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不要!可怕的兩歲
刊登日:105/05/20
252
很多新手父母在孩子1歲多, 話開始變多,身體漸能靈活運用時的當下,就開始覺得孩子變了,怎麼變得那麼番,怎麼都講不聽,總是愛說:不要!像是為反對而反對的「叛逆小孩」,然後就進入我們俗稱的trouble 2 (可怕的兩歲),有些孩子就會這麼愛唱反調的到trouble 3或4或5歲啊!
為什麼出生到2歲前的可愛孩子,到了這可怕的2歲,總愛反對父母的任何建議?那父母怎麼應對這小小的叛逆孩呢?我們得從孩子的一些行為,來看看父母怎麼與孩子互動,才能讓彼此找到一個適當的教養模式,幫助孩子建立起獨立自主又善解人意的特質。
孩子 為什麼要反對?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發展階段論中提出:在出生到1歲半時,孩子會與母親緊緊相繫,建立起對於人跟環境的信任及安全感。約從1歲半到3歲的階段,經歷厠所訓練,建立他自我控制的能力及信心,身體肢體肌肉的發展也更為成熟,開始想要嘗試許多新的挑戰,如果父母的態度是溫和有耐心,有明確指示或建議的陪伴,而不是在闖禍時像抓到小辮子一般嚴厲指責,孩子就較不會形成羞愧、懷疑,變得畏首畏尾,自然就會對自己有信心,也更敢於挑戰新事物。所以孩子由與母親是共同一體的時期,到靈活運動的獨立個體;從所有人會抱他蹲下來看他,到變成什麼事都會被要求「你可以自己來」;從只會用哭表達意見,到會說一些話,但又說不出像大人長篇大論的狀況下,想表達自主意見的最快方式,就是說「不!」怎麼面對這常常說不的孩子!
一般大人如果一直被拒絕,不論提出任何提議,常常得到的回應都是「不行」、「不要」、「不!」可想而知,我們內心一定很受傷,很容易就會有情緒,生氣、懊惱,甚至報復的心情都會跑出來,可能就會與對方來個角力戰,要試圖展現我的比你好,或在另一個部份扳回一城,展現我就是比你行。但這樣的態度,真的不適合拿來面對自己的孩子啊!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這樣權力的你爭我奪,不適合用來與孩子互動。了解孩子在這階段就是想展現自己的能力及意見,接受他可以有自我意見,也看到他因為語言的限制,讓他現在不能跟你辯,所以只能說不。身為大人的你,別被表面的「不」勾出自己內心:一定要贏、我沒有錯、(小孩)你懂什麼的內在語言而與孩子僵持,試著去除權威,耐著性子用充滿「愛」的心與他溝通,態度正確了加上一些小技巧,感受力一向很強的孩子,絕對能接收到你的善意。
協助他邁向獨立的小技巧
了解為何「不」,並協助他說出「不」的理由。聽到「不」的當下,也許可以對他反對的情緒有所回應,例如:「我聽到了,你覺得不開心,你還不想要離開(遊樂場)」,然後試著導引(或示範)他說出「不」的原因,「你覺得捨不得,還想再玩是嗎,是嗎?」然後仍然提出我們的要求,「雖然捨不得,但現在已經6點了,天黑了,我們得回家,跟大家說再見囉,說你下次會再來玩。」孩子說出「不」時可能帶著情緒,就算我們的要求很立即、很趕,也都請試著做到接受他情緒的動作,然後再重申我們的立場,一直跟孩子講理常常只會僵在當下,對情緒直接的回應,常是溝通最有利的方式。
要求孩子時,試著直接邀請
我們在要求孩子時的語氣,不要太直接沒有彈性,如「收好玩具才能來吃飯」,或是太給他們有拒絕機會的問句,「收好玩具,好不好?」這只會讓問的人及回應的孩子都很挫折。「邀請」是你也參與其中的,所以直接的邀請是「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等一下一起去吃飯吧」(雖然過程還是以他收拾為主,你可能只是坐在旁邊下指導棋,但會讓孩子有人與他一起做事的參與感)。或是「你先收這兒的玩具,媽媽先熱菜,每個人負責他的事,等一下餐桌上見」。
提出具體且孩子能力可及的要求
「把玩具收好」這是一句很常見的要求,但孩子卻常常不想做,或做一半,顯然父母腦中玩具收好的畫面,與孩子的想像是不同的,所以更需要具體描述,「先把車子停在他們的停車格」、「再把樂高收到回收車吧」、「黏土做好的披薩要放在烤箱中呀」,用他們的語言告訴他,父母腦中的收好是怎樣的。而能力所及就依孩子的程度有所不同,年紀小的孩子能夠分類堆成一堆收好算不錯了,可別過度期待整齊又乾淨。
讓他做選擇
其實在大人的眼中,孩子許多決定都是無傷大雅的決定,只要安全健康,不如就放給孩子來做決定吧。自己做決定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聰明的大人只是把選擇縮限在兩個可忍受的範圍內,讓他自行決定「你要紅色的褲子還是穿黃色的那件」,整天他就會開心穿著他自己決定的衣服(即使太冷太熱他也都能自行合理化,也學會自己負責)。
文╱周舒翎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臨床心理師
為什麼出生到2歲前的可愛孩子,到了這可怕的2歲,總愛反對父母的任何建議?那父母怎麼應對這小小的叛逆孩呢?我們得從孩子的一些行為,來看看父母怎麼與孩子互動,才能讓彼此找到一個適當的教養模式,幫助孩子建立起獨立自主又善解人意的特質。
孩子 為什麼要反對?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發展階段論中提出:在出生到1歲半時,孩子會與母親緊緊相繫,建立起對於人跟環境的信任及安全感。約從1歲半到3歲的階段,經歷厠所訓練,建立他自我控制的能力及信心,身體肢體肌肉的發展也更為成熟,開始想要嘗試許多新的挑戰,如果父母的態度是溫和有耐心,有明確指示或建議的陪伴,而不是在闖禍時像抓到小辮子一般嚴厲指責,孩子就較不會形成羞愧、懷疑,變得畏首畏尾,自然就會對自己有信心,也更敢於挑戰新事物。所以孩子由與母親是共同一體的時期,到靈活運動的獨立個體;從所有人會抱他蹲下來看他,到變成什麼事都會被要求「你可以自己來」;從只會用哭表達意見,到會說一些話,但又說不出像大人長篇大論的狀況下,想表達自主意見的最快方式,就是說「不!」怎麼面對這常常說不的孩子!
一般大人如果一直被拒絕,不論提出任何提議,常常得到的回應都是「不行」、「不要」、「不!」可想而知,我們內心一定很受傷,很容易就會有情緒,生氣、懊惱,甚至報復的心情都會跑出來,可能就會與對方來個角力戰,要試圖展現我的比你好,或在另一個部份扳回一城,展現我就是比你行。但這樣的態度,真的不適合拿來面對自己的孩子啊!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這樣權力的你爭我奪,不適合用來與孩子互動。了解孩子在這階段就是想展現自己的能力及意見,接受他可以有自我意見,也看到他因為語言的限制,讓他現在不能跟你辯,所以只能說不。身為大人的你,別被表面的「不」勾出自己內心:一定要贏、我沒有錯、(小孩)你懂什麼的內在語言而與孩子僵持,試著去除權威,耐著性子用充滿「愛」的心與他溝通,態度正確了加上一些小技巧,感受力一向很強的孩子,絕對能接收到你的善意。
協助他邁向獨立的小技巧
了解為何「不」,並協助他說出「不」的理由。聽到「不」的當下,也許可以對他反對的情緒有所回應,例如:「我聽到了,你覺得不開心,你還不想要離開(遊樂場)」,然後試著導引(或示範)他說出「不」的原因,「你覺得捨不得,還想再玩是嗎,是嗎?」然後仍然提出我們的要求,「雖然捨不得,但現在已經6點了,天黑了,我們得回家,跟大家說再見囉,說你下次會再來玩。」孩子說出「不」時可能帶著情緒,就算我們的要求很立即、很趕,也都請試著做到接受他情緒的動作,然後再重申我們的立場,一直跟孩子講理常常只會僵在當下,對情緒直接的回應,常是溝通最有利的方式。
要求孩子時,試著直接邀請
我們在要求孩子時的語氣,不要太直接沒有彈性,如「收好玩具才能來吃飯」,或是太給他們有拒絕機會的問句,「收好玩具,好不好?」這只會讓問的人及回應的孩子都很挫折。「邀請」是你也參與其中的,所以直接的邀請是「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等一下一起去吃飯吧」(雖然過程還是以他收拾為主,你可能只是坐在旁邊下指導棋,但會讓孩子有人與他一起做事的參與感)。或是「你先收這兒的玩具,媽媽先熱菜,每個人負責他的事,等一下餐桌上見」。
提出具體且孩子能力可及的要求
「把玩具收好」這是一句很常見的要求,但孩子卻常常不想做,或做一半,顯然父母腦中玩具收好的畫面,與孩子的想像是不同的,所以更需要具體描述,「先把車子停在他們的停車格」、「再把樂高收到回收車吧」、「黏土做好的披薩要放在烤箱中呀」,用他們的語言告訴他,父母腦中的收好是怎樣的。而能力所及就依孩子的程度有所不同,年紀小的孩子能夠分類堆成一堆收好算不錯了,可別過度期待整齊又乾淨。
讓他做選擇
其實在大人的眼中,孩子許多決定都是無傷大雅的決定,只要安全健康,不如就放給孩子來做決定吧。自己做決定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聰明的大人只是把選擇縮限在兩個可忍受的範圍內,讓他自行決定「你要紅色的褲子還是穿黃色的那件」,整天他就會開心穿著他自己決定的衣服(即使太冷太熱他也都能自行合理化,也學會自己負責)。
文╱周舒翎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臨床心理師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13%
我喜歡:50%
很實用:31%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