越南姐妹說「小學放學時,小販賣蒸熟的樹薯,撒上花生粉或芝麻粉,是我們的最愛;熟樹薯淋上椰奶或椰絲;樹薯粉蒸熟,切條狀,撒上椰絲,這些點心都常見,很好吃!樹薯粉做的湯圓Q 彈可口;樹薯粉做水晶餅更迷人。」只是越南人好像不吃樹薯葉。就因南洋姐妹愛吃樹薯,有的南洋雜貨店開始賣冷凍的樹薯,可能也找得到樹薯葉。現今,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不自覺的由通路盤商操控著,好處理、好運銷、難栽種的食材不分時節的出現,反而,營養豐富又適天適地生長的各種鄉土作物卻消失在市場上⋯⋯的確,鄉土作物如野菜,多有揀菜費工的情況,或如樹薯,缺乏有志之士改善口感、研發加工加以突破,只要我們願意再度嘗試,再度認識那些舊日生活中的好食材、農政單位引進更好的樹薯品種;多元食材才有多元營養,譬如從印尼引進好吃的樹薯葉,這樣在颱風過後才有便宜的青菜可吃!
推薦拌飯料理/咖哩樹薯葉
材料:樹薯葉、蝦仁、乾蝦米、辣椒、紅蔥頭、香花。
調味品:辣椒醬、蝦膏、棕櫚糖、椰奶。
做法:
1. 樹薯葉煮到軟,瀝乾水分,再切成小段。
2. 蝦米搗碎。紅蔥頭切片。
3. 起油鍋,先爆香紅蔥頭片,加檸檬葉、薑黃泥、辣椒泥炒香。
4. 加兩小匙椰糖,然後放一把鮮蝦和蝦米,中火炒出香氣。
5. 倒入淡椰奶,此時樹薯葉下鍋,煮片刻。
6. 最後加純椰漿即可。
撰文、攝影:王蜀桂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1%
我喜歡:41%
很實用:13%
夠新奇:3%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6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3
好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30
good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29
好文章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28
好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28
讚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28
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