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芋疫病之防治管理策略
刊登日:105/07/13
3,951
芋頭耐濕性強,適宜種植在土層豐厚、肥沃鬆軟、有機質豐富、排水良好且有適當保水力的土壤。國內栽培面積約2,500∼3,000公頃,全臺各地均有種植,產地集中在屏東、臺中及苗栗三個縣;花蓮地區以檳榔心芋為主要品種,花蓮縣吉安鄉種植200多公頃,大部分作水田栽培,宜蘭縣員山鄉約25公頃,採用高畦栽培。
不論何種栽培方式,生長期間均會受疫病的侵害,影響產量品質。芋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為芋屬植物的一種真菌性病害,是芋生產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俗稱破雨傘又叫芋瘟,芋產區發生普遍,主要在夏、秋兩季發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高溫多雨潮濕的季節,造成嚴重流行為害,常引起大量葉片枯乾,以至植株枯死。芋栽培區常一發病罹病株率即達68%、罹病葉率42.5%以上,連續多日陰雨時若不施藥防治,可能會造成90%以上葉片枯萎,對芋生育與產量影響甚鉅。一般罹病株率在10%∼30%時便要做適當的防治,以防止病害擴大,避免光合作用效率減緩,造成後續之產量損失;若發病率達50%以上,則會影響球莖的成長與澱粉轉化,對產量和品質有明顯的影響。
一、病原生態
病原菌為芋疫病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 ),以菌絲體或厚壁孢子存活在病芋殘葉組織內或留種用芋頭塊莖上,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再藉著氣流或風雨、露水及灌溉水濺散而傳播蔓延,條件適宜時開始侵染為害,可直接侵入寄主組織,誘發病害。
全年只有1∼2月份因低溫不發病,每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開始零星發病,6∼8月為病害盛發期;只要在氣溫20.8∼26.8℃、旬降雨量23㎜以上、日濕度85%逾5小時、露水時間逾8小時的連續陰雨,或4∼10月份多雨時期即可大量發生與蔓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取決於降雨量和降雨日數,只需3∼5天帶菌芋苗便可發病,並由風雨傳播進行重複侵染。多雨、露大、霧重、空氣潮濕、溫度偏高的天氣有利本病發生。地勢低窪,土質黏重,雨後易積水,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植株生長勢差,偏施氮肥、過度密植或生長勢過旺致田間通透性差田區,在連續陰雨時都會嚴重發病。高溫多雨地區發病重,病害蔓延迅速,造成嚴重損失,水田較旱田發病嚴重。
二、病徵
芋疫病寄主範圍僅限芋及野芋,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嚴重時也可為害葉柄及芋頭。發病初期葉片上開始出現汙褐色濕潤狀的圓形斑點,漸漸擴大變成圓形黃褐色具有濃淡相間的同心輪紋狀大斑,直徑可達5公分以上,邊緣有深綠色或黃色水浸狀環暈,在病斑上常伴隨由壞死組織分泌的黃色至橘黃色水滴狀物,連續陰雨時,特別是在葉背部分,病斑表面可見一薄層白色黴狀物,這是病原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後期病斑多相互癒合成不規則形,使病葉變黑並加速腐爛,嚴重時導致全葉腐爛,從中央腐敗成裂孔,僅殘留葉脈呈破傘狀,整個葉片3∼5天內枯乾,使一株芋頭很難保有2個完整葉片,是造成春作產量及品質不及秋作主要原因之一。葉柄受害時則是產生大小不等水浸狀褐色至深褐色不規則病斑,病斑周圍組織褪綠變黃,若病斑環繞葉柄,可造成病部折斷,嚴重時葉柄軟化枯萎腐爛,葉片枯萎。地下球莖受害時部分組織變褐乃至腐爛,甚至擴及整個芋頭腐爛,造成減產與品質不良。
三、防治方法
(一)選用健康種苗:
從無病或輕病田選留無病種芋。
1.芋以無性繁殖為主,一般種苗均於採收時將子芋留種繁殖,故採收時應儘量避免機械傷害造成傷口,傷口常為病原菌侵入、為害的管道;同時下雨時的高濕度往往會助長病勢快速進展,故要避免在降雨時採收、貯藏與留種。
2.種芋採收後以植保手冊推薦藥劑
處理後再貯藏。利用藥劑保護傷口,避免病原菌由傷口侵入感染,同時抑制病原菌擴展。亦可利用菌根菌或拮抗微生物處理種苗後種植,以降低植株感病機會。
3.種芋採收後,以集中管理育苗者為佳,可選含豐富有機質之土壤或培養土用3吋塑膠盆育苗,避免直接種植於田區,以減少病原菌感染。苗床期定期噴施亞磷酸稀釋液 800 倍,可誘發植株抗病性,預防疫病發生。
(二)輪作
芋頭忌連作,發病田應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與水稻輪作效果較好,發病嚴重地區改旱作或種植綠肥作物。若無法水旱輪作,則在種植前灌深水15天以上以殺死土壤中的病原菌。
(三)加強田間管理
1.合理種植密度: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及雨季排水。
2. 土壤處理:土壤含水量、通氣性以及鹽分累積均可能影響植物之正常生長而導致病害之發生;而土壤性病害發生後,病原菌菌體存活於土壤中。
土壤處理方法如下:
(1) 合宜施用有機質肥料,其中所含的微生物可適度降低病原菌感染源,同時促進植株生長增加病害抵抗力,而降低病害發生。
(2) 將土壤覆蓋透明塑膠布,利用陽光曝曬殺死表土之病原菌,一段時間後翻土再曝曬,可將深層土壤中之病原菌殺滅,可達土壤消毒目的,曝曬過程中,同時可將因施肥不當累積於土壤中的鹽基藉高溫分解而降低或消除,藉以減少連作障礙。
(3) 適度翻犁、灌水及淋洗,使土壤通氣良好,供應根部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維持根部健康,降低病害發生。於休耕期適度淹灌,亦可達病害防治之效果。
3. 加強肥培管理:合理施用氮、磷、鉀肥,冬季深耕整地時施足優質有機底肥,適當增施磷鉀肥,不單獨過量施氮肥,增強植株抗性以減輕危害。
4. 注意田間灌排水:旱作宜選擇地勢較高、排灌方便的地區栽培,避免在低窪潮濕地種植,低窪地應作深溝高畦栽植,注意開溝排水。
5.田間衛生:因田間衛生與廢棄物處理之防治效益不易評估,往往未受重視。
(1) 發現病害零星發生時,宜迅速將受害植體移出田間,減少初侵染菌源,病殘物收集後可深埋或燒毀。
(2) 採收後之植株殘株宜儘速處理,以免造成感染,清理後的組織可集中帶出田區外燒燬或堆肥化處理,藉由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高溫殺滅害物。
6. 防除雜草:雜草叢生導致植株間溫度改變、濕度增高,易使病害發生。因此,田區宜定期清除雜草,減少雜草對植株的生存競爭,包括空間、養分、水分及光照等。
(四)病斑出現初期
於雨季來臨前與降雨後及時進行防治,務必全株均勻噴施藥劑或非農藥防治資材,包含莖基部。
1. 藥劑防治:生長期發病選用27.12% 三元硫酸銅SC800倍、81.3%嘉賜銅WP800倍、50% 達滅芬WP4,000倍、18.7%達滅克敏WG1,000倍、23% 亞托敏SC1,000倍或60.8% 氟比拔克SC1,000倍(限旱芋使用)等任一藥劑噴施。
2. 非農藥防治:使用1×107 cfu/g 蓋棘木黴菌WP2,000倍或亞磷酸1,000倍,可有效降低病原菌數量。
四、結語
芋疫病對芋產量可能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在生產過程中不可輕忽防治工作。於10月至翌年2 月種植之芋,在6∼8 月進入球莖成長期、球莖澱粉轉化期正好也是是芋疫病的好發期,期間若遇颱風豪雨,疫病常為加速損失的幫兇,不可不慎防。源頭使用健康種苗、避免連作、加強田間管理及病徵出現時的早期防治均是確保產量品質的重要關鍵。
文圖/陳任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不論何種栽培方式,生長期間均會受疫病的侵害,影響產量品質。芋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為芋屬植物的一種真菌性病害,是芋生產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俗稱破雨傘又叫芋瘟,芋產區發生普遍,主要在夏、秋兩季發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高溫多雨潮濕的季節,造成嚴重流行為害,常引起大量葉片枯乾,以至植株枯死。芋栽培區常一發病罹病株率即達68%、罹病葉率42.5%以上,連續多日陰雨時若不施藥防治,可能會造成90%以上葉片枯萎,對芋生育與產量影響甚鉅。一般罹病株率在10%∼30%時便要做適當的防治,以防止病害擴大,避免光合作用效率減緩,造成後續之產量損失;若發病率達50%以上,則會影響球莖的成長與澱粉轉化,對產量和品質有明顯的影響。
一、病原生態
病原菌為芋疫病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 ),以菌絲體或厚壁孢子存活在病芋殘葉組織內或留種用芋頭塊莖上,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再藉著氣流或風雨、露水及灌溉水濺散而傳播蔓延,條件適宜時開始侵染為害,可直接侵入寄主組織,誘發病害。
全年只有1∼2月份因低溫不發病,每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開始零星發病,6∼8月為病害盛發期;只要在氣溫20.8∼26.8℃、旬降雨量23㎜以上、日濕度85%逾5小時、露水時間逾8小時的連續陰雨,或4∼10月份多雨時期即可大量發生與蔓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取決於降雨量和降雨日數,只需3∼5天帶菌芋苗便可發病,並由風雨傳播進行重複侵染。多雨、露大、霧重、空氣潮濕、溫度偏高的天氣有利本病發生。地勢低窪,土質黏重,雨後易積水,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植株生長勢差,偏施氮肥、過度密植或生長勢過旺致田間通透性差田區,在連續陰雨時都會嚴重發病。高溫多雨地區發病重,病害蔓延迅速,造成嚴重損失,水田較旱田發病嚴重。
二、病徵
芋疫病寄主範圍僅限芋及野芋,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嚴重時也可為害葉柄及芋頭。發病初期葉片上開始出現汙褐色濕潤狀的圓形斑點,漸漸擴大變成圓形黃褐色具有濃淡相間的同心輪紋狀大斑,直徑可達5公分以上,邊緣有深綠色或黃色水浸狀環暈,在病斑上常伴隨由壞死組織分泌的黃色至橘黃色水滴狀物,連續陰雨時,特別是在葉背部分,病斑表面可見一薄層白色黴狀物,這是病原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後期病斑多相互癒合成不規則形,使病葉變黑並加速腐爛,嚴重時導致全葉腐爛,從中央腐敗成裂孔,僅殘留葉脈呈破傘狀,整個葉片3∼5天內枯乾,使一株芋頭很難保有2個完整葉片,是造成春作產量及品質不及秋作主要原因之一。葉柄受害時則是產生大小不等水浸狀褐色至深褐色不規則病斑,病斑周圍組織褪綠變黃,若病斑環繞葉柄,可造成病部折斷,嚴重時葉柄軟化枯萎腐爛,葉片枯萎。地下球莖受害時部分組織變褐乃至腐爛,甚至擴及整個芋頭腐爛,造成減產與品質不良。
三、防治方法
(一)選用健康種苗:
從無病或輕病田選留無病種芋。
1.芋以無性繁殖為主,一般種苗均於採收時將子芋留種繁殖,故採收時應儘量避免機械傷害造成傷口,傷口常為病原菌侵入、為害的管道;同時下雨時的高濕度往往會助長病勢快速進展,故要避免在降雨時採收、貯藏與留種。
2.種芋採收後以植保手冊推薦藥劑
處理後再貯藏。利用藥劑保護傷口,避免病原菌由傷口侵入感染,同時抑制病原菌擴展。亦可利用菌根菌或拮抗微生物處理種苗後種植,以降低植株感病機會。
3.種芋採收後,以集中管理育苗者為佳,可選含豐富有機質之土壤或培養土用3吋塑膠盆育苗,避免直接種植於田區,以減少病原菌感染。苗床期定期噴施亞磷酸稀釋液 800 倍,可誘發植株抗病性,預防疫病發生。
(二)輪作
芋頭忌連作,發病田應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與水稻輪作效果較好,發病嚴重地區改旱作或種植綠肥作物。若無法水旱輪作,則在種植前灌深水15天以上以殺死土壤中的病原菌。
(三)加強田間管理
1.合理種植密度: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及雨季排水。
2. 土壤處理:土壤含水量、通氣性以及鹽分累積均可能影響植物之正常生長而導致病害之發生;而土壤性病害發生後,病原菌菌體存活於土壤中。
土壤處理方法如下:
(1) 合宜施用有機質肥料,其中所含的微生物可適度降低病原菌感染源,同時促進植株生長增加病害抵抗力,而降低病害發生。
(2) 將土壤覆蓋透明塑膠布,利用陽光曝曬殺死表土之病原菌,一段時間後翻土再曝曬,可將深層土壤中之病原菌殺滅,可達土壤消毒目的,曝曬過程中,同時可將因施肥不當累積於土壤中的鹽基藉高溫分解而降低或消除,藉以減少連作障礙。
(3) 適度翻犁、灌水及淋洗,使土壤通氣良好,供應根部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維持根部健康,降低病害發生。於休耕期適度淹灌,亦可達病害防治之效果。
3. 加強肥培管理:合理施用氮、磷、鉀肥,冬季深耕整地時施足優質有機底肥,適當增施磷鉀肥,不單獨過量施氮肥,增強植株抗性以減輕危害。
4. 注意田間灌排水:旱作宜選擇地勢較高、排灌方便的地區栽培,避免在低窪潮濕地種植,低窪地應作深溝高畦栽植,注意開溝排水。
5.田間衛生:因田間衛生與廢棄物處理之防治效益不易評估,往往未受重視。
(1) 發現病害零星發生時,宜迅速將受害植體移出田間,減少初侵染菌源,病殘物收集後可深埋或燒毀。
(2) 採收後之植株殘株宜儘速處理,以免造成感染,清理後的組織可集中帶出田區外燒燬或堆肥化處理,藉由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高溫殺滅害物。
6. 防除雜草:雜草叢生導致植株間溫度改變、濕度增高,易使病害發生。因此,田區宜定期清除雜草,減少雜草對植株的生存競爭,包括空間、養分、水分及光照等。
(四)病斑出現初期
於雨季來臨前與降雨後及時進行防治,務必全株均勻噴施藥劑或非農藥防治資材,包含莖基部。
1. 藥劑防治:生長期發病選用27.12% 三元硫酸銅SC800倍、81.3%嘉賜銅WP800倍、50% 達滅芬WP4,000倍、18.7%達滅克敏WG1,000倍、23% 亞托敏SC1,000倍或60.8% 氟比拔克SC1,000倍(限旱芋使用)等任一藥劑噴施。
2. 非農藥防治:使用1×107 cfu/g 蓋棘木黴菌WP2,000倍或亞磷酸1,000倍,可有效降低病原菌數量。
四、結語
芋疫病對芋產量可能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在生產過程中不可輕忽防治工作。於10月至翌年2 月種植之芋,在6∼8 月進入球莖成長期、球莖澱粉轉化期正好也是是芋疫病的好發期,期間若遇颱風豪雨,疫病常為加速損失的幫兇,不可不慎防。源頭使用健康種苗、避免連作、加強田間管理及病徵出現時的早期防治均是確保產量品質的重要關鍵。
文圖/陳任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9%
我喜歡:24%
很實用:14%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5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26
好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26
棒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26
好文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26
讚
Sunny(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13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