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馬鈴薯栽培溯源身分證 健康種薯驗證制度建立
刊登日:105/07/12
660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以下簡稱種苗場)執行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與推廣任務,提供國內農友無病毒健康種薯,為了與國際馬鈴薯種薯驗證制度接軌,拓展國產種薯外銷契機,今年起加強推行健康種薯產品標示,結合QR code驗證追溯平台,將種薯生產驗證過程全都露,未來將進一步串連食用薯產銷履歷系統,從食品安全之追溯系統至市場銷貨端讓消費者充分了解馬鈴薯安全生產流程。
馬鈴薯栽培歷史
馬鈴薯作為食物消費已有大約8千年的歷史,馬鈴薯是繼玉米、小麥和稻米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全球種植面積估計為19.2萬平方公里。作為糧食作物,馬鈴薯可食用部分高達85%,穀類作物僅為大約50%。就營養價值而言,馬鈴薯富含碳水化合物,在塊根、塊莖作物中,其蛋白質含量最高(鮮重條件下的含量約為2.1%),不僅如此,馬鈴薯富含維生素C,一個中等大小的馬鈴薯含有正常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2,而且還含有鉀,為每日攝取量的1/5。馬鈴薯為國內重要作物之一,近十年來,馬鈴薯在臺灣的栽培面積達2,000多公頃,主要生產地區為雲林縣、臺中市、嘉義縣,國內馬鈴薯產量約為5∼6萬噸,市場年需求量約7萬公噸,而種薯的年需求量約為2,200公噸。不僅可全年供應鮮食市場外,亦可作為加工及冷凍蔬菜使用。
種薯驗證制度的演進
臺灣馬鈴薯栽培歷史,源於17世紀荷蘭據臺時期。到了日據時期,馬鈴薯正式由日本引種栽培,並仰賴日本進口種薯。由於日本進口之種薯產量較農民自行留種產量高,且品質深受農民信賴,因此廣被使用。至民國61年,日本北海道馬鈴薯種薯產區發生黃金線蟲危害,基於防疫及保護臺灣馬鈴薯產業,遂於隔年禁止疫區種薯進口。民國63年,政府參考國外優良種薯生產經驗及驗證制度,建立種薯生產架構,馬鈴薯G1基本種由中央研究透過組織培養技術生產,接續由新竹區農業改良場生產G2原原種薯、臺大梅峰農場生產G3原種薯、豐原市農會生產G4採種薯,逐級擴大種薯繁殖倍率,穩定供應本地馬鈴薯栽培使用。至民國70年,種苗改良繁殖場接下了基本種薯與原原種薯生產重擔,並一直持續至今。民國98年,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制定「馬鈴薯種薯病害驗證作業須知」,並於同年4月6日公告實施,100年9月7日再依實際施行情形修正部分條文,至此,國內種薯驗證制度趨於完善。
種薯驗證制度輔導有成
種苗場表示,該場擁有多年健康種薯繁殖經驗,在良好之設施栽培及病害檢測管理下,每年生產無病毒原原種薯供應種苗業者栽培繁殖。並依循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公告之「馬鈴薯種薯病害檢定驗證作業須知」,與國立中興大學、農業試驗所、臺中區及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等研究人員,組成馬鈴薯專家輔導團隊,實地輔導申請驗證之業者,提供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資訊,並派員檢查馬鈴薯種薯之病毒、細菌及真菌病害發生率,以確保種薯品質。
健康種薯栽培效益
101∼104年間,種苗生產馬鈴薯健康種薯原原種(G2)3,675公斤,推廣國內農民團體、合作社場等業者栽培繁殖,並輔導臺中市后里區農會、臺中市潭子區農會、彰化萬興合作農場、雲林豐榮合作農場、嘉義崙尾果菜運銷合作社、嘉義縣六腳鄉農會等6個採種單位生產驗證合格種薯,總計4年通過健康種薯檢查之原種薯(G3)計54,012公斤、採種薯(G4)219,030公斤,約可供應250餘公頃馬鈴薯田栽培所需,生產優質馬鈴薯工國人及加工市場使用。由於馬鈴薯的病害容易透過種薯傳播,因此,種薯來源及品質為影響馬鈴薯產業發展之重要關鍵。馬鈴薯栽培農友指出,使用驗證過之健康種薯,生產出的馬鈴薯跟少女皮膚一樣「白泡泡」、「幼咪咪」。普遍說來,使用一般種薯收穫量每分地約2,000∼2,500公斤,使用驗證種薯收穫量每分地則達3,000∼4,000kg,每公頃產量更超過40公噸,對健康種薯溯源驗證制度與食品安全深具信心。
未來將透過持續地推廣宣傳,加深農友對健康種薯之信賴,未來進一步整合國內種薯生產業者投入健康種薯驗證體系,擴展健康種薯供應量,並依據市場需求,繁殖供應優良馬鈴薯品種,並朝向馬鈴薯安全生產雲發展,建構馬鈴薯生產的農業4.0,與健康種薯完整生產體系。
文/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圖/豐年社
馬鈴薯栽培歷史
馬鈴薯作為食物消費已有大約8千年的歷史,馬鈴薯是繼玉米、小麥和稻米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全球種植面積估計為19.2萬平方公里。作為糧食作物,馬鈴薯可食用部分高達85%,穀類作物僅為大約50%。就營養價值而言,馬鈴薯富含碳水化合物,在塊根、塊莖作物中,其蛋白質含量最高(鮮重條件下的含量約為2.1%),不僅如此,馬鈴薯富含維生素C,一個中等大小的馬鈴薯含有正常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2,而且還含有鉀,為每日攝取量的1/5。馬鈴薯為國內重要作物之一,近十年來,馬鈴薯在臺灣的栽培面積達2,000多公頃,主要生產地區為雲林縣、臺中市、嘉義縣,國內馬鈴薯產量約為5∼6萬噸,市場年需求量約7萬公噸,而種薯的年需求量約為2,200公噸。不僅可全年供應鮮食市場外,亦可作為加工及冷凍蔬菜使用。
種薯驗證制度的演進
臺灣馬鈴薯栽培歷史,源於17世紀荷蘭據臺時期。到了日據時期,馬鈴薯正式由日本引種栽培,並仰賴日本進口種薯。由於日本進口之種薯產量較農民自行留種產量高,且品質深受農民信賴,因此廣被使用。至民國61年,日本北海道馬鈴薯種薯產區發生黃金線蟲危害,基於防疫及保護臺灣馬鈴薯產業,遂於隔年禁止疫區種薯進口。民國63年,政府參考國外優良種薯生產經驗及驗證制度,建立種薯生產架構,馬鈴薯G1基本種由中央研究透過組織培養技術生產,接續由新竹區農業改良場生產G2原原種薯、臺大梅峰農場生產G3原種薯、豐原市農會生產G4採種薯,逐級擴大種薯繁殖倍率,穩定供應本地馬鈴薯栽培使用。至民國70年,種苗改良繁殖場接下了基本種薯與原原種薯生產重擔,並一直持續至今。民國98年,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制定「馬鈴薯種薯病害驗證作業須知」,並於同年4月6日公告實施,100年9月7日再依實際施行情形修正部分條文,至此,國內種薯驗證制度趨於完善。
種薯驗證制度輔導有成
種苗場表示,該場擁有多年健康種薯繁殖經驗,在良好之設施栽培及病害檢測管理下,每年生產無病毒原原種薯供應種苗業者栽培繁殖。並依循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公告之「馬鈴薯種薯病害檢定驗證作業須知」,與國立中興大學、農業試驗所、臺中區及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等研究人員,組成馬鈴薯專家輔導團隊,實地輔導申請驗證之業者,提供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資訊,並派員檢查馬鈴薯種薯之病毒、細菌及真菌病害發生率,以確保種薯品質。
健康種薯栽培效益
101∼104年間,種苗生產馬鈴薯健康種薯原原種(G2)3,675公斤,推廣國內農民團體、合作社場等業者栽培繁殖,並輔導臺中市后里區農會、臺中市潭子區農會、彰化萬興合作農場、雲林豐榮合作農場、嘉義崙尾果菜運銷合作社、嘉義縣六腳鄉農會等6個採種單位生產驗證合格種薯,總計4年通過健康種薯檢查之原種薯(G3)計54,012公斤、採種薯(G4)219,030公斤,約可供應250餘公頃馬鈴薯田栽培所需,生產優質馬鈴薯工國人及加工市場使用。由於馬鈴薯的病害容易透過種薯傳播,因此,種薯來源及品質為影響馬鈴薯產業發展之重要關鍵。馬鈴薯栽培農友指出,使用驗證過之健康種薯,生產出的馬鈴薯跟少女皮膚一樣「白泡泡」、「幼咪咪」。普遍說來,使用一般種薯收穫量每分地約2,000∼2,500公斤,使用驗證種薯收穫量每分地則達3,000∼4,000kg,每公頃產量更超過40公噸,對健康種薯溯源驗證制度與食品安全深具信心。
未來將透過持續地推廣宣傳,加深農友對健康種薯之信賴,未來進一步整合國內種薯生產業者投入健康種薯驗證體系,擴展健康種薯供應量,並依據市場需求,繁殖供應優良馬鈴薯品種,並朝向馬鈴薯安全生產雲發展,建構馬鈴薯生產的農業4.0,與健康種薯完整生產體系。
文/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圖/豐年社
上一篇
園產品預冷處理與冷鏈管理介紹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1%
我喜歡:21%
很實用:4%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婧(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22
種苗改良繁殖場讚
Ann(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14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