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夏日的召喚
刊登日:105/05/19
5,949
和麻芛一樣,麵包果也只限定夏季才有,而且只有兩個多月;六月初回花蓮,麵包果長得如兩個拳頭大小,搶鮮也可以摘食;七月時大大小小的市場或多或少都擺了去了皮的麵包果,買回家切塊便可料理;八月中所有市場,連原住民的攤位,一個麵包果也遍尋不著,麵包樹上寬闊葉片隨風輕曳,宛似從來沒有長過果實般,乾乾淨淨。
多數阿美族人、花蓮人叫麵包樹為巴吉魯(也有阿美族人稱「吧它阿巴魯」),夏季結的果實是花蓮人最愛的湯品食材之一。
家的標誌 阿美族人的家樹
巴吉魯曾經是家的標誌;因為母親喜歡的緣故,家裡的院子一定栽有巴吉魯,長了一、二十年的巴吉魯被颱風颳斷了,枯死了,父親立即植種新栽,彷彿沒有巴吉魯院子會寂寞,沒有巴吉魯的果實夏日會斷炊。事實上,母親年事愈高,料理巴吉魯果實的興致愈低,年年春末巴吉魯果初結實,父親仍會端視巴吉魯果的生長狀態,熟了請鄰居或親友摘去炊煮,直至巴吉魯樹上果實空了,父親才像了了一椿心事,沒有愧對努力生長的巴吉魯果實。馬路擴建,家裡的院子削了一半多,農地在建商的手下成了一棟棟位宅,大棵小棵的巴吉魯都剷除了,母親健康不佳不喜料理三餐,巴吉魯有無已不重要了,問父親為什麼不在屋後的菜園再種巴吉魯,父親說好些年母親都不煮巴吉魯果湯了,種不種都無所謂了。沒巴吉魯的家,似乎少了什麼,顯得冷清,少了巴吉魯寬闊枝葉遮蔭,客廳燥熱不安,最重要是少了母親炊煮的熱情,整個家缺乏食物的香氣。花蓮家異常的安靜,是因為沒有巴吉魯?
童年大半時光都待在外婆家的女兒,將巴吉魯移植繪到臺北家中客廳的牆上,根紮在地面,枝葉延伸整片牆,再往天花板觸探枝梢,她的工作室名字刻意取為「麵包樹」;待在臺北大樓裡的麵包樹,靜默無花無果實,寬闊的枝葉也增添不了一絲的涼意。然開門總見著它在,也彷彿花蓮在,花蓮的家在。
臺北街頭也偶見麵包樹,沒有人叫它巴吉魯,也沒有人知道它的果實是夏日最佳湯品。在臺北街頭看到麵包樹就想到花蓮,想到阿美族;古老的阿美族人若是屬於「世系完整的大家族」,或「世系完整而富有的人家」前一定植有麵包樹,每當家族有人重建家屋或遷徙,老人一定叮嚀要種植麵包樹,後來它更是阿美族人的「家樹」。傳說,花東的麵包樹就是透過阿美族人的祖先漂洋過海, 帶種子帶來臺灣。然而,臺北街頭因為害怕麵包果掉下來砸到人,麵包樹不能做為行道樹,被阿美族人視為身分和財富象徵的麵包樹卻在臺北街頭遮遮掩掩。
熱帶地區主食 虎克船長也著迷
麵包樹學名Ar tocarpus altilis,英語:breadfruit),又稱羅蜜樹、馬檳榔、麵磅樹。原產於馬來半島以及波里尼亞,如今因人類傳播而分布玻里尼西亞,印度南部,加勒比地區等熱帶地區。果實烘乾後可食用,風味類似麵包,因此而得名。麵包樹是許多熱帶地區主食,玻里尼西亞人在航海探險時通常攜帶此樹的根插,以便在其他海島種植。果實澱粉含量非常豐富,食用前通常以烘烤或蒸,炸等方法料理,烹煮後味道與麵包和馬鈴薯相似。一棵麵包樹一年可結200顆果,是食用植物中產量最高的其中一種。木材材質輕軟而粗,亦可供建築,海島居民以此為獨木舟。歐洲人航海南島時發現麵包樹的重要性,甚至有研究原住民學認為幾棵麵包樹,可以提供一個人一年所需的食物。只是麵包樹一年只結一次果實,雖然幾棵樹總計可結數百棵果實,但夏季烘乾的果實能否貯存到冬天?
傳說十八世紀,虎克船長到大溪地時,深深的被麵包樹所吸引,他在航海日誌上寫道:「所有的樹陷入迷人、規律、迅速生長的愉悅中,我十分輕快的地在船艙及長廊中,航向每一吋種滿著麵包樹的地方。」不知虎克船長真的只是著迷麵包樹「愉悅的生長」,還是想到烘烤後麵包果的香味?的確,麵包樹每個部分對中、南太平洋地區的島民都是有用的材料,是很重要的日常用品,也是島民的主要食物。也有文獻資料記載,馬偕博土到花蓮傳教時,阿美族人贈他八株巴吉魯樹,馬偕帶回淡水,不知馬偕博士後來有無食用麵包果,是否也像虎克船長那樣著迷於麵包樹的生長?可確信的是馬偕博將這八棵巴吉魯栽種下來了,淡水炮台後有一片麵包樹林,據說是當年馬偕帶回樹苗的後代。
麵包樹多功能 可食也可用
麵包樹重要的用途,是製作繩索及樹皮布。達悟人稱之為cipoho (木材黃色之意),阿美族人稱之為vacilol。達悟族人栽植麵包樹於父系群的林地內,和龍眼、毛柿、大葉山欖、蘭嶼赤楠等樹種混栽,偶而也摘取果實以水煮方式食用(大概也和阿美人一樣佐以小魚乾吧)。樹幹是建造傳統住屋或製做達悟船上層船板的主要材料,一塊船板用料需一棵種植約十五至二十年的大樹;如果生長良好,其板根可以製做達悟船最上層船板(pakalateng);另板根也可用來製作盛裝食物的木盤,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就是砍取直徑約六十公分,生長約三十年以上的樹幹,用來製做樁打小米的臼。
另外,朗島村在捕魚祭時,摘取麵包樹葉片置於漁網袋內,懸掛於飛魚架上祈求豐魚,並在飛魚季煮飛魚時,撕下一小片的麵包樹葉,放入鍋中與飛魚一起烹煮,以祈求不小心觸犯有關飛魚禁忌,得以解厄。阿美族人偶而會割裂麵包樹的樹皮,將乳白色的汁液,取來做為黏膠或拿給小孩子當零嘴咀嚼,就像口香糖。沒有成熟掉落的雄蕊曬乾,可當蚊香驅蚊。早年在阿美族的聚落裡,常看到居家四周會有一兩棵麵包樹,農耕時節,多數人家都畜養水牛就綁在麵包樹底下,牛的糞尿成了它的養分。因此,每棵麵包樹生長得又高又大,不但可以乘涼,到了夏季結實纍纍,分送給沒有栽種麵包樹的鄰居。
佐小魚乾成聖品 潛入小王子星球?
麵包果食用的方法以阿美族傳統的煮食最簡單,即「魚乾麵包果湯」小魚乾熬湯,加入切成塊的麵包果,等麵包果昜熟爛,加點鹽就是好吃好喝的麵包果魚湯。也可紅燒、涼拌,做成麵包果酸辣湯、酥炸麵包果、做成饅頭,或當成甜湯品,而其包覆在果肉的核仁猶如花生,烤煮都十分可口,或炒小魚乾辣椒是極佳的下酒菜。在母親的做法和阿美族一樣,都是佐以小魚乾煮湯,麵包果的果實外皮厚而粗糙堅硬,且皮下有黏液,處理不易。母親以刀刃沾沙拉油去皮,也有人先將麵包果冷凍讓黏液凍結再去皮。若是在花蓮的市場,販賣者多半己經去了了皮,只要切塊就可以料理了。
以前讀《小王子》(第五章)「因為在小王子的星球上,有些非常可怕的種子⋯⋯這就是猴麵包樹的種子。在那裡的泥土裡,這種種子多得成災。而一棵猴麵包樹苗,假如你拔得太遲,就再也無法把它清除掉。它就會盤踞整個星球。它的樹根能把星球鑽透,如果星球很小,而猴麵包樹很多,它就把整個星球搞得支離破碎。」以為猴麵包樹就是麵包樹,只因猴子愛吃其果實而得。一直令小王子擔心的猴麵包樹,和麵包樹並不同類,其實是猢猻樹(學名:Adansonia digitata),又名非洲猢猻樹、酸瓠樹、猴樹、旅人樹、猢猻緬、猢猻麵、死老鼠樹,原產於熱帶非洲,現今中國的雲南、福建、廣東等地,以及臺灣也有人工引種栽培。
猢猻樹果實充滿果肉,乾燥變硬後碎成塊狀,看起來就像是乾的麵包塊。猢猻樹在非洲是一種傳統的食用植物。雖然,花蓮家裡的庭院已不再栽種麵包樹,每到夏日,母親也不再以有巴吉魯湯來要我回家,我總是懷念小魚乾麵包果湯,仍要回花蓮吃一碗巴吉魯湯,以滿足只屬於夏日的召喚,鄉愁的食物。
文╱方梓 圖╱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多數阿美族人、花蓮人叫麵包樹為巴吉魯(也有阿美族人稱「吧它阿巴魯」),夏季結的果實是花蓮人最愛的湯品食材之一。
家的標誌 阿美族人的家樹
巴吉魯曾經是家的標誌;因為母親喜歡的緣故,家裡的院子一定栽有巴吉魯,長了一、二十年的巴吉魯被颱風颳斷了,枯死了,父親立即植種新栽,彷彿沒有巴吉魯院子會寂寞,沒有巴吉魯的果實夏日會斷炊。事實上,母親年事愈高,料理巴吉魯果實的興致愈低,年年春末巴吉魯果初結實,父親仍會端視巴吉魯果的生長狀態,熟了請鄰居或親友摘去炊煮,直至巴吉魯樹上果實空了,父親才像了了一椿心事,沒有愧對努力生長的巴吉魯果實。馬路擴建,家裡的院子削了一半多,農地在建商的手下成了一棟棟位宅,大棵小棵的巴吉魯都剷除了,母親健康不佳不喜料理三餐,巴吉魯有無已不重要了,問父親為什麼不在屋後的菜園再種巴吉魯,父親說好些年母親都不煮巴吉魯果湯了,種不種都無所謂了。沒巴吉魯的家,似乎少了什麼,顯得冷清,少了巴吉魯寬闊枝葉遮蔭,客廳燥熱不安,最重要是少了母親炊煮的熱情,整個家缺乏食物的香氣。花蓮家異常的安靜,是因為沒有巴吉魯?
童年大半時光都待在外婆家的女兒,將巴吉魯移植繪到臺北家中客廳的牆上,根紮在地面,枝葉延伸整片牆,再往天花板觸探枝梢,她的工作室名字刻意取為「麵包樹」;待在臺北大樓裡的麵包樹,靜默無花無果實,寬闊的枝葉也增添不了一絲的涼意。然開門總見著它在,也彷彿花蓮在,花蓮的家在。
臺北街頭也偶見麵包樹,沒有人叫它巴吉魯,也沒有人知道它的果實是夏日最佳湯品。在臺北街頭看到麵包樹就想到花蓮,想到阿美族;古老的阿美族人若是屬於「世系完整的大家族」,或「世系完整而富有的人家」前一定植有麵包樹,每當家族有人重建家屋或遷徙,老人一定叮嚀要種植麵包樹,後來它更是阿美族人的「家樹」。傳說,花東的麵包樹就是透過阿美族人的祖先漂洋過海, 帶種子帶來臺灣。然而,臺北街頭因為害怕麵包果掉下來砸到人,麵包樹不能做為行道樹,被阿美族人視為身分和財富象徵的麵包樹卻在臺北街頭遮遮掩掩。
熱帶地區主食 虎克船長也著迷
麵包樹學名Ar tocarpus altilis,英語:breadfruit),又稱羅蜜樹、馬檳榔、麵磅樹。原產於馬來半島以及波里尼亞,如今因人類傳播而分布玻里尼西亞,印度南部,加勒比地區等熱帶地區。果實烘乾後可食用,風味類似麵包,因此而得名。麵包樹是許多熱帶地區主食,玻里尼西亞人在航海探險時通常攜帶此樹的根插,以便在其他海島種植。果實澱粉含量非常豐富,食用前通常以烘烤或蒸,炸等方法料理,烹煮後味道與麵包和馬鈴薯相似。一棵麵包樹一年可結200顆果,是食用植物中產量最高的其中一種。木材材質輕軟而粗,亦可供建築,海島居民以此為獨木舟。歐洲人航海南島時發現麵包樹的重要性,甚至有研究原住民學認為幾棵麵包樹,可以提供一個人一年所需的食物。只是麵包樹一年只結一次果實,雖然幾棵樹總計可結數百棵果實,但夏季烘乾的果實能否貯存到冬天?
傳說十八世紀,虎克船長到大溪地時,深深的被麵包樹所吸引,他在航海日誌上寫道:「所有的樹陷入迷人、規律、迅速生長的愉悅中,我十分輕快的地在船艙及長廊中,航向每一吋種滿著麵包樹的地方。」不知虎克船長真的只是著迷麵包樹「愉悅的生長」,還是想到烘烤後麵包果的香味?的確,麵包樹每個部分對中、南太平洋地區的島民都是有用的材料,是很重要的日常用品,也是島民的主要食物。也有文獻資料記載,馬偕博土到花蓮傳教時,阿美族人贈他八株巴吉魯樹,馬偕帶回淡水,不知馬偕博士後來有無食用麵包果,是否也像虎克船長那樣著迷於麵包樹的生長?可確信的是馬偕博將這八棵巴吉魯栽種下來了,淡水炮台後有一片麵包樹林,據說是當年馬偕帶回樹苗的後代。
麵包樹多功能 可食也可用
麵包樹重要的用途,是製作繩索及樹皮布。達悟人稱之為cipoho (木材黃色之意),阿美族人稱之為vacilol。達悟族人栽植麵包樹於父系群的林地內,和龍眼、毛柿、大葉山欖、蘭嶼赤楠等樹種混栽,偶而也摘取果實以水煮方式食用(大概也和阿美人一樣佐以小魚乾吧)。樹幹是建造傳統住屋或製做達悟船上層船板的主要材料,一塊船板用料需一棵種植約十五至二十年的大樹;如果生長良好,其板根可以製做達悟船最上層船板(pakalateng);另板根也可用來製作盛裝食物的木盤,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就是砍取直徑約六十公分,生長約三十年以上的樹幹,用來製做樁打小米的臼。
另外,朗島村在捕魚祭時,摘取麵包樹葉片置於漁網袋內,懸掛於飛魚架上祈求豐魚,並在飛魚季煮飛魚時,撕下一小片的麵包樹葉,放入鍋中與飛魚一起烹煮,以祈求不小心觸犯有關飛魚禁忌,得以解厄。阿美族人偶而會割裂麵包樹的樹皮,將乳白色的汁液,取來做為黏膠或拿給小孩子當零嘴咀嚼,就像口香糖。沒有成熟掉落的雄蕊曬乾,可當蚊香驅蚊。早年在阿美族的聚落裡,常看到居家四周會有一兩棵麵包樹,農耕時節,多數人家都畜養水牛就綁在麵包樹底下,牛的糞尿成了它的養分。因此,每棵麵包樹生長得又高又大,不但可以乘涼,到了夏季結實纍纍,分送給沒有栽種麵包樹的鄰居。
佐小魚乾成聖品 潛入小王子星球?
麵包果食用的方法以阿美族傳統的煮食最簡單,即「魚乾麵包果湯」小魚乾熬湯,加入切成塊的麵包果,等麵包果昜熟爛,加點鹽就是好吃好喝的麵包果魚湯。也可紅燒、涼拌,做成麵包果酸辣湯、酥炸麵包果、做成饅頭,或當成甜湯品,而其包覆在果肉的核仁猶如花生,烤煮都十分可口,或炒小魚乾辣椒是極佳的下酒菜。在母親的做法和阿美族一樣,都是佐以小魚乾煮湯,麵包果的果實外皮厚而粗糙堅硬,且皮下有黏液,處理不易。母親以刀刃沾沙拉油去皮,也有人先將麵包果冷凍讓黏液凍結再去皮。若是在花蓮的市場,販賣者多半己經去了了皮,只要切塊就可以料理了。
以前讀《小王子》(第五章)「因為在小王子的星球上,有些非常可怕的種子⋯⋯這就是猴麵包樹的種子。在那裡的泥土裡,這種種子多得成災。而一棵猴麵包樹苗,假如你拔得太遲,就再也無法把它清除掉。它就會盤踞整個星球。它的樹根能把星球鑽透,如果星球很小,而猴麵包樹很多,它就把整個星球搞得支離破碎。」以為猴麵包樹就是麵包樹,只因猴子愛吃其果實而得。一直令小王子擔心的猴麵包樹,和麵包樹並不同類,其實是猢猻樹(學名:Adansonia digitata),又名非洲猢猻樹、酸瓠樹、猴樹、旅人樹、猢猻緬、猢猻麵、死老鼠樹,原產於熱帶非洲,現今中國的雲南、福建、廣東等地,以及臺灣也有人工引種栽培。
猢猻樹果實充滿果肉,乾燥變硬後碎成塊狀,看起來就像是乾的麵包塊。猢猻樹在非洲是一種傳統的食用植物。雖然,花蓮家裡的庭院已不再栽種麵包樹,每到夏日,母親也不再以有巴吉魯湯來要我回家,我總是懷念小魚乾麵包果湯,仍要回花蓮吃一碗巴吉魯湯,以滿足只屬於夏日的召喚,鄉愁的食物。
文╱方梓 圖╱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上一篇
不要!可怕的兩歲
下一篇
關心老年飲食問題 輕鬆呷百二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3%
我喜歡:51%
很實用:3%
夠新奇:1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6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07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07
好
三三(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5/25
有股淡淡的哀傷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5/20
good
Ann(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5/19
good
Sunny(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5/19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