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父母教養態度不一致怎麼辦?
刊登日:105/05/12
1,056
媽媽:「小寶,趕快把玩具收一收,準備來吃飯了囉∼爸爸你也是,把桌上的報紙收一下,要吃飯了!喂!你們兩個怎麼還看電視,都不動啊!」爸爸:「等一下再收又沒關係,妳不是才開始要煮而已,那麼急做什麼!」以上這番對話可能是許多家庭常上演的劇碼,父母有一方急著、忙著、教訓著,而另一方滿臉不耐煩也就算了,還唱起反調,看似要來護衛行為不當的孩子。這樣教養態度上的不一致,對於對家中大人間互動特別敏感的孩子,其實會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父母教養態度不一致對孩子的影響
請想像一下,小孩一雙骨碌的大眼直盯著父母兩人的互動,當母斥責著小孩某件行為不佳要求改進,父若是將母的指令一口否定,說這件事不重要;這位心智正要開始發展的小孩,在「趨吉避凶的原始本能」下,當然當下附和對自己有利的,父的主張,但可能在下一刻發現母可能才是權力最上層(不然會沒飯吃,或被教訓得更兇),轉而順從了母方。孩子在父母這一來一往的勢力消長互動過程中,學習在夾縫中求生存,求安穩。最後孩子看不到什麼是行為正確的標準,只看到大人的臉色,學到了大人開心最重要,自己不重要,如此自己才能平安又省事,所以學會討好。孩子也可能沒了自己的聲音,聽大人的吵架聲調比較重要,父母誰吵贏了,孩子就去依附誰。當然也可能是別種極端的版本出現:孩子為了阻止父母的爭吵,所以自己鬧得更兇,叫得更大聲,一方面想把父母的不一致轉向一致對他不好行為的責罵(所以孩子常是家庭紛爭的代罪羔羊),另一方面抗議父母的爭吵;不論是阻止或抗議,對孩子將來性格的發展都不是最好的路徑。
父母教養態度為什麼會不一致
父母為什麼會不一致呢?大家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怎麼會教養起孩子來就有這麼多異議呢?實際上,這些不一致有些是在潛意識中而無法控制的,有些是則是可意識到的。父母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更有不同的個性。在我們當爸媽前並沒有職前教育學習如何當爸媽,所以很有可能把自己原生父母教養自己的方法潛移默化的運用到孩子身上;過去的打罵教育,可能讓自己在情急之下不小心先打罵了,孩子可能也會複製當時跟你一樣的無助與忿恨,但!將來孩子的演變可能不是你現在的正直嚴謹而是衝動與反抗。這樣複製過去原生家庭互動的過程可能是你沒意識到的。所以父母雙方需要相互觀察對方在教養上的不適當,也許真的是對方未覺察到,此時彼此善意及坦誠的溝通是必要的,不然可能無意識重覆自己不想出現的教養模式。另外一種在意識中強調的不一致,可能是刻意形成黑臉白臉固定角色,孩子於是體認到父親永遠擔任黑臉,而母親是永遠的白臉,所以犯錯了,習慣性的鑽進母親的懷裡,或知道某一件事父親一定會不答應,就以「媽媽說可以」來塘塞父親的阻止。這樣固定的角色,容易「造成某一方教養負擔增重,而另一方與孩子疏離,孩子會容易學會以一方的矛攻另一方的盾」,讓父母兩人自打嘴巴,引發兩人的爭吵。
父母吵架是為自己吵還是為孩子吵
當父母出現不一致的教養方式時,首先要確認吵架的原因到底是為捍衛自己的教養理念(又或者是自己的一口氣)而吵?還是孩子那個行為的問題可以藉由彼間之間的爭吵更清楚而吵呢?請記得,父母共同的敵人是孩子的那個不適當行為,不是對方,也不會是孩子,當目標設定好就較能激起同仇敵愾的一致態度,一起共同面對。
父母教養態度如何調整至一致
一、自己一致
(不要皮笑肉不笑)首先,真誠的面對自己,才能真誠的面對另一半。兩人共同經營婚姻及家庭,都需要真誠的面對彼此,內心的想法能夠坦誠且開放的溝通,而不是外在努力追求最理想的教養方式,嘴上說得頭頭是道,如愛的教育,尊重孩子,其實而內心並不覺得這樣對孩子最好,可能還是覺得打下去最快讓孩子了解規矩為何。
二、前後一致
父母的教養大規則需前後一致。孩子容易敏感的體會到,過去可以的,為什麼現在就不行?如果父母對大原則很容易變動,很快會被家中這位小小偵探發現,又會機伶的鑽漏洞,或辯個不停。
三、父母一致
父母一致是最重要的教養態度,平時多溝通家中規範或個性養成等基本大原則的雙方態度,「在執行時雙方都是主體,不會由誰主導」,當一方辯不了或疲累時,另一方是一致的態度接力來面對,不會互打嘴巴。如果真的有不一致的教法時,也許先請一方教完,告一段落你再接續,但接續的是前一方的說法,待事後不在孩子面前時再雙方討論不一致之處,以面對之後的相同的情況(不是檢討這次對方缺失之處,而是為了調整出未來相同問題的一致態度)。
四、隔代教養一致(上下一致)
現今共同教養(co-parenting)的狀況除了父母雙方外,有時還有阿公阿嬤一起教養的一致性問題,如何在隔代教養時也可維持一致性,我們留待下篇再討論,這面向裡有更多的議題。
文╱周舒翎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臨床心理師
父母教養態度不一致對孩子的影響
請想像一下,小孩一雙骨碌的大眼直盯著父母兩人的互動,當母斥責著小孩某件行為不佳要求改進,父若是將母的指令一口否定,說這件事不重要;這位心智正要開始發展的小孩,在「趨吉避凶的原始本能」下,當然當下附和對自己有利的,父的主張,但可能在下一刻發現母可能才是權力最上層(不然會沒飯吃,或被教訓得更兇),轉而順從了母方。孩子在父母這一來一往的勢力消長互動過程中,學習在夾縫中求生存,求安穩。最後孩子看不到什麼是行為正確的標準,只看到大人的臉色,學到了大人開心最重要,自己不重要,如此自己才能平安又省事,所以學會討好。孩子也可能沒了自己的聲音,聽大人的吵架聲調比較重要,父母誰吵贏了,孩子就去依附誰。當然也可能是別種極端的版本出現:孩子為了阻止父母的爭吵,所以自己鬧得更兇,叫得更大聲,一方面想把父母的不一致轉向一致對他不好行為的責罵(所以孩子常是家庭紛爭的代罪羔羊),另一方面抗議父母的爭吵;不論是阻止或抗議,對孩子將來性格的發展都不是最好的路徑。
父母教養態度為什麼會不一致
父母為什麼會不一致呢?大家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怎麼會教養起孩子來就有這麼多異議呢?實際上,這些不一致有些是在潛意識中而無法控制的,有些是則是可意識到的。父母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更有不同的個性。在我們當爸媽前並沒有職前教育學習如何當爸媽,所以很有可能把自己原生父母教養自己的方法潛移默化的運用到孩子身上;過去的打罵教育,可能讓自己在情急之下不小心先打罵了,孩子可能也會複製當時跟你一樣的無助與忿恨,但!將來孩子的演變可能不是你現在的正直嚴謹而是衝動與反抗。這樣複製過去原生家庭互動的過程可能是你沒意識到的。所以父母雙方需要相互觀察對方在教養上的不適當,也許真的是對方未覺察到,此時彼此善意及坦誠的溝通是必要的,不然可能無意識重覆自己不想出現的教養模式。另外一種在意識中強調的不一致,可能是刻意形成黑臉白臉固定角色,孩子於是體認到父親永遠擔任黑臉,而母親是永遠的白臉,所以犯錯了,習慣性的鑽進母親的懷裡,或知道某一件事父親一定會不答應,就以「媽媽說可以」來塘塞父親的阻止。這樣固定的角色,容易「造成某一方教養負擔增重,而另一方與孩子疏離,孩子會容易學會以一方的矛攻另一方的盾」,讓父母兩人自打嘴巴,引發兩人的爭吵。
父母吵架是為自己吵還是為孩子吵
當父母出現不一致的教養方式時,首先要確認吵架的原因到底是為捍衛自己的教養理念(又或者是自己的一口氣)而吵?還是孩子那個行為的問題可以藉由彼間之間的爭吵更清楚而吵呢?請記得,父母共同的敵人是孩子的那個不適當行為,不是對方,也不會是孩子,當目標設定好就較能激起同仇敵愾的一致態度,一起共同面對。
父母教養態度如何調整至一致
一、自己一致
(不要皮笑肉不笑)首先,真誠的面對自己,才能真誠的面對另一半。兩人共同經營婚姻及家庭,都需要真誠的面對彼此,內心的想法能夠坦誠且開放的溝通,而不是外在努力追求最理想的教養方式,嘴上說得頭頭是道,如愛的教育,尊重孩子,其實而內心並不覺得這樣對孩子最好,可能還是覺得打下去最快讓孩子了解規矩為何。
二、前後一致
父母的教養大規則需前後一致。孩子容易敏感的體會到,過去可以的,為什麼現在就不行?如果父母對大原則很容易變動,很快會被家中這位小小偵探發現,又會機伶的鑽漏洞,或辯個不停。
三、父母一致
父母一致是最重要的教養態度,平時多溝通家中規範或個性養成等基本大原則的雙方態度,「在執行時雙方都是主體,不會由誰主導」,當一方辯不了或疲累時,另一方是一致的態度接力來面對,不會互打嘴巴。如果真的有不一致的教法時,也許先請一方教完,告一段落你再接續,但接續的是前一方的說法,待事後不在孩子面前時再雙方討論不一致之處,以面對之後的相同的情況(不是檢討這次對方缺失之處,而是為了調整出未來相同問題的一致態度)。
四、隔代教養一致(上下一致)
現今共同教養(co-parenting)的狀況除了父母雙方外,有時還有阿公阿嬤一起教養的一致性問題,如何在隔代教養時也可維持一致性,我們留待下篇再討論,這面向裡有更多的議題。
文╱周舒翎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臨床心理師
上一篇
番紅花的買菜故事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3%
我喜歡:32%
很實用:11%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老牛(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5/13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