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有慢性病的老人,還需要飲食控制嗎?
刊登日:105/05/11
1,888
王老太太,82歲,糖尿病25年,最近因心臟病發作而入院,體型肥胖。
醫生說:「營養師,王女士有心臟病,可是太胖了,血糖老是300多,請教導她減重及好好控制血糖!」。
病人說:「營養師,我這麼老了,還需要飲食控制嗎?白天只有我一個人,行動不是太方便,隨便買隨便吃,反正能吃就好,誰知還能活幾年?」。
女兒說:「營養師,我媽媽糖尿病這麼多年,我哥哥說反正都這麼老了就隨便她吧,妹妹說一定要嚴格控制血糖,不然會截肢!家人常會因此而爭執不休。」
如果您是營養師,該怎麼辦?
飲食控制是為了維護老人生活品質
根據2007年「臺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顯示,88.7%老人自述曾被醫師診斷至少有一項慢性病,老年女性比率高於男性。長者最常見的慢性病前五項分別為:高血壓(46.7%)、白內障(42.5%)、心臟病(23.9%)、胃潰瘍或胃病(21.2%)、關節炎或風濕症(21.1%)等。「1994∼2006年臺灣老人主要死因死亡率長期趨勢觀察」顯示,其中與生活型態有關之死因,慢性病佔了七個,包括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腎病變及高血壓。慢性病引起的併發症,常是導致老人失能的主要原因,為維護老人日常生活品質,更需好好控制及預防慢性病危險因子,包括關節炎、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
疾病飲食原則不外乎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等,而老人家往往因味覺退化、掉牙、唾液分泌減少、口渴感減少、胃酸減少及腸道蠕動減慢、關節退化、內分泌速度減緩、胰液不足、腎臟退化、免疫系統降低、心輸出量減少等身體及生理退化,而引起疾病產生,即使飲食控制,疾病改善程度也有限,若因害怕疾病進展而嚴格限制飲食,反易導致營養不良。有慢性疾病的老人當然需要某些飲食限制,但有些長者可能正餐吃很少或是隨便打發一餐,卻在飢餓時攝取甜食糕點等不恰當的點心,造成食物選擇不均衡。飲食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個人的健康,減少相關併發症產生,而不是一昧的要求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因此對老人家來說,與其飲食限制,倒不如改善供餐品質與進食技巧較佳。
銀髮族健康飲食 少量多餐定時吃
對銀髮族,不論是健康或有慢性病長者的飲食,首要注意三餐定時吃,細嚼慢嚥,每餐均有主食、蛋豆魚肉類及蔬果類的組合。如果胃口不好,在正餐以外補充點心,以少量多餐方式增加攝食,並鼓勵適度活動,增加食慾。每天6∼8杯(1,500∼2,000cc)飲水量,預防便秘和結石。也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但要選用綜合的補充劑,不要選擇單一高劑量。食物選擇及烹調應多變化,選擇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如魚類,黃豆製品及蛋等,而瘦肉可利用搓揉、去筋、裹粉等,使之柔嫩好入口。適量攝取蛋、紅肉或肝臟等,增加維生素B群與鐵質。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糙米、全麥饅頭)、豆類、地瓜等,使排便順暢。蔬果若咀嚼不易,可以考慮打成蔬果汁(連渣喝)、蔬菜湯或泥狀食物供應。多採用植物性油脂烹調,適量增加堅果類(杏仁、芝麻等)。節制甜食糕點攝取量,或改選擇無糖、低糖的愛玉、洋菜、果膠、蒟蒻製品等,不但纖維高,熱量低,還有助於膽固醇的降低。
疾病飲食調整 多用心思多健康
疾病限制的飲食調整:高血壓病人烹調時可利用白糖、白醋、香菜、蔥、薑、蒜、八角、花椒、肉桂、檸檬汁、香菇等調理食物,減少用鹽量。若有高膽固醇者,則需注意少吃內臟、魚頭、卵黃類、動物筋皮及肥肉等,以減少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之攝取。糖尿病人需注意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及正確用藥,將主食類(如米飯、麵食製品、地瓜、紅綠豆等)及水果類平均分配於三餐中食用,若喜歡含糖飲料或甜食者,可利用代糖來滿足對糖的渴望。另年長者的低血糖表現多為神經症狀,例如精神無法集中、應對混亂,冒冷汗、心悸、手抖等,應立即給予含糖食物,約15分鐘後可解除症狀。若常發生低血糖情形應再請教醫師及營養師調整藥物及飲食。腎臟病人飲食與一般飲食差異較大,對不必洗腎的老人家,蛋白質攝取不要過多,一餐最好只吃一種肉,約1∼2兩(30∼60公克),米飯約0.5∼1碗量,可搭配蔬果類、植物油及低蛋白澱粉(冬粉、米粉、米苔目、太白粉、蓮藕粉等)。若已經接受洗腎治療,蛋白質及熱量則需攝取充足,但須注意水分及體重的控制。若因食慾不佳攝取不足,可請教營養師或醫師,選擇適合的市售營養品補充飲用。
年長者若同時患有多種疾病時,應請營養師協助設計適合的飲食計劃,莫因疏忽或自我受限而影響健康。家人對長輩的心理也須多付出關懷,多一些問候或陪伴,多付出心思為長輩準備適合的食物,讓銀髮族吃得更健康。
文╱陳明玉 國泰醫院營養組
醫生說:「營養師,王女士有心臟病,可是太胖了,血糖老是300多,請教導她減重及好好控制血糖!」。
病人說:「營養師,我這麼老了,還需要飲食控制嗎?白天只有我一個人,行動不是太方便,隨便買隨便吃,反正能吃就好,誰知還能活幾年?」。
女兒說:「營養師,我媽媽糖尿病這麼多年,我哥哥說反正都這麼老了就隨便她吧,妹妹說一定要嚴格控制血糖,不然會截肢!家人常會因此而爭執不休。」
如果您是營養師,該怎麼辦?
飲食控制是為了維護老人生活品質
根據2007年「臺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顯示,88.7%老人自述曾被醫師診斷至少有一項慢性病,老年女性比率高於男性。長者最常見的慢性病前五項分別為:高血壓(46.7%)、白內障(42.5%)、心臟病(23.9%)、胃潰瘍或胃病(21.2%)、關節炎或風濕症(21.1%)等。「1994∼2006年臺灣老人主要死因死亡率長期趨勢觀察」顯示,其中與生活型態有關之死因,慢性病佔了七個,包括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腎病變及高血壓。慢性病引起的併發症,常是導致老人失能的主要原因,為維護老人日常生活品質,更需好好控制及預防慢性病危險因子,包括關節炎、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
疾病飲食原則不外乎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等,而老人家往往因味覺退化、掉牙、唾液分泌減少、口渴感減少、胃酸減少及腸道蠕動減慢、關節退化、內分泌速度減緩、胰液不足、腎臟退化、免疫系統降低、心輸出量減少等身體及生理退化,而引起疾病產生,即使飲食控制,疾病改善程度也有限,若因害怕疾病進展而嚴格限制飲食,反易導致營養不良。有慢性疾病的老人當然需要某些飲食限制,但有些長者可能正餐吃很少或是隨便打發一餐,卻在飢餓時攝取甜食糕點等不恰當的點心,造成食物選擇不均衡。飲食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個人的健康,減少相關併發症產生,而不是一昧的要求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因此對老人家來說,與其飲食限制,倒不如改善供餐品質與進食技巧較佳。
銀髮族健康飲食 少量多餐定時吃
對銀髮族,不論是健康或有慢性病長者的飲食,首要注意三餐定時吃,細嚼慢嚥,每餐均有主食、蛋豆魚肉類及蔬果類的組合。如果胃口不好,在正餐以外補充點心,以少量多餐方式增加攝食,並鼓勵適度活動,增加食慾。每天6∼8杯(1,500∼2,000cc)飲水量,預防便秘和結石。也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但要選用綜合的補充劑,不要選擇單一高劑量。食物選擇及烹調應多變化,選擇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如魚類,黃豆製品及蛋等,而瘦肉可利用搓揉、去筋、裹粉等,使之柔嫩好入口。適量攝取蛋、紅肉或肝臟等,增加維生素B群與鐵質。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糙米、全麥饅頭)、豆類、地瓜等,使排便順暢。蔬果若咀嚼不易,可以考慮打成蔬果汁(連渣喝)、蔬菜湯或泥狀食物供應。多採用植物性油脂烹調,適量增加堅果類(杏仁、芝麻等)。節制甜食糕點攝取量,或改選擇無糖、低糖的愛玉、洋菜、果膠、蒟蒻製品等,不但纖維高,熱量低,還有助於膽固醇的降低。
疾病飲食調整 多用心思多健康
疾病限制的飲食調整:高血壓病人烹調時可利用白糖、白醋、香菜、蔥、薑、蒜、八角、花椒、肉桂、檸檬汁、香菇等調理食物,減少用鹽量。若有高膽固醇者,則需注意少吃內臟、魚頭、卵黃類、動物筋皮及肥肉等,以減少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之攝取。糖尿病人需注意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及正確用藥,將主食類(如米飯、麵食製品、地瓜、紅綠豆等)及水果類平均分配於三餐中食用,若喜歡含糖飲料或甜食者,可利用代糖來滿足對糖的渴望。另年長者的低血糖表現多為神經症狀,例如精神無法集中、應對混亂,冒冷汗、心悸、手抖等,應立即給予含糖食物,約15分鐘後可解除症狀。若常發生低血糖情形應再請教醫師及營養師調整藥物及飲食。腎臟病人飲食與一般飲食差異較大,對不必洗腎的老人家,蛋白質攝取不要過多,一餐最好只吃一種肉,約1∼2兩(30∼60公克),米飯約0.5∼1碗量,可搭配蔬果類、植物油及低蛋白澱粉(冬粉、米粉、米苔目、太白粉、蓮藕粉等)。若已經接受洗腎治療,蛋白質及熱量則需攝取充足,但須注意水分及體重的控制。若因食慾不佳攝取不足,可請教營養師或醫師,選擇適合的市售營養品補充飲用。
年長者若同時患有多種疾病時,應請營養師協助設計適合的飲食計劃,莫因疏忽或自我受限而影響健康。家人對長輩的心理也須多付出關懷,多一些問候或陪伴,多付出心思為長輩準備適合的食物,讓銀髮族吃得更健康。
文╱陳明玉 國泰醫院營養組
上一篇
父母教養態度不一致怎麼辦?
下一篇
春季好野味 溫拌又蜜醃(下)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1%
我喜歡:38%
很實用:23%
夠新奇:0%
普普啦:8%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