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凌拂從大自然領悟出的飲食哲學
刊登日:105/08/24
465
每天早上鬧鐘響起,你下意識按掉鬧鐘準備起床。午餐時間到,習慣葷食的你,下意識選了排骨餐盒結帳。
專家說地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潛意識了解愛地球理所當然,決定一週選擇一天遠離肉類。你是如何成為葷食或素食者的?經過列表比較,哪邊勝項較多,是否會影響你的抉擇?有第三條路嗎?
葷素各自說理 雜食者兩難
比起其他動物,人類顯然雜食多了;舉凡天上飛的,地下爬的皆能成為盤中飧。但對食物的取捨是如何做出選擇的呢?有些素食家庭,孩子從小跟著大人吃素,年輕時凌拂認為應該讓孩子有葷、素不同的經歷,再讓其自我選擇,凌拂亦說人的觀念是會改變的。「我是因為環保及朋友的影響才開始思考素食的問題,還不是宗教的關係」,「僅是單一觀念無法說服我,從知到行有一個思考的過程,我必須充分知曉才會如實去做。」凌拂說。
「如果我選擇葷食,勢必對其他物種造成傷害。餵養一個生命,必定得犧牲另一個生命。」凌拂進一步表示因為不殺生而茹素,並不代表吃素比起吃葷行為是高尚的,種植及採收蔬菜的過程中,對土壤內生物孳息與死亡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管我們選擇吃什麼都是生物的消耗和循環。誠如日前網路流傳一系列血腥屠鯨照,照片中鯨豚遭重擊、開腸剖肚血染海灣的畫面,就發生在丹麥屬地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幾世紀以來,島上年輕男孩成群結伴去海濱獵殺領航鯨及其它小型鯨豚類,視為成年禮儀式。儘管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怵目驚心的景象,仍引起動保團體及媒體的強烈反應,大多數人擔心這些看起來不人道的屠殺方式以及無限制的捕殺,不知環境是否負荷得了。動保人士激情地譴責,忘卻自己晚餐吃的牛排從何而來。在超市買肉品,與拿金屬鉤獵殺鯨豚的人,是否某種程度有著相似的面貌?凌拂指出,從小教科書告訴我們釣魚可以培養人的專心和耐心,但用魚鉤拉扯魚嘴卻是「用錯誤的行為培養對的觀念」。
這是個「不可避免的」環節。麥可‧波倫在《雜食者的兩難》一書中引述美國十九世紀文人愛默生的話:「雖然屠宰場隱藏於數哩之外,謹慎地保持了一段優雅的距離,但是你吃了這些肉,就是共犯了。」生態系統觀點則呈顯不同角度說明,人類吃下放牧在草地上的牛,牛隻的營養來自牧草,滋養牧草的健康土壤會消化死亡的生物體來滋養活的生物,這一整個生態循環會增加地球能量而非耗損。然而高度工業化生產製造的結果,讓飲食傳統,烹調方式,食物口感或規則有了巨大轉變,站在琳瑯滿目的「食」字路口,人類不得不與種種矛盾並存而陷入兩難。很多宗教因著慈悲主張戒殺,生起慈悲心是容易的,孟子也提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但是「捨離是需要極大智慧的。」 凌拂說。
做出選擇不難 問題在「心態」
有個來自印第安部落的故事,一個印第安族的小男孩,每年看著成年人在捕獵季節紛紛去森林狩獵,年幼的他天天期待自己趕快長大,好有機會能風風光光地扛回戰利品。終於到了成年那天,族裡的長者深深了解他內心的渴望,答應指導他,但要求他先學習觀察動物習性,帶領他了解群體中最強的那隻領袖絕不能獵捕,因為可能導致全族消亡,必須選擇鹿群中最弱的一隻作為獵捕對象,接著觀察鹿群如何移動,最重要的是鍛練精良的箭法,務必讓被獵殺的動物痛苦減到最低。跟在長者身邊學習的年輕人終於可以獨立了,一天他躲在樹上觀察鹿群,發現獵物的他欣喜若狂急急放箭,被射殺的小鹿因為年輕人技術不佳沒有立即死亡,掙扎過程中噴濺的鮮血染紅了年輕人身體,也澆息他捕到獵物的快感。長者說:「你覺得打獵是件很興奮的事嗎?要知道人類的存活,是另一個動物的消亡,打獵時應懷著敬畏的心,而非興奮之情。」說完故事,凌拂談到自己的心境,凡事隨緣淡然,面對食物不管吃什麼都用一種謙卑不挑剔的態度。然而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宰殺動物的事實不在眼前發生,超市取代了大部分的前置作業,在工業化食物鏈尾端的人們,對食物全貌漸漸模糊,多少孩子沒有見過真正的豬或牛,對家禽的認識也限於貨架上精美盒裝肉品。認不出帶土的空心菜,只有在餐盤出現才能稱呼其名,凌拂擔憂人跟土地距離越來越遠,浪費食物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人類就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正慢慢被煮熟。很多人太挑剔,吃飽還要吃好,吃好還要吃巧。過程不但過度烹調,還丟棄很多可食的部分,凌拂用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名言」來比擬。
有人對苦瓜的苦味無法接受,也有人形容富含膠質的秋葵像鼻涕一樣,凌拂笑說有點年紀加上歲月歷練的人,才懂得欣賞苦瓜的味道。為食物保留開放的空間及態度,表現出最大的崇敬,現在不能接受,也許未來能體會箇中真滋味。從事自然生態寫作的凌拂,感嘆少有人讀懂大自然的秘密,她說以前是抬頭仰望高山,現在因為自己住在十三樓而致看山的角度不同了,要人類學會謙卑是不容易的。大自然卻從不浪費任何空間,處處都在滋養生物,而人類用一塊塊水泥壓榨、獵取大自然的資源,創造了文明,卻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是人類的共業」,凌拂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解三尺也非一日之暖,據統計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有覺知,努力去做自己能做的,她深深相信「心」的能量很大很大。當人類透過宗教或文化規範自己的飲食內容,這些過程會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而凌拂以內觀自省的方式,佐以對大自然孜孜探究的涵養,悟出自己的飲食哲學;不殺是慈悲,放下是智慧。
請你細細品嚐。
文╱蔡珍容 圖╱編輯部
專家說地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潛意識了解愛地球理所當然,決定一週選擇一天遠離肉類。你是如何成為葷食或素食者的?經過列表比較,哪邊勝項較多,是否會影響你的抉擇?有第三條路嗎?
葷素各自說理 雜食者兩難
比起其他動物,人類顯然雜食多了;舉凡天上飛的,地下爬的皆能成為盤中飧。但對食物的取捨是如何做出選擇的呢?有些素食家庭,孩子從小跟著大人吃素,年輕時凌拂認為應該讓孩子有葷、素不同的經歷,再讓其自我選擇,凌拂亦說人的觀念是會改變的。「我是因為環保及朋友的影響才開始思考素食的問題,還不是宗教的關係」,「僅是單一觀念無法說服我,從知到行有一個思考的過程,我必須充分知曉才會如實去做。」凌拂說。
「如果我選擇葷食,勢必對其他物種造成傷害。餵養一個生命,必定得犧牲另一個生命。」凌拂進一步表示因為不殺生而茹素,並不代表吃素比起吃葷行為是高尚的,種植及採收蔬菜的過程中,對土壤內生物孳息與死亡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管我們選擇吃什麼都是生物的消耗和循環。誠如日前網路流傳一系列血腥屠鯨照,照片中鯨豚遭重擊、開腸剖肚血染海灣的畫面,就發生在丹麥屬地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幾世紀以來,島上年輕男孩成群結伴去海濱獵殺領航鯨及其它小型鯨豚類,視為成年禮儀式。儘管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怵目驚心的景象,仍引起動保團體及媒體的強烈反應,大多數人擔心這些看起來不人道的屠殺方式以及無限制的捕殺,不知環境是否負荷得了。動保人士激情地譴責,忘卻自己晚餐吃的牛排從何而來。在超市買肉品,與拿金屬鉤獵殺鯨豚的人,是否某種程度有著相似的面貌?凌拂指出,從小教科書告訴我們釣魚可以培養人的專心和耐心,但用魚鉤拉扯魚嘴卻是「用錯誤的行為培養對的觀念」。
這是個「不可避免的」環節。麥可‧波倫在《雜食者的兩難》一書中引述美國十九世紀文人愛默生的話:「雖然屠宰場隱藏於數哩之外,謹慎地保持了一段優雅的距離,但是你吃了這些肉,就是共犯了。」生態系統觀點則呈顯不同角度說明,人類吃下放牧在草地上的牛,牛隻的營養來自牧草,滋養牧草的健康土壤會消化死亡的生物體來滋養活的生物,這一整個生態循環會增加地球能量而非耗損。然而高度工業化生產製造的結果,讓飲食傳統,烹調方式,食物口感或規則有了巨大轉變,站在琳瑯滿目的「食」字路口,人類不得不與種種矛盾並存而陷入兩難。很多宗教因著慈悲主張戒殺,生起慈悲心是容易的,孟子也提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但是「捨離是需要極大智慧的。」 凌拂說。
做出選擇不難 問題在「心態」
有個來自印第安部落的故事,一個印第安族的小男孩,每年看著成年人在捕獵季節紛紛去森林狩獵,年幼的他天天期待自己趕快長大,好有機會能風風光光地扛回戰利品。終於到了成年那天,族裡的長者深深了解他內心的渴望,答應指導他,但要求他先學習觀察動物習性,帶領他了解群體中最強的那隻領袖絕不能獵捕,因為可能導致全族消亡,必須選擇鹿群中最弱的一隻作為獵捕對象,接著觀察鹿群如何移動,最重要的是鍛練精良的箭法,務必讓被獵殺的動物痛苦減到最低。跟在長者身邊學習的年輕人終於可以獨立了,一天他躲在樹上觀察鹿群,發現獵物的他欣喜若狂急急放箭,被射殺的小鹿因為年輕人技術不佳沒有立即死亡,掙扎過程中噴濺的鮮血染紅了年輕人身體,也澆息他捕到獵物的快感。長者說:「你覺得打獵是件很興奮的事嗎?要知道人類的存活,是另一個動物的消亡,打獵時應懷著敬畏的心,而非興奮之情。」說完故事,凌拂談到自己的心境,凡事隨緣淡然,面對食物不管吃什麼都用一種謙卑不挑剔的態度。然而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宰殺動物的事實不在眼前發生,超市取代了大部分的前置作業,在工業化食物鏈尾端的人們,對食物全貌漸漸模糊,多少孩子沒有見過真正的豬或牛,對家禽的認識也限於貨架上精美盒裝肉品。認不出帶土的空心菜,只有在餐盤出現才能稱呼其名,凌拂擔憂人跟土地距離越來越遠,浪費食物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人類就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正慢慢被煮熟。很多人太挑剔,吃飽還要吃好,吃好還要吃巧。過程不但過度烹調,還丟棄很多可食的部分,凌拂用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名言」來比擬。
有人對苦瓜的苦味無法接受,也有人形容富含膠質的秋葵像鼻涕一樣,凌拂笑說有點年紀加上歲月歷練的人,才懂得欣賞苦瓜的味道。為食物保留開放的空間及態度,表現出最大的崇敬,現在不能接受,也許未來能體會箇中真滋味。從事自然生態寫作的凌拂,感嘆少有人讀懂大自然的秘密,她說以前是抬頭仰望高山,現在因為自己住在十三樓而致看山的角度不同了,要人類學會謙卑是不容易的。大自然卻從不浪費任何空間,處處都在滋養生物,而人類用一塊塊水泥壓榨、獵取大自然的資源,創造了文明,卻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是人類的共業」,凌拂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解三尺也非一日之暖,據統計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有覺知,努力去做自己能做的,她深深相信「心」的能量很大很大。當人類透過宗教或文化規範自己的飲食內容,這些過程會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而凌拂以內觀自省的方式,佐以對大自然孜孜探究的涵養,悟出自己的飲食哲學;不殺是慈悲,放下是智慧。
請你細細品嚐。
文╱蔡珍容 圖╱編輯部
上一篇
愛與回憶在社區裡蔓延
下一篇
秋日紫茄(下)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5%
我喜歡:48%
很實用:3%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9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25
棒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25
有夠讚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25
讚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25
一級棒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25
好文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25
好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25
好吃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25
棒棒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25
good